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快到期食品热潮不减 市场规模超3500亿
石家庄一家超市内消费者选购商品。超商一般会在保存期限还剩60%左右就退货给供应商,变成临期食品。(新华社资料照片)
大陆临近到期食品热潮从2012年左右崛起后持续不衰,至今许多新成立临期食品情报讨论期往往1个月就可以吸引数万人加入,甚至还有专做临期食品的App,捡便宜心态是兴起主因,粗估市场规模超过800亿人民币(约3520亿台币),而且不只消费者可省钱,临期食品店业者也赚暴利,最多甚至可以做到毛利率70%。
所谓临期,其实离保存期限到期都还有段时间,例如依据北京市工商局标准,保存期限18个月食品,到期前40天是临界期;12个月或以下食品,到期前20天是临界期。大部分超市、便利商店如果没有打折促销活动,大部分会在制造日期过40%左右就退货给供应商,这是由于2012年大陆国家工商总局规定,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食品应向消费者做醒目提示。
临期食品市场最主要产品就是零食,特别是进口食品,社会新鲜人、学生更是主要客群,近年兴起的团购跟网路直播带货也帮助市场成长。有人是朋友推荐,也有人是在找外国零食时刚好发现只有临期货,吃过也没发生什么问题,从此习惯买,就像某些临期食品讨论群标榜口号:「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投入临期市场经营的,有食品供应商自营,也有二手商。特别是二手商因为货品种类多更有吸引力,加上定价空间大,获利可观。有人举例,一批50万元的临期巧克力,可能只要3-4万元就能买进,出售却可能获得15万,虽然定价上有越近到期越便宜这种规则,但只要透过卖得好的定价高和多进货、卖得差的少进货就可以提高获利。
看似就是供应商亏损,消费者、二手零售商双赢的产业,其实也有不少风险。由于临期食品特性,业者应对风险能力当然不比一般食品供应商,进货策略失误也几乎没有可以转移损失的对象,被消费者质疑偷改产品制造或保存日期的声浪也一直存在。此外,热销商品不保证有货无法稳定延续营收成长,市场临近饱和也是潜在危机。
商业观察部落格「豹变」认为,只要「打工人」(工时长、工资少的受雇者)存在,临期食品市场必然不会缺少客户,食物最好的结局仍然是被吃掉,而非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