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谢升佑/黑糖恐慌?食心安,理性讨论才是王道

作者/谢升佑(好食机创办人

日前《康健杂志报导黑糖制作过程含有丙烯醯胺的报导,造成了很多人的恐慌。这问题真的那么严重吗?还是过度恐慌?这两天有各家的说法,我们帮大家整理一下,并帮大家把各方讨论的资料整理好,让大家方便阅读。欢迎大家从各种角度继续提出看法。以下简单整理,并附连结资料让大家研读:

一、简述丙烯醯胺的生成

确实,黑糖在制作过程容易产生丙烯醯胺,但事实上,根据国家卫生研究毒物中心所提供的资料(参见以下连结),只要是富含碳水化合物食材,经过高温烹煮,无论熬煮、烘焙或油炸,食物里的胺基酸天门冬醯胺)和还原糖的,都会因为美拉德褐变反应(Maillard browning reactions)产生丙烯醯胺。

至于多高温算高温?本国的食品药物管理局说100度以上就会,国家卫生研究院的毒物研究院则说120度以上,《康健杂志》的报导引研究报告说,85度以上就会。换句话说,洋芋片、薯条、烘焙食品都会有,如果是85度的话,挖哩咧,不就连煮饭也都会有丙烯醯胺?大火炒饭更恐怖了.....(p.s. 各位可以自己想各种碳水化合物的食材)

二、丙烯醯胺有那么恐怖吗?《康健杂志》的报导正确吗?

这部分的争议包括了:丙烯醯胺的致癌性是确认的科学事实吗?还是仍有争议?还有,所谓是否造成影响人体健康的「毒」,要看摄取量和代谢量而定,在《康健》的报导中这部分并没有详实说明,造成过高的恐慌。

《上下游新闻市集》引用食药署食品科科长郑维智的说法:「《康健》的调查容易让消费大众对黑糖产生无谓的恐慌,因为就国人饮食习惯,通常是在女性生理期间才有可能相对大量摄取,但所谓的大量通常也不会是拿着黑糖整颗吃,普遍的状况是大约一天十克搭配热水冲泡,很难达到致癌风险的摄取量。」

另外,事实上,像是洋芋片、裹粉炸鸡比起黑糖更是人们的主食,黑糖食用量其实是非常微小。把黑糖的危害放大那么大,其实也是值得争议的(这就好像体内酒精浓度过高会中毒,但是不检讨酗酒,而去检讨炒菜加米酒,导致酒精中毒的危害一样@@)

文青别鬼扯》也指出:「根据国内最具权威的『国家环境毒物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迄至目前为止,流行病学尚无显著证据指出由饮食摄入丙烯醯胺对人体具有致癌性,饮食摄入丙烯醯胺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仍要再进一步研究』。

也就是说,透过饮食摄取丙烯醯胺究竟会不会致癌,还有待商榷。其次,就算你担心害怕的要死,人体试验研究也显示,吃下的丙烯醯胺在三天内即可透过尿液代谢掉 48%-72%的量。就是说平常要多喝水的意思啦!」

《文青别鬼扯》也提醒大家,《康健》报导的数值看起来很高,但也请注意其计算浓度的单位是PPB(Parts Per Billion),就是10亿分之1的意思,不是PPM(Parts Per Million)。「由於单位变小,所以数值必定会变大很多。」(附注:根据了解,国内外关于丙烯醯胺的文献讨论,都用ppb为单位,ppb为单位确实会让数值看起来变大,但并不能因此就是《康健》是「故意」喔,毕竟所有研究资料都以此为单位。提出这点是要大家要注意单位,不要只看数字大就害怕喔。)

此外,《康健》的报导中有提到,丙烯醯胺的致癌风险属于2A级,什么是2A级呢?这个说法其实是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定义:「2A致癌物质定义为有限的或不充分的流行病学证据,加上足够的动物实验证据」。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有文献指出,但仍不充分(主要是因为研究都是以动物实验,至于对人体的影响尚未有充分的证据)。

如果《康健》要下如此果断的标题,应该要说明,是什么的证据或推论,足以超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认知?我个人认为,报导提供的资料跟果断标题之间显然不成正比。(p.s. 另外,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否直接推论到人呢?我想,虽然都是动物,基本的代谢原理相同,但不同动物的代谢机制显然有所差异,比方狗对可可碱代谢差,吃了巧克力将面临很高的健康风险,但人吃巧克力就没事...诸如此类。因此用动物实验的结果类推到人类,是需要很专业的和严谨的医学检证来支持才行。当然,既然动物实验对健康有影响,人们就必须提高警觉,这我是同意的,只是不同意过度夸张的渲染。)

三、加工流程改善和食育教育的必要

个人是认为虽然争议仍很多,但不可讳言,如果我们可以改善加工流程,让制作过程降低丙烯醯胺也是值得努力的。但方式是否要依赖添加氯化钙氯化镁的方法?

个人认为,以添加为方法去进行调整,应该是最后的办法,应该先穷尽其他制程改善之后,才去想添加这条路。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本质上讨厌添加,而是因为,添加要得宜,其实是需要非常专业的实验、甚至仪器的协助才能控制得当。

对小生产者来说,个人以为,先从基本的建立食安观念、流程改善处理,基本的先做好再说(基本的都做不好,操作添加会操作的好我也不相信,到时只会变成另一场灾难)。比方,烘焙方式可以改变成水蒸的低温烘焙等等。消费者的食育教育也应该更加强,比方先建立均衡饮食的概念,了解基本的生理代谢机制等等,才不会随便一个讯息都把自己的吓得花容失色......。

四、不要忽略劳动者的健康

话说,《康健》的报导争议虽然很大,大家聚焦在科学事实上的争辩也是重要,但仔细看整个社会讨论的脉络会发现,都没有人关心食品业中的劳动者健康问题。

假使说,丙烯醯胺真的对人体有健康风险,那首先遭殃的也是劳动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啊!与其讨论丙烯醯胺对消费者健康的影响,还不如讨论对食品加工业、餐饮业中劳动者的影响啊!

静心想想,消费者只要均衡饮食,摄取到的丙烯醯其实很有限,要吃到产生致癌风险,还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但是,劳动者每天处在高浓度丙烯醯胺的环境中,恐怕才是暴露在最大危害环境的人,如缺乏丙烯醯胺的知识和防护,极可能成为隐形的工殇者(例如需要每天试吃之类的)。当然,这一部份只是提出一个思考方向,至于是否会影响从业人员的健康,这还需要专家来回答。

消费者意识的抬头,应该跳脱只是关心「自己」的健康的视域!以《康健》的报导来说,他们把重点放在「惊吓」消费者,实在可惜,也是错置了问题,如能改以关注劳动者健康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所担心的健康风险也才能成立,而且也会比较有意义(而不是吓唬消费者)。

以上的概述主要是整理这几天各方的说法,(除了最后一小部分自己小小发挥之外),朋友的可以连结以下的资讯进一步阅读:

A. 国家级权威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环境毒物研究中心「丙烯醯胺(Acrylamide)毒性资料」

2. 卫福部食药署食品药物管理局「降低食品中丙烯醯胺含量加工参考手册

3.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第六号报告

4.国家卫生研究院相关研究论文「量测食物加热过程挥发至空气中的丙烯醯胺」

B. 康健报导与相关回应

1.康健杂志的报导

2.上下游新闻市集的回应报导

3.文青别鬼扯回应:「我爱吃黑糖」

●作者谢升佑,好食机农食整合创办人、社区市长发起人,原刊载自脸书「社区菜市长」社团,本文已获授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