茶文化是这样在唐诗宋词中传播的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当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看着窗外明晃晃的太阳,呷几口普洱茶,吟诵着这样的千古名句,这该是怎样的惬意和美妙享受呀!作为一个老茶客,我一遍又一遍地在心中反复默念着这首咏茶佳作,不由得击节赞叹。

这首《闲眠》诗,出自别号“醉吟先生”、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之手。从中不难看出,白大师是非比寻常的爱茶之人。

从古代到今天,从中国到国外,文化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能够做到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化。

当下,茶文化,尤其是以云南普洱茶为代表的茶文化很热,很时尚。

汤色橙黄的普洱生茶茶汤 任维东

想到20世纪90年代起,我行走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保山大理等地,在调查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时,特别关注到了茶产业在云南脱贫攻坚当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近些年来有意识地到冰岛老寨、老班章、布朗山、南糯山、基诺山、易武古镇、景迈山等著名的普洱茶产地,走村串寨,进入少数民族茶农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到:茶不只是平常饮用那么简单,它还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应该说成了丰富多彩的滇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

在多年的跟踪研究当中,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茶文化的传播方式。众所周知,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但这个茶文化它是通过什么方式在国内外传播的呢?

今天,我们常说的“传播”,在英语中,常常用“Communication”一词表示,原意中包含着“通讯、通知、信息、书信;传达、传授、传播、传染;交通、联络;共同、共享”等意思。

在日常汉语表达时,经常被用作动词。汉语词典对“传播”的解释是:①散布开去:传播技艺。②人与人或群体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直接或间接地传递信息、情报、意见、感情等的过程。“传播”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传播工具和方式。

不过,在纯学术层面,关于“传播”的定义有许多种说法。这里,我比较认同这样的定义是:所谓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之信息传递活动。

我在考察古今中外茶文化传播的时候,把它大致做了一个划分。我认为,古今中外茶文化的传播方式,概括起来看,实际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茶叶贸易性的传播方式,另外一种是非茶叶贸易性的传播方式。所谓“贸易性传播”,我指的是进行茶叶的买卖经营。这种传播的媒介是茶叶,传播的路径是各种形式的商业活动。直到今天,这两种传播茶文化方式依然并存,仍然在相辅相成地发挥着作用。

不难发现,中国的茶叶最初是通过人们后来熟知的“丝绸之路”,以贸易的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去的。欧美人在品尝品饮了中国的茶叶以后,发觉它可以替代害处多多的酒精,是非常有益、非常好的健康饮料,于是就逐渐接受了这种健康饮料,并推广开来。这表明,西方国家等也是通过茶叶买卖的方式才接触并接受中国茶文化的。比如说英国人喜爱的下午茶,是引入中国红茶,在品饮时加奶加糖,同时适当佐以饼干、甜点。

然而,我们的近邻日本有所不同,他们引进中国的茶文化主要不是通过贸易性的方式,而是在唐宋时期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学习茶文化后,将茶种、饮茶之法及陆羽的《茶经》以及佛教教义一并带回日本,慢慢消化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江户时代饮茶图(源自史料

就中国国内而言,茶文化的传播毫无疑问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从古代中国开始的茶文化传播,我认为也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实现大范围广泛传播的。唐宋以后,由于有了京杭大运河、海上运输以及传统陆上快马、驿站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包括茶叶买卖在内的经贸、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元明时期,就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稠密的驿路交通网,这些驿路干线辐射到王朝疆域的四面八方。

虽然,远古时炎帝神农氏很早就发现利用了茶叶,但直到唐朝开始,特别是宋朝皇帝带头饮茶论茶,饮茶风尚兴起,茶文化开始在西安、开封、洛阳、杭州、徽州、建瓯、泉州、广州等中原、沿海一带大规模地传播开来。《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一在记叙茶圣陆羽时,明确地记载到:“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可见这种传播,正是因为茶叶的买卖而形成的。

令人遗憾的是,古代史料中不像今天这样每年对全国的茶叶产量、交易额等有准确而详细的统计,这给我们今天了解历史上各朝代确切的相关数字造成了相当的困难。不过,陈椽先生在其《茶叶通史》中分析说“唐代茶叶产量已超过100万老担,约等于10万吨,200万市担”。陈椽教授还以唐朝安徽茶叶为例,这样写到:“据唐宪宗元和时(806--820)《郡县志》载,唐玄宗天宝元年浮梁(原属安徽),岁出700万驮,税15万多贯。一县如此之多,全国可想而知。”(浮梁县今天隶属江西景德镇市)而且,为了弥补空虚的国库,唐朝已在推行茶叶由官家专卖政策,到唐德宗时,采纳户部侍郎赵赞建议,开始征收茶叶税。

北宋时,茶叶有了更大的发展,因为有高额利润,且为了用茶叶与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展“茶马互市”,大量换取急需的战马,所以实行了比唐朝更严格的“榷茶制度”,即对茶叶实行国家专卖。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宋朝榷茶高达2306.2万斤。

到清朝乾隆时期,茶叶已经开始大量卖到了海外。陈椽的《茶叶通史》说:“清末茶叶产量有显著增加,从出口数量来看,比明朝增加很多。同治七年(1868)海关记载的出口数量就有871424公担。历史上最高出口数量是光绪十二年(1886),达1340940公担。加上边销茶和内销茶的数量,就更可观了。”

那么,何谓非贸易性的茶文化传播方式?在我看来,不以买卖、经营茶叶赚钱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诗词散文绘画歌曲、理论专著及影视等方式展示茶文化的,都是属于非贸易性的茶文化传播方式。

在古代,这种非贸易性茶文化传播方式虽然不如现在形式多样,但也还是有的。公元760年(唐朝上元初年),茶圣陆羽写的《茶经》,就是通过非茶叶贸易性方式传播茶文化的。孤儿出身、在寺庙里跟着僧人学会喝茶的陆羽,他自己并不做茶叶买卖,就是好品茶。

陆羽《茶经》 任维东摄

穿行在宁夏沙漠里的驼队 任维东摄

到了宋朝,宋徽宗赵佶写《大观茶论》,他也是因为嗜茶成瘾、十分好茶,欣然以皇帝至尊,亲自撰写这样一本书,以非茶叶贸易方式来传播茶文化。这两人是古代传播茶文化中非贸易性传播方式的比较典型的代表。

当然,像这种以非茶叶贸易性方式传播茶文化的人在古代也还有不少,比如一些文人雅士在其诗词、散文、绘画、歌曲中关于茶的描述。

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有600多首诗作涉及到了茶事,作诗咏茶的唐代诗人多达150多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著名诗人都写过数量不等咏茶的诗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诗风鼎盛的唐朝,诗歌无疑成为了茶文化在大众中传播的最好方式。

有酒仙之称的李白,虽然有不少诗歌广为流传,但目前只发现有一首咏茶的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他在该诗中赞美“仙人掌茶”曰:“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与李白并称“李杜”、享有“诗圣”美誉的杜甫,虽然以忧国忧民为己任,但是所写涉茶诗歌还是比李白要多一点。其中被引用较多的是《重过何氏五首》(其三):“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自今幽兴熟,来往亦无期。”在《寄赞上人》一诗中还有“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的诗句。

对于被誉为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而言,人们大都只熟悉他的《长恨歌》《卖炭翁》与《琵琶行》,殊不知白居易也很爱茶,他一生写作的茶诗要远比李白、杜甫更多。有学者统计,白居易流传下来的诗作大约有3千首,其中涉茶的诗有六七十首。比如,我很喜欢的《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他还有一首《两碗茶》,也颇受好评: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当然,说起唐朝咏茶诗中写得好的诗人,不能不提的是元稹。因为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年少英才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高中进士,从此结为终生诗友,后来两人又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他最负盛名的咏茶诗是“宝塔诗”《一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而有“茶仙”之称的中唐诗人卢仝,一生耿介正直,虽然因为“甘露之变”受牵连被朝廷冤杀,但他的这首《七碗茶歌》却流传千古。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或许是受唐代诗人们的影响,在全民喝茶的宋朝,大文豪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朱熹等纷纷书写了脍炙人口的咏茶诗篇。其中,自幼在出产绿茶四川眉山长大的苏轼一生酷爱喝茶,并对茶饮颇有心得,书写了不少咏茶诗,留下了多篇关于喝茶的佳作。他在著名的《试院煎茶》诗中这样写道: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

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

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峨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情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宋代刘松年的“斗茶图”(源自网络)

回望历史,可以看到,北宋延续了唐朝以前的做法,继续把福建北苑的茶当做朝廷贡茶。这个“北苑”在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历史上就是中国著名的武夷山产茶区之一,为“龙团凤饼”发源地,古代的达官显贵与文人雅士都以品饮这里的茶为荣。与苏轼亦师亦友、被世人并称“苏黄”的黄庭坚,作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与苏东坡一样酷爱饮茶,并好写咏茶诗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故乡是今天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双井村,这里山清水秀,盛产绿茶,“双井茶”就是因为他不断在诗文中宣传而出名。清代杰出诗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评论说“黄集咏茶诗最多,最工”,夸赞黄庭坚是宋代茶诗写得最多最好的一位。有人研究统计过,说黄庭坚写了100多首咏茶诗词,比如《双井茶送子瞻》《品令?茶词》《阮郎归?效福康独木桥体作茶词》等。这里,来欣赏一下黄庭坚用了许多典故称赞北苑茶的词《满庭芳?茶》: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国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茶文化的非贸易性传播中,历代文人骚客的诗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这些涉茶诗作中,诗人们大都借物抒情,以茶说事,把自己对人生追求、朋友情谊、家国情怀等感悟,都巧妙地融入了作品中,给人以启迪。或许正是茶激发了灵感,助力形成了唐宋文学的空前繁荣。

但总体上,由于古代传播手段的极大局限,比如说没有今天的互联网,印刷出版术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所以非茶叶贸易性的传播还是受到了很大的制约,规模与范围都比较小。那时,茶文化传播更多的还主要是依靠贸易性的传播。

这还可以宋朝以后在中国各地兴起的茶馆文化为证。就最受中国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茶馆而言,常人是需要花钱付钱去买茶喝来体验感受茶文化的,在茶馆里,手捧一杯香茗,大家可以听说书、话家常、聊聊坊间各种逸闻趣事,以茶为媒,促进了相互沟通与交流。千百年来,它是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贸易性传播方式,而且在我国许多地方的茶馆、茶楼,其品饮内容、方式还不完全一致,是有些差别的。比如说此地与彼处是怎么饮茶的,用的什么器皿,冲泡的方式、时间、水温如何,煮茶的水怎么讲究,等等,这些都体现了饮茶风格的丰富多彩。去云南大理喝过白族三道茶的朋友,如果再去四川成都的大众茶馆喝茶,你会明显感觉到茶文化上的差异。即便是云南,各地的饮茶、用茶方式也不尽相同,比如哈尼族的土锅茶,基诺族的包烧茶、凉拌茶,其他民族和汉族喜欢的罐罐茶等等。

基诺族的凉拌茶“腊攸” 任维东摄

云南保山板桥百年老茶馆 任维东摄

地处滇西重镇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有条古街道青龙街,也是“茶马古道”经过的地方。这里有一个百年老茶馆,我曾两次进去喝茶。这个临街的老茶馆铺面很小很小,陈设简朴,只能容下几张小茶桌,店主人告诉我,抗日战争时期,除了当地群众,还时常有在此支援滇西抗战的美国大兵来这里喝茶闲聊,感受云南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