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当存钱」40年滚5000万! 关键:先回推过去10年投报率

台湾存股。(图/记者李毓康摄)

文/【理财专家】贾先生 财富商会

如果你问别人,我每个月有3000元想存起来,建议存在哪里,或是我手上有30万闲置资金,建议放在哪里,八成以上的人都会回答你『存股』,之后会再建议你放在『0050』或『0056』里面。过去,定期定额常用于基金投资,但是现在定期定额存股成了新的热潮。

但是分期投资就一定就能赚到钱吗,为什么愈来愈多人疯存股,存股又是什么?存股的吸引力、优势是什么,存股又有什么风险,当你准备定期定额存股时,你要注意什么事,除了存股,难道没有更厉害的选择吗?

全民疯股,不但定期定额,还定期定股

台湾到底多疯存股,看我们的护国神山台积电就会知道了!

台积电股权结构就可以看出,目前台积电是台湾定期定额投资的热门标的,不管是股市老手或初出茅庐的新手都喜欢持有一股以上的台积电,而且台积电的股东人数已经逼近50万户,但是其中有近20万户,都是持有不到一张的「奈米股东」。

以2020年12月30日的买价509而言,要小资族买一张要花50万,真的会买不起,所以才会用零股(1000股以下)来做存股。

另外你看到的是网上乡民非常地推『0050』或『0056』,也有一部份的人支持买『0050』或『0056』不如直接买台积电,这是为什么呢?

「0050」是元大台湾五十,也是所谓的指数,是追踪台湾50家上市公司的指数,就像S&P500与NASDAQ100一样,「0050」为什么这么夯,是因为台积电在里头已经占了近50%的暂比,也就是说「0050」都已经变成台积电的样子了,我们再换句话说,今天台积电大涨,「0050」也会跟着大涨,今天台积电崩盘,「0050」也会损失一半,那还不如直接买台积电,「0050」已经丧失指数分散风险的功能了。

「0056」是元大高股息,所谓的「高股息」,并不是全部都挑选每年稳定获利且高配息的公司,而是在台湾50和中型100指数里挑选股息殖利率最高的前三十档股票(可直接从发行这档ETF的金融机构查到讯息),以股息殖利率为加权标准,因此很可能挑到一时缺货、题材赚钱,或是适逢景气循环高点的股票,如台化(1326)、福懋(1434)、丰兴(2015)、大成钢(2027)、国巨(2327)、南亚科(2408)及华新科(2492)皆为景气循环股。今年12月初更纳入了开发金(2883)、远雄(5522)这些金融股。

「0050」和「0056」其实是ETF,不算是股票喔!

「0050」的全名是「元大宝来台湾卓越50ETF」,「0056」的全名其实是「元大台湾高股息ETF」,ETF是股票型指数基金,意思是可以在股票券商买卖的指数型基金。所以你买的一直都不是股票!又怎么会叫「存股」呢?

请注意看「0050」的股价,你应该就会知道小资存股为何那么喜欢买『「0050」了,以台积电的股价504元,而「0050」的股价却只有117元,等于我用了不到1/4的股价买到半股的台积电!我一样可以参与台积电的配息(其实是「0050」的配息)。

把存股当存钱,真的可行吗?

首先,可能得先有至少存10年的觉悟。再来,你要回推过去这10年存股的投报率。

一般人想到股票,多半抱持着想挑对公司,快速赚价差的心理,然而有这样的样法,就不是定期定额存股了,但是,依人类心理学而言,我们真的能够不管价位,「傻傻地买」吗?

存股的投报率是几%呢?相信这对大家而言是最关心的吧,我努力了10年、坚持了10年,最后,到底获得了多少?

其实存股的合理投报率应该是5%,但是期间你所付出的手续费又是多少呢?这些都是需要列入成本考量的。

由于股市的动荡,愈来愈多人会积蓄都放在某一、二档股票中,就是所谓的存股概念!然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获利公式》一书中提到将所有的积蓄都投资在某一档股票是错误的投资策略。同样,将股票市场投资的曝险部位都限定在一年内,也是冒失的行为。如果投资者犯了这个错误,而股市恰恰在这一周期经历断崖式下跌,那么他将血本无归。

我们都知道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但是这本书提出的篮子,不仅仅是工具的篮子,还有时间的篮子,分散时间投资将投资周期扩展到几十年,投资者会更安全。虽然存股也是透过时间的长度来降低风险,但存股族却忘了,他们把鸡蛋都放进了「股票」市场的篮子里。

什么是存股?

「存股票」是近几年来才流行的投资词汇,基本上是买进股票后,长期持有数年不卖出,不以买卖当冲为主,以每年领股利为主的一种股票投资法,以持有目的为标准,就像我们买房子,当包租公包租婆的概念,不像房产投资客,短期持有、寻求价差的获利。

进阶版叫做存股指(股票型指数基金),就是「0050」和「0056」ETF,然而ETF也是有成本在的,国内ETF与股票一样,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买卖,交易时都会收取千分之1.425的手续费;而在卖出的时候,除了手续费之外,还会收取千分之3的证券交易税。但ETF也算是基金,因此跟基金一样,需要付给基金公司、经理人的管理费、设备、行销等费用,会从管理的总资金(净值)中直接扣除,又称为内扣费用。

存股的复利到底是什么样的复利呢?

贾先生多年来一直在强调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大,但到底什么是复利?

复利又可分为手动复利、自动复利与半自动复利。手动复利是,我需要每期都投入本金才有复利的效果,若单期拆开来看是单利的效果;自动复利是,当我有一笔较大笔的本金,投入某一工具后,随着时间拉长,每一期的利息会滚入本金中,计算下一期的利息;半自动复利是,当我在一定期间内累积出一定金额后,随着时间拉长,每期的利息一样会滚入本金中,继续计算下一期的利息。

而,你所知道的存股是哪一种复利呢?

定期定额存股会这么夯,近几年有非常多的存股专家会建议定期定额存股。多数的存股达人会告诉你,「若是每个月定期定额投资5000元,以存股最好的年报酬率来算,投资40年后大约有机会滚出5千多万的资产。」

▲若以存股最好的年报酬率计,40年可滚出5000多万。(图/贾先生财富商会授权提供)

然而从上图我们看得到,40年期间,每月投资5000元,透过年报酬率12%的股票,确实可存到5000多万的资产。

而期中有几个特殊点:

1. 股票的投资风险

2. 定期定额存40年

3. 复利,是透过我每一期把本金存进去后,增加本金后,取得12%的利息。

虽然股票是有风险性的投资,但透过定期定额确实能降低风险,逢低买进,股价下跌时,我能多买几个单位,股票上涨时代表这档股票的前瞻性很高,这是贾先生身边每一个存股族朋友客户都会跟贾先生分享的话。

定期定额存了40年,是一件非常有毅力的事,也是让我们非常努力才能达到的事,然而我们愿望与目标是在这40年当中定期定额存股,为了我们的退休、为了孩子长大后的成家本、更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不要这么辛苦。然而事实是,当我们收入中断、开销变大、或突如期来的花费,例如这次新冠疫情导致很多就业者留职停薪、公司工厂停止运作,这些意外发生时,可能会使我们停止定期定额,甚至挪用该笔资金,那么,我们不仅无法享受复利的效果,本金也会相对减少…有什么工具是当我无法继续定期定额后,仍然有复利效果的?有什么工具是当我不得不挪用该笔资金时,仍有机会不减少我的本金的?

存股的投报率其实非常漂亮,因为最少也有5%的投报率,若是认真研究整个经济市场、个股特性,再将股票结构小心搭配,也可以获得10-15%左右的投报率,但是您有想过吗,当本金不再增加的情况下,我每年6-8%的复利效果,在几年后会超越每年12%甚至15%的单利呢?

我们先来看单笔存入的存股(单利)与其他复利工具的差别:

▲单利的存股族与复利族的时间线拉长,将会在第七年出现黄金交叉。(图/贾先生财富商会授权提供)

以复利6%而言,在第7年后的复利效果已经超越12%的存股族,而在第17年后的复利效果也已经超越15%的存股族,而一旦超越了,就真的回不去了。

单利的存股族就永远看不到复利族的车尾灯了。

那以定期定额而言呢?

若以定期定额而言,将所有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变数考量进去,例如:投资风险、存满10年或20年后所面临到无法续存的风险。

如同前面贾先生所说的,预计存40年确实是每个人的理想状态,但理想往往赶不上现实的变化,若在存股的期间来到第20年时,因故中断,那么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以下提供在第20年后中断存入的比较图:

▲单利族与复利族的进一步比较。(图/贾先生财富商会授权提供)

12%的存股在第20年初就直接被8%的复利追赶上了,并在第35年初被6%的复利超车。而15%在第24年被8%的复利超车,更在第40年末也被6%的复利追赶上来。复利的威力,真的不容小觑。

如果你能依照预期规划中的「每月定期定额存1万元并且持续40年不间断」贾先生仍然会建议您可以配置在12%及15%的存股组合中。

若存股的投报率回到我们一开始所说的「存股的合理投报率应该是5%」你会怎么想呢?

在有可能亏损的风险下,以5%的投报率,运用存股作为退休金规划的工具,而且必要时,我还需要自己手动复利。

或者几乎零风险的情况下,以6%的自动或半自动复利,作为退休金规划的工具,哪一个能真的让你安心退休呢?

▲台湾为何那么疯存股,贾先生专文解释。(图/贾先生财富商会授权提供)

贾先生有两个客人(是朋友),年龄相仿,一个是每年用1万美金在操盘股票、一个是每年把1万美金拿去买保险,15年后的某一天,2位客人聚餐时刚好聊到近期的规划状态,每年用1万美金操盘的客户,现在还是一样在股市中起起落落,并没有真的滚出2倍的资金。

而每年用1万美金买保险的客户,现在手上已经将他的资金翻近2倍了,后来投资股票的客户跑来找贾先生,比照他朋友的条件一样重新规划,期中投资股票的客户懊悔地跟贾先生说,「如果当初我有一半拿去买保险,应该也不会一直归零重新再来...。」

我们常觉得年轻时,时间还早,对于退休的事,等到时间快到了再做准备,然而很多人错失了20年分散投资风险的周期。我们的投资生涯本可以有40年来分散投资风险,但大部分人把投资集中在退休前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才开始做规划。

年轻时,大家普遍手头都缺钱,所以不会大手笔的投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透过杠杆来将我们的资金变大。

如果我们年轻时就有大笔资金,我们可以直接选择「买房」,因为买房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明智的长期投资,买房是分散时间最佳代表,假设你刚满20岁就买了一套1000万的房子,首期200万元,虽然开始背了800万的房贷,每个月偿还贷款,但你依然把1000万投给了市场,你的一生都承受相对稳定的投资曝险部位,一个人买了房,就相当于在房地产市场里赚了一辈子都可能赚不到的钱,为什么?因为他们投放在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曝险稳定,而且终其一生。

这是买房的一大隐性利益。房产也成了很多人退休后最大的资产,这并非偶然。

然而,当你没有那么多资金的时间,你可以选择用小钱「复利」的方法,滚出巨大财富,在分散时间投资法中,若我们把10年或20年放在20岁时就做准备,哪怕我金额再怎么小,都可以透过后续40-50年复利的威力,滚出让自己提早退休、财富自由的资产。

或许一开始你会觉得复利太慢了,但你往往会忽略你一开始的资金是多还是少,如果你的资金多,「买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你的资金少,你可以选择「有复利效果的工具」,例如股票、定存、保险等,差别在于股票的获利杠杆大、风险杠杆也大,来来回回了10年,你真的赚了多少、或存了多少?

贾先生近20年来,一直在协助客户的就是如何运用5-10年累积自己的一笔财富后,透过复利的威利,保本、保利地将这笔财富滚出你预期的退休金。

若你仍对于存股寄予厚望,你也可以如同前面所提的,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将自己的资金分散在不同的篮子,一个篮子破了、坏了,我们仍然不会觉得生活大受影响。

巴菲特曾将他的致富归结为,「是习惯的力量」,没有了良好的投资习惯,一切财富将离我们远去。

习惯最能直接影响人的一生。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类的主宰。」所谓习惯,就是指人的行为,是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无论存股、定存还是保险,都是非常好的「储蓄习惯」,当您有了这个良好习惯后,您距离财富自由、提早退休与成功…将迈进一大步。

再来仅是运用哪些工具可以让我们真的早日达到财富自由、提早退休与成功,而透过贾先生的专业建议,您可以一一评估所有的理财工具,进而找到最适合您、且能早日达到财富自由、提早退休与成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