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宣布2050全院净零碳排放 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
工研院今(22)日宣布,全院将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更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作为推动零碳排平台,运用跨领域整合产业的创新研究和科技研发,规划出台湾2050净零碳排策略蓝图,协助台湾产业朝向净零永续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掌握全球零碳排放的新商机。
工研院院长刘文雄表示,全球128个国家宣示加入2050年净零碳排目标,苹果、微软等宣布建立碳中和或负排碳的供应链与产品,面对未来可能的碳关税贸易障碍,以及国际大厂的严格绿色供应链要求,工研院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作为协助台湾推动二氧化碳零排放起点。
▲工研院发酵与菌种驯化技术「柠檬皮渣化作绿金再利用」。(图/工研院提供)
刘文雄指出,台湾以出口为导向,这些趋势将对产业产生二个重大影响,一是碳关税将对台湾的出口(间接出口)产业,甚至整体经济造成冲击,二是国际大厂减排要求将主导台湾在国际供应链的竞争力。发展创新低碳科技协助台湾产业转型升级、零碳结构与生态链,创造新的经济成长动能。
工研院副院长彭裕民表示,整合院内跨领域团队,成立净零永续策略办公室,并带头宣布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将创新科技应用在院区内,展现减碳的决心,以四大主轴着手进行,首先是电力供应零碳排,建立次世代再生能源发电,再配合虚拟电厂调度,提供院区整体电力需求。
彭裕民指出,第二是低碳/零碳制造生产,像是实验室厂房制程中无二氧化碳排放,循环利用制程气体及物料,低碳排的尾气及污水处理;第三是消费及使用端行为改变,深度建筑节能及公务车、锅炉全面电气化,达到院区零化石燃料,并推动共享平台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第四是二氧化碳捕捉与再利用,像是导入先进负碳排技术,直接空气碳捕捉及将二氧化碳制成绿色碳氢化合物。
全世界要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是非常挑战性的目标,彭裕民指出,工研院提出三个建议,首先从科技研发预先规划或产业发展预测来看,2050年距离现今尚有30年,中间产生的变数及影响很多,不确定性大,因此工研院将采用科学化方法与工具,推演台湾2050净零排放可能路径供各界参考。
彭裕民说明,第二是能源燃料燃烧占台湾温室气体排放量9成以上,因此使用低碳或无二氧化碳排放的电力发电是台湾达成2050净零排放重要基石,工研院将启动2050年净零碳排的能源供需情境评析,协助政府从低碳、无碳着手,大幅提高能源效率与扩大再生能源,并建立电力承载顺序达成零碳电力目标;第三是工研院持续以科技研发及产业合作加速循环经济的推动,逐步替换现有的生产消费模式,建立创新的商业模式,引领产业绿色转型。
工研院也展出18项低碳循环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分别从供给、使用、制造及环境四个面向切入,能资源供给面,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投报率高、短期回收三大优势的穿隧氧化钝化接触太阳电池( TOPCon Solar Cell)已试量产成功,电池转换效率达23.5%,模组功率达360W,成果领先全球。
▲工研院豆腐砂应用技术。(图/工研院提供)
需求使用面,工研院运用创新技术将食品业生产的副产品循环再利用,如豆渣变成高价值的豆腐砂,协助桃园豆腐公会厂家开发豆渣应用技术与整合规划服务,或是将柠檬皮渣开发成牛只的青贮饲料,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与产值。
产业制造面,工研院研发的高效能易拆解太阳光电模组,从制造源头端导入循环永续概念,运用热塑性材料提供热拆解过程中晶片的应力保护,提高原热固材料良好的机械特性,新一代太阳能光电模组在寿命终止后,材料可分离回收,成为具有价值的高品质再生原料。
环境应用面,工研院使用二氧化碳捕获技术,以高效能吸收剂捕获二氧化碳,整合工厂余热和太阳能,有效将二氧化碳分离与纯化,协助产业减少碳排放;高效率水处理循环技术整合物化、生物、脱盐等处理技术,进行民生及工业废水处理,已为全台逾百家业者服务,提供高品质再生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