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凄厉哭声漫山遍野 只为满足人类对「熊胆」的欲望
▲日前在花莲拉库拉库溪发现一只断掌台湾黑熊。(图/黄美秀提供)
文/谭健锹
熊胆,苦入心,寒胜热,手少阴、厥阴、足阳明经药也。故能凉心平肝杀虫,为惊痫疰忤、翳障疳痔、虫牙蛔痛之剂焉。
《本草纲目》
无辜受害的熊
台湾黑熊分布的范围北起拉拉山南至大武山自然保育区,其中又以玉山国家公园以南至关山野生动物保护区分布最广,专家分析台湾黑熊因为非法狩猎猖獗,目前仅剩200只。被社会大众暱称为「台湾黑熊妈妈」的屏东科技大学野保所所长黄美秀表示,18年来协助处理过28只黑熊,但有15只黑熊是断手、断脚的「残障熊」,比率超过5成,主因还是非法狩猎,熊一旦断了熊掌就算逃脱,觅食竞争力也会减弱,已经让台湾黑熊不只糊口有问题,连传宗接代也困难重重。
历史上和熊的关系很复杂微妙
传统来说,熊是一种祥瑞的动物,而且是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图腾,理应得到普遍尊重或者敬畏。然而,为了某些特殊而功利的目的,又往往成了人们的刀下之鬼,尤其是那些游手好闲、并非为了讨生活而苦苦奔波的人。相传,年轻时的汉武帝刘彻身材魁梧、膂力过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武,常常与宫苑中圈养的熊罴格斗,当然,他是带着武器的。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遗传到了父亲的体质基因,也孔武有力,力能扛鼎,甚至能徒手搏击大熊之类的猛兽。此人粗鲁暴戾、无法无天,纵有项羽之勇,最终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和信任。
熊真的很可怜,尽管貌似强悍,老虎有时也得让其三分,但遇到装备致命武器的人类,终究凶多吉少。历来,牠都是猎人的锁定的目标,特别是帝王级猎人。大清康熙皇帝总结一生功业的时候,曾得意地说:「朕自幼至今已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五十三只、熊十二只。」大概木兰围场内的熊类繁衍得不太多,比起老虎,熊似乎更难猎获。
十二岁的皇孙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有一回跟随爷爷康熙打猎。康熙用火枪击中一熊,熊应声倒地,康熙命弘历前去补枪,锻炼其勇气。弘历领命,刚一上马准备攻击,不料负伤的熊负隅顽抗,猛地站立起来试图反扑,老皇帝眼疾手快,远距离又迅速补开一枪,熊中要害,一命呜呼。未来的小皇帝一场虚惊,爷孙俩相视而笑,群臣齐呼万岁。
也许童年的经历令弘历印象深刻,继位之后,乾隆也喜欢猎熊。中国大陆故宫博物院珍藏着一张硕大无比的熊皮,展出时特意注明是乾隆所获。面对生前如此恐怖的庞然大物,没有先进的火器,恐怕乾隆也无能为力、惊慌失措。他曾谕令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绘制巡狩系列作品,其中有一幅图,画中三十余岁的乾隆在田野与黑熊相遇,画师为了表现皇帝的勇猛剽悍,不但绘他独自与熊对峙,仅备弓箭,毫无惧色,而且将本是强大的黑熊描画得怯弱胆小,畏缩在树后的紧张神态,烘托出乾隆履险如夷的帝王风范。
不知是否确有其事,但每次面对危险,乾隆大概都会想起爷爷康熙曾对他发出的赞叹:「是命贵重,福将过余。」(你的命太好了,福气远远比我多啊!)这么辛苦猎杀一头熊,目的当然不仅是为了炫耀武力,获得熊皮、熊肉、熊掌这类珍宝了。
熊掌固然令人垂涎三尺,连亚圣孟子都不能抗拒;然而口福可以不尝,疾病则不可以不医。千百年来,熊胆才是中国人的挚爱。
熊胆入药
猎熊季节大多选择冬季,此时熊膘肥体壮,体内储存了相当多的营养物质;先杀死熊后,剖腹取胆,剥去外表的油脂,再用木板夹扁,之后挂于通风处阴干,亦可放在石灰缸中自然干燥。
能够出售的熊胆大致如下模样:光泽鲜亮是上品必不可少的条件,至于颜色,可多种多样,据医书记载,金黄透亮如琥珀,质松脆,味苦而回甜者,称「金胆」或「铜胆」,此类多为佳品;黑色、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称「菜花胆」。佳品一般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即化,味极苦,但清凉而不黏牙。
熊胆在中医药方面的地位是在唐朝才开始逐渐确立下来的,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深入民心,难以撼动。在此之前,熊胆往往只是以其苦涩甘凉的口感引起民众的注意。不知道当年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他尝的是猪胆还是熊胆?笔者以为熊胆似乎比猪胆更苦涩,而熊比猪更为珍贵难获,更何况古人认为胆主决断,相信以形补形,做为一代有为的君主,立志报仇雪耻,含着一颗来自威猛大熊身上的器官,总比含一颗猪胆更伟大吧?
唐代大臣柳公绰之子柳仲郢,除了有政绩之外,学术也了得。他少年时勤读经史,尤对《史记》、《汉书》以及魏、晋、南北朝史做过深入研究,不仅熟读,且能手抄。其学术成果得到一代宗师韩愈的赞许。这成就得来不易啊!据《新唐书‧柳仲郢传》记载:「其母曾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苦志提神。」为了让儿子取得良好的学习状态,柳母韩氏以熊胆制成药丸,利用苦涩清凉之味助他夜读。这是贤母教子的典范,堪比孟母三迁。
自宋以降,熊胆的功效愈来愈神乎其神,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明目退翳、生肌美颜、消肿止痛等。南宋周密甚至在《齐东野语‧经验方》说:「熊胆善辟尘。试之之法:净一器,尘幂其上,投胆一粒许,则凝尘豁然而开。以之治目障翳,极验。」他首先把熊胆当成古代吸尘机,继而又附会到眼科疾病上,功效如何,后人自有评论。
概括来说,中医认为熊胆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痼、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疔痔恶疮,而且有《唐本草》、《纲目》等经典著作佐证。在中医的理论系统里,有他们的一套道理。不过,综合古代的方剂来看,熊胆入药,往往不是让病患单独服用了事,还需要配合其他药材,联合各药之长,制成汤剂或丸子,方能起效,而麝香就是熊胆经常配合的「搭档」。
▲古代取熊胆必须杀熊,虽然现代改用活取熊胆技术,但仍对熊造成痛苦。(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在西医看来,熊胆似乎不像虎骨那样乏善可陈,它还是有可用之处的,只不过没那么神通广大罢了。化学分析显示,熊胆主要含胆汁酸类的碱金属盐,另含有胆脂醇及胆汁色素。胆汁酸的主要成分为牛磺熊脱氧胆酸,水解后能生成牛磺酸与熊去氧胆酸。现代科学证明熊胆主要有治疗胆结石的作用,其药理有效成分为「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 )」。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此物质在脊椎动物、甚至人类的胆汁中广泛存在,只不过一般含量很少,如人的胆汁酸中,熊去氧胆酸只占大约四%。而黑熊胆汁酸中熊去氧胆酸含量高达三九%。除了黑熊,北极熊(含十七%)和棕熊(含十九%)的含量也较高。
不是所有熊类都富含此物,例如南亚的懒熊只含一%,南美的眼镜熊含六%,马来熊含八%。有一种囓齿类动物–南美洲海狸鼠,其胆汁酸也含有很高的熊去氧胆酸,高达三七%。相反,有几种熊科动物的胆汁酸中的熊去氧胆酸含量很低,以上资料见于相关的生物学研究报导。
口服熊去氧胆酸对溶解某些类型的胆结石有一定的效果,此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医学界又开始研究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的应用,例如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用于治疗这种疾病的药物,而熊去氧胆酸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人工合成成功了!
人之妄
可惜,科技的进步未能终结熊类的厄运。有的地方依然存在盗猎的现象,如同为了获得虎骨一样,最大的目标也是熊身上的器官—熊胆、熊掌等,熊继续被剖腹、砍掌、剥皮。近些年,又有些地方兴起「人道」的活熊取胆闹剧:在养殖熊农场,饲养人会从体外插管到其腹部抽取熊胆汁。
为了便于操作和反复多次,农场通常将可怜的熊固定在狭小的笼子内,金属钳锁,动弹不得。熊的一生就在监禁与抽胆汁的痛苦酷刑中度过。凄厉的哭嚎漫山遍野,有良知者听之,黯然神伤,心惊肉跳。
如同养鹅者为取得可口的法式鹅肝,故意强迫鹅大量吞下难啃的玉米,致使严重畸形的脂肪肝形成,活熊取胆的残忍性、野蛮性、非人道性亦是罄竹难书!这些熊因如此虐待,早已精神涣散、形如枯槁,有的甚至由于伤口人为不愈,继而发生癌症。这样不健康的熊制造出不健康的胆汁,难道可以挽救那些不健康的人吗?就文明程度而言,今人较之古人,又有何进步之处?
▲在挤压笼中的熊。(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对物质享受很不以为然,也不迷信熊胆的神效。为了减少百姓头上的苛捐杂税,他严禁地方向中央大量进贡,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华州麝香、羚羊角、熊胆」。尽管他的思想没有上升到让动物享有同等尊严的高度,但其政策客观上既让百姓受惠,也使得许多森林、原野的生灵免遭屠戮,善莫大焉。在这位政治家不到四年的统治下,后周霸业逐渐夯实,为日后北宋的建立和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郭威也荣膺「英伟之量」、「勤俭之美」的历史评价。
宋朝北方的大辽曾经雄极一时,然而后来出了个辽穆宗耶律璟。除了沉迷狩猎,经常酗酒,耶律璟亦嗜杀,经常亲手杀人,左右稍有不顺,即遭手刃。比起杀熊取胆的行为,他的行径更是骇人听闻。据说他杀人是听信了女巫的话—取人胆制造延年益寿的仙药。
《辽史》载:「初,女巫萧古上延年药方,当用男子胆和之。不数年,杀人甚多。」后来,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近侍联合厨子,趁耶律璟「欢饮方醉」之时将其杀死。一代天子落得可耻可悲的下场。此时的大辽,鼎盛已过,开始慢慢走向衰落。
一副胆囊,真可窥见人性种种。
●作者谭健锹,广州中山大学医疗系毕业,广州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硕士,现任澳门镜湖医院心脏内科医师,专擅心血管疾病诊疗,澳门作家协会会员,澳门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澳门日报》专栏作者,爱好历史与文学,医疗工作之余投身写作,多次获得文学创作奖项。着有《历史课听不到的奇闻》、《历史课本没写出的隐情》、《病榻上的龙》等。本文出自时报文化《史料未及的夺命内幕》
博客来|TAZZE|诚品|金石堂 好评发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