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看台湾》别拿过时的想像为我贴标签

还记得初来到台湾的那时候,正值九月炎热的天气,但那阵子却闻有台风,从来没有见过台风的我,在机票的时候心里七上八下的。心想到底是不是应该避开气象预报中的那几天才好。但是思前想后,最重要的是因为机票问题改期还要多收点手续费,而且票价还更高,想想还是按照原计划去台湾,见识一下台风的威力。

刚到台湾的时候,一下机场,那湿热的天气就让我有点生受不了,不过整个机场的气氛让人很快意识到,这里的速度不快,慢慢的,这种慢慢来,虽不到慢条斯理,但也不会拚急抢快、争先恐后,多数人,甚至可以说是每个人遵规守序,然后效率也在这其中自然展现。

早先在大陆就透过邮件跟我的学伴约好时间,他是一位斯文客气的男同学,在机场初见面时并不多话,很清楚扼要的解释了一些待会交通坐车的事项,然后协助我提了一袋行李,一起坐桃园机场捷运到达台北。到学校以后,他陪我拎着行李到宿舍,详细解说了生活起居等须知,告诉我洗衣房、晾衣间怎么使用、放置好行李后,看时间尚早,才下午三点多,于是问我要不要去校园走走,顺便吃点东西。

客随主便心意珍贵

于是后来我们绕了绕校园,他给我说明一下系馆位置、以及学校内外几个主要的学生活动场所,还有学生食堂的几个推荐店家,再后来,也陪我去买了生活用品张罗了许许多多,一直到结束时,我们一起用餐我心想从中午接机到尘埃落定,也耗费了七八个小时,心里实在感激不尽,于是我跟他说,这顿我请客吧,非常感谢你今天帮我这么大忙。

学伴此时却很坚持的说,不行,这个必须是我请,因为是你来台湾的第一餐,你是我接待的第一位大陆学生,我也是第一次接下这个接待学伴的任务,所以这个请你务必不要推辞,所谓客随主便、入境随俗,之后可以各付各的,用AA制,但是这第一餐就是我的心意,请你不用客气,就收下吧。

我心想这真是没话好说了,我们只是初次见面,虽然之前通过几次信,但我一直以为是一种公务上的制式客套问答,对于接机、落地指引等等,也只是想说可能就到了地方把我搁着简单讲解就算了,但让我完全没想到的是,这位学伴却如此周到、尽善尽美的完成了接待我这个外来的交换学生的任务。本来想请他吃饭,但他一番说话却让我无可挑剔、无法拒绝,这就是台湾的人情味吗?我心下想着,这一学期可以好好观察看看了。

开启了这学期的生活,日子在每周每天的固定行程中开始变得习惯。在他乡的生活,除了校园、宿舍、图书馆外,最多的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邀约。我在这两个月来,最常做的就是在不同的课堂上,回答来自于同学间的不同问题,想是我的口音漏了馅,于是每堂不同的课上,总是有同学无论是传纸条或是下课直接来问我,你是从中国哪里来的呀?

最常见的是老师,课堂老师总会点交换学生起来问话,然后让我们向台湾同学好好介绍一下「中国」。是的,我加了引号,因为我在学校教学现场的氛围中,也很明白的感受到了,大家对于「中国因素」的敏感,即使我自己已经先行表达,我对于统独没有特别意见,只要大家能够有充分讨论、高度民主参与、决定,而不是民粹导向,然后要有双重高门槛(如提案门槛、通过门槛等等),尊重民意,尊重理性的、深思熟虑过的民意,人民作主应该没有什么不行。

刻板印象让人无奈

但是即便我这样做了表述,也追加说我对于台湾其实是很喜欢的,喜欢这里的文化、喜欢这里的人文风景,以及这里的人情味。(我还提出了我那位学伴来说上几句)但是看来还是有些台湾同学一听到我是从中国来的交换学生,便习惯式的提出许多尖锐问题,试图让我感到尴尬。却没想到的是,我其实不尴尬,而且会用很客气的态度跟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希望他们能够拿出更多除了既有刻板印象之外的、除了关键字之外能有更多论述,充实一下讨论内容,但往往让我失望。

比如说,有些同学会不断拿毛泽东主政时期的失败的文革来说嘴,有人会拿八九民运来说觜,有人会拿近年来网路封锁的「新型长城」来说嘴,我针对我所知、诚恳的把我所思所想说出来,然而当我反问的时候,或当我试图拿两岸来对比的时候,台湾同学似乎除了「民主法治」、「言论自由」之外,说不出什么所以然。

其实,我很担心的是,台湾同学对于两岸议题的话语权,在一种仇恨、敌视的态度中越来越自我限缩,自我局限,我衷心希望他们能够好好搞清楚自己的格局、立场以及面对中国的态度,那必须是开阔的,充满高度的,而不能是故步自封的。

未来是你我共同的

可惜的是,有部分,甚至是半数以上(以我的经验来说)的台湾同学,好像没有搞清楚,「中国」这个概念,其实是由国家、政府、人民所组成的,如果还有,那就是各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习惯所组成,我们,并不是铁板一块,作为基层人民这样的个体,也不应该是来到台湾,就被台湾人当成奇珍异兽、或「来自敌国」的人民,而在课堂上接受充满敌意的态度。虽然并没有针锋相对、口出恶言,但那种完全听得出来鄙视中国政府的语气、嘲讽般的口吻,这样去折辱,又岂是坦荡荡的君子所为?

我一直用一种很客气的态度跟台湾同学相处,对于我国政府,我也是毫不遮掩我对于有些部分的不认同、甚至是批评,但是我并不是那个有权力的主宰者,所以,我很希望能够和这一代的台湾青年好好认识,不要用有色眼光去看待彼此。未来是我们共同的,不需要这般排斥和拒外。

这学期还有一半,且行且珍惜,我们就,慢慢来吧。(何洛仁/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