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被埋进「荔枝园」浇水腐化!重量级文物《吕赫若日记》捐赠台文馆

▲唯一幸存!差点被埋进「荔枝园」浇水腐化,重量级文物吕赫若日记》捐赠台文馆。(图/文化部提供)

记者林育绫/综合报导

台湾文学重量级文物《吕赫若日记》,在今(25)日在吕赫若106岁冥诞之际,由其长子吕芳卿代表捐赠给国立台湾文学馆。这本来自「台湾第一才子」的亲笔日记,在当时吕家人遭受白色恐怖阴影下,差点一起被埋进台中社口老家前的荔枝园中,跟着其他手稿书籍一起被浇水腐化,唯一幸存的一本日记,因为记载着孩子们的出生年月日,而被保留下来。

文化部长李永得出席捐赠仪式提到,吕赫若先生的身份有作家剧作家声乐家、教师、记者,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他短暂且丰富的一生亦被改编为电视剧台北歌手》,获得相当回响。他也感佩吕赫若先生的家属在当时威权下,70年来走过这条孤单、坚毅的道路,并感谢他们将这本台湾文学界非常重要的日记手稿,捐赠给台湾文学馆。

《吕赫若日记》是吕赫若于1942年到1944年之间,连续3年以日文书写的日记,台文馆曾于2004年出版《吕赫若日记》中译本及手稿本。70年来,家属审慎保存这本唯一的日记,并在每年清明扫墓时透过日记追忆故人,有感于纸本保存不易,因此于今年清明时经过讨论,同意将日记捐赠台文馆典藏,盼望吕赫若的坚持精神世世代代留传下来,也让更多人认识该时代弥足珍贵之史料

▲台湾文学重量级文物《吕赫若日记》,在今(25)日在吕赫若106岁冥诞之际,由其长子吕芳卿(右)代表捐赠给国立台湾文学馆。(图/文化部提供)

吕赫若的次子吕芳雄说,这本日记对家属而言何其珍贵,兄弟们虽然同样不舍,但也忧心纸质保存不易,而日记在台文馆的修复及保存下,将可以长久留存下来,因此在大哥的带领下,家属一致同意将日记捐赠给台湾文学馆。「我们相信父亲也会感到高兴,儿子们做了对的事。」

台文馆长苏硕斌说明,2018年在廖振富前馆长的带领下,台文馆取得吕赫若家属捐赠的第一批文物,加上今日吕赫若唯一留下的手稿,谢谢家属信任台文馆对于纸质保存的专业,馆方有责任把如此珍贵的文物留下,并做最好的发挥。

吕赫若是日治时期台湾知名作家,1914年生于丰原潭子。1935年以〈牛车〉发表于东京文学杂志文学评论》。1944年出版的《清秋》为日治时期台湾作家唯一出版的小说集。他在1940年前往日本学习声乐,参加东京宝冢剧团,回台后担任《兴南新闻》记者、加入张文环主编的《台湾文学》,并筹组厚生演剧研究会」。

战后初期政治腐败,吕赫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时政多所关注和批判,进而投入地下反抗工作,不幸于1950年在台北石碇鹿窟山区受难。在白色恐怖的阴影下,家人唯恐他留下的物品会带来二次的伤害,因此将其手稿、未出土的创作、书籍,全数埋藏于台中社口老家前的荔枝园中,并浇水使其腐化,唯一幸存的一本日记,因记载着孩子们的出生年月日,而被保留下来。

▲重量级文物《吕赫若日记》捐赠台文馆,捐赠仪式中,吕赫若家属、文化部长李永得、促转会主委杨翠及众多文学界来宾皆出席。(图/文化部提供)

今日捐赠仪式中,吕赫若家属、文化部长李永得、促转会主委杨翠及众多文学界来宾皆出席,共同见证这场台湾文学界典藏捐赠盛典。作家李昂在1991年发表〈鹿窟纪事〉,获得时报文学优等奖,是第一部以吕赫若为主角文学作品,也特别出席。

►我们的美丽就用白纸黑字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