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法今拚过关 正反学者都忧「寒蝉效应」令两岸再降温
民进党力拚今(31)日在立法院三读通过「反渗透法草案」,而舆论的攻防战更早就在学界展开,反对的学者认为,法条定义模糊,能轻易使人入罪,犹如「新麦卡锡主义」;支持者则指,对岸渗透力度逐渐增强,各国都有类似立法,台湾没理由留下漏洞。不过,不论是正反意见的学者,都一致提到,法案通过后很可能在台商、台生等族群间造成「寒蝉效应」,令两岸民间交流降至冰点。
文化大学国家发展与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庞建国表示,「反渗透法」问题最大的就是第二条「渗透来源」的定义,依照条文,只要是中共设立、管理及实质控制的团体,都是渗透来源,「大陆哪个单位没有跟中共有关系?各级学校、私人企业、宗教团体,甚至公益团体内都有党组,等于全被定义成渗透来源了。」
庞建国提到,台湾每年都有非常多人到大陆交流,以学者来说,去参加研讨会的话,对方大多会提供落地招待,有参与演讲、撰写文章的话,可能还会给予稿费,这是学术界惯例,但有「反渗透法」在,就会令人担心,参加过交流回台湾后,若写了批评台独、支持两岸和平统一的文章,是不是就会被入罪。
▼国民党质疑反渗透法。(图/记者屠惠刚摄)
庞建国还说,学界只是其中一个例子,台商、台生所受影响可能更多,比如接受大陆惠台政策的一些补助,是不是就构成「反渗透法」条文中的「接受资助」,回台湾得要受到调查,「老实说,连我自己未来到大陆都会有点担心了,更不用说生活在大陆的台湾人们,一定会出现『寒蝉效应』,影响到两岸的民间交流。」
对民进党推动「反渗透法」抱持正面态度的学者也认为「寒蝉效应」是难以避免的,台湾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林廷辉坦言,并不是每个人都对法条内容有足够了解,台商、台生等族群多少都会担心,在与对岸互动的过程中触法,因此政府必须花更多心思在宣传上,「让大家知道红线在哪,哪些是可以放心做的。」
林廷辉认为,许多质疑「反渗透法」的人太过担忧,因为从条文来看,要构成处罚必须同时符合多个条件,也就是接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指示、委托、资助,又从事了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目前也只针对干预民主,也就是违法捐赠政治献金、破坏集会游行、传播不实讯息干扰选举等,「没有接受对岸的使唤,何必会有疑虑?这给人一种对号入座的感觉。」
林廷辉强调,国际社会都在处理渗透的问题,像纽西兰、澳洲都有相关的法律,很多国会议员被抓,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也都在做,「这么多国家都在做的情况下,台湾为什么要开一个漏洞,让人有机会借由民主机制来渗透?所以推动『反渗透法』,来应对不断变化的渗透模式,是有必要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