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超/「反渗透法」通过后,真能调查出渗透事实?

▲《反渗透法》虚的部分认真执行该法有相当难度,恐吓成分为多,反渗透效果不佳,实则造成寒蝉效应,引发回避交流或向执政党输诚的行为。(图/公视提供)

杨颖超台大国家发展博士,曾于北京清大、南京大学蹲点研究。关注美中台、两岸政经发展、交流议题。现于大学任教

《反渗透法》吵嚷至今,终于到了要决战的时刻了。蔡英文总统划下12月31日要在立法院三读大限,硬要将此案通过,鉴于民进党党团在立法院占多数的事实,该法通过的结果几已确定。面对这个草案台湾已再度撕裂为两个世界:支持通过方的日常活动通常与两岸交流无涉,认为台湾安全已经处于危殆之中,为了保护台湾的民主自由成果,因此两岸交流必须再加规范,立法刚好而已;反对通过方者则视该法为民主大敌,此法一立,政府就能随意入人于罪,参与交流者人人自危。众声喧哗,到底谁讲的更接近真实?就本文看来,都对,也都有错的地方,这就形成了法案落实后的虚实问题

▲日前国民党团召开记者会质疑《反渗透法》的立法原则。(图/立法院国民党团提供)

首先我们要了解,《反渗透法》用字遣词实在太过宽泛,例如什么叫做渗透?渗透来源范围如何?怎么样才叫请托、资助委托…?由于事涉立法司法权力分立、罪刑法定主义人民权益,立法机关将系列问题丢给司法机关解释,这明显是立法怠惰,而法官通常是很难做出裁判的。换句话说,多数案件最后恐怕不会处理或以无罪结案。但为何引起这么大的风波?就因为在司法实务上,司法机关对于类似案件的做法是,只要有人告发,司法机关就可以合法地以强制处分发动侦查,调取该人身家资料与各种纪录,将心比心,这种事谁愿接受?既然不愿接受,那会怎么反应?大家可以想想。

在如此前提下,我们就可以了解,支持通过者对在哪里。确实与两岸交流无涉者不必担心该法可能规范到自己。但不只是越频繁进出大陆热衷交流的人才越要担心,自己有可能被检察官盯上,只要是有点名气、与执政党不对盘、甚至是得罪一般人者,都有可能被告发而引发侦查。一旦被司法机关传唤或避免被传唤,是否会造成寒蝉效应?这就引伸出支持通过者错的部分:以为可以保护台湾的民主自由成果的法案,其实造成了人民行动与言论的限制,这反而限缩了台湾的民主自由。至于是否真能调查出渗透事实?坦白说,中共那边的纪录不可能调到,真正有渗透影响的人是很难查得出来的。因此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听令于渗透对象的事实,而是在司法机关可以在告发之后依法发动侦查、传人民去「了解」的后果

▲日前民进党团召开「反渗透法不需要吗?10问中国国民党」记者会。(图/记者林铭翰摄)

这就是反对者忧虑,也就是他们主张对的部分。具名在新闻媒体刊登反对《反渗透法》半版广告的148位台商大陆台商会长经商有成,公司也都有法律顾问,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民进党立院党团不该认为这样子的人可以随便呼拢,而应该针对他们的疑虑给出更合理的说明。但反对者错的地方又在哪里?如同上述,由于该法用字遣词实在太过宽泛,法官恐怕判不下去,最后结果就是抓大放小,很可能变成政府只要想为难某人,就可以稍微暗示一下,如果再不从,就发动侦查,甚至把人「请」来问,至于是否入罪不是重点,光是靠查你身家、电磁纪录、缴税纪录…、要人跑法院也够你受的了。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合理的想像,如果不想被如此对待,台商就要捐款给执政党表示效忠,这成为21世纪的台湾「赎罪券」或保护费了。

总结言之,《反渗透法》虚的部分是认真执行该法有相当难度,恐吓成分为多,反渗透效果不佳,实则造成寒蝉效应,引发回避交流或向执政党输诚的行为。这不仅是反对两岸交流的执政党可以应用,支持交流的执政党当然也可以拿来打击异己。我们恐怕该法最后成为一个笑话或政府用来对付异己的工具。不参加两岸交流,所以认为该法不关己事的民众放任政府乱搞,没有同理心,实在缺乏远见。

热门推荐》►台湾真的需要《反渗透法》吗?►「反渗透法」是蔡英文竞选策略的最终拼图?

►看更多【杨颖超】专栏►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