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宇宙人-当恐龙开始看漫画 自由、社会与视觉文学
英国伦敦重要大型独立书店Foyles共有5层楼,其中视觉文学区占满一整个墙面。(郑衍伟摄)
纽约时代广场漫画重镇Midtown Comics的日本区,陈列着美国版《怪医黑杰克》(下排是整套黑杰克的书背)。设计大师Peter Mendelsund的装帧设计广受好评,看起来十分前卫,完全不像一般刻板印象中的漫画。(郑衍伟摄)
吸引大批文化人投入的GARO漫画杂志早期封面(取自官网),以及首度以漫画夺下普立兹奖的《MAUS》(取自维基百科)。
近来最搞笑的新闻之一,大概是《哆啦A梦》被当成儿童不宜的作品,大张旗鼓登上许多新闻版面。霸凌啦,看静香洗澡啦,大雄的懒散性格啦……,和电视或报刊大剌剌报导艺人走光或者模拟杀人现场比起来,这实在是小case。但是「儿童不宜」这招真的是非常厉害,可以应用在任何自由心证的场合,又可以转移社会注意力。
半世纪前的思想恐龙
就笔者记忆所及,自2004年底政府打算推行「出版品及录影节目带分级办法」开始,每隔4、5年,台湾就会重新抓住某个动漫作品批斗一番。官方与媒体可以这样联手炒作老套话题,代表台湾分级制度失败。如果分级制有公信力的话,这些讨论根本不会出现。过时的法条(譬如集会游行法)和恐龙法官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事实上,美国也曾经历过恐龙官员的时代,那是出版的侏罗纪。
50年代的美国到处都是恐龙。政治上,麦卡锡利用反共的名义,铲除异己、推行白色恐怖,自由解放被当成威胁社会安定的毒瘤。这股紧绷的气氛延伸到立法机关,官员听信保守派心理学家的说法,觉得电视和漫画毒害青少年影响社会风气。1954年,「漫画自律法」(Comic Code Authority)正式推行,此后所有漫画出版品都必须接受美国漫画杂志协会审查,否则不得在市面上流通。这项自律法的内容非常耐人寻味,譬如:规定黑人不得担任主角,警察在故事中不得被画为反派,非正常性行为(如同性爱)不得出现在漫画内容当中等等。从同志议题、性自主到政治参与,「儿童不宜」这个标签,变成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巩固国家暴力的工具,进而直接干预言论自由。
借由漫画与社会对话
随着60年代反战、性别平权、消弭种族歧视等等运动兴起,年轻世代开始利用自己熟悉的表现方式冲撞当权主流。漫画就像摇滚乐,透过年轻人熟悉并喜爱的表现形式,开始和社会对话。既然不能正式出版,英美的漫画家们把comics改成comiX,自己把自己标上限制级的「X」,进行地下独立出版,正面挑战保守价值观。与此同时,日本也出现相似的运动,反美、反战还有左翼思潮结合在一起,学运学生高喊标语,一手高举国际新闻杂志,一手高举漫画刊物。就像电影有新浪潮一样,漫画就在这时出现自己的新浪潮,开始席卷全世界。
战后婴儿潮在这股社会变迁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创作者和读者一起长大,不再想要只是画骗小孩的囡仔册,希望透过自己的画笔和世界对话。另一方面,创作题材也跟着社会关怀的方向一同解放,不再局限于冒险、爱情与英雄,同时也可以描绘绝望、社会黑暗、复杂人性或者价值冲突。1964年,长井胜一在日本创办漫画杂志《GARO》,吸引安西水丸(插画家)、系井重里(广告创意总监)、鹤见俊辅(当代重要哲学家)、铃木清顺(艺术电影大导)等文化人投入,广受学运时代支持。美国发展到80年代,漫画家Art Spiegleman不仅创办前卫漫画艺文杂志《RAW》,更以《Maus》这部动物拟人化作品,描绘父母逃离纳粹大屠杀的个人经验,首度以漫画夺下普立兹奖。
为了区隔自己画的东西和过往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的「漫画/Comics」不同,东西方漫画界先后发明「剧画」、「万画」、「Illustories」、「Picto-Fiction」「Sequential Art」等各式各样的名词作区隔。如今一般倾向用「动画」(animation)而非「卡通」(cartoon)来描述影像类的绘制作品,正是为了摆脱稚气,包容更广的艺术概念与表现形式。在发展50年后,「视觉文学」(Graphic Novel)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专门文类。日本主流出版社虽然沿用「漫画」统称,但是吸纳漫画新浪潮之后,直接因应30岁到50岁的目标读者群,创办漫画杂志。当日本漫画作品译介到西方世界时,西方出版社也都会依据作品的文学艺术性作区隔,把手冢治虫、谷口治郎等人的作品,重新包装定位成视觉文学。
读者群更广,表现手法更多元
将Graphic Novel翻译成「视觉文学」有其背景:Graphic这个字强调的是这种文体起源于漫画的图像阅读特色,但是不乏结合摄影、设计与绘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因此我们采用较广义的「视觉」一词。台湾最近出版的《逝者之城手记》(无境),结合漫画与摄影做报导,呈现埃及的政治社会变迁,就是一个例子。几年前国际畅销的《抵岸》(格林)引进台湾时,通路将其归类为绘本/图画书,但事实上在世界各国,书店、漫画店与图书馆都将其陈列在视觉文学区。
从字源学回顾Novel这个字,我们会发现它描述的是17世纪以来的写实主义散文叙事作品(相对于传统西方文学史的romance和epic)。堂吉诃德被当成第一部小说,并不是说在堂吉诃德之前没有这类说故事的散文叙事作品,而是那些作品并非用写实主义当原则去描述世界。现今的视觉文学包含了大量报导、时事议题、传记、回忆录、随笔、游记等「非小说」(non-fiction)类型的内容,大大超出了字面意义上的「小说」,因此将其译为「文学」较为恰当。
如今,柏林国际文学节邀请视觉文学作者与会,视觉文学作品《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大辣)改编电影夺下坎城金棕榈大奖;《欢乐之家》(木马)叫好叫座的改编百老汇歌舞剧,甚至举办了学术研讨会;而东京世田谷文学馆将于明年举办漫画家/视觉文学作者冈崎京子特展……。经历太阳花学运之后,台湾或许也应该赶紧拾起空缺的50年,加入演化的行列。至于那些看到漫画会神经紧张,老爱借题发挥的恐龙,就让他们灭绝自己去哭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