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的极地梦想清单之[大沙漠]:首次无后援全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

驴行沙漠八百里

-------首次无后援全程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

1、主要看点--------

塔克拉玛干排名世界第二,是我国境内最大的沙漠;

有中国最难到达的乡------达里雅布依乡;

拜访大沙漠深处的原住居民——克里雅人;

全国最大的原生态胡杨林在沙漠中的克里雅河流域

号称“死亡之海”的独特大漠腹地风光;

途中百年不遇的沙漠深处大雪景色。

2、成行人员--------

队长兼队员、摄影兼摄像及GPS导航员:户外摄影爱好者花雕;

维族驼工五人及维族维语翻译一人,共计七人;

随行驼队计有骆驼二十匹。

3、摄影器材--------

数码单反:尼康D80(1000万像素)一架、

尼康AF24-120VR防抖镜头一个、

适马AF18--50 2.8EX D镜头一个、

电池(1380mA)4块、SD卡16G(2G×7、1G×2)。

4、具体收获--------

日记一本,录像带一盘六十分钟,相关二次摄影记录十五个G,

共拍摄千万像素级照片四千五百张。

5、徒步情况--------

于田县到沙雅县头尾十八天,其中挖水半天,徒步十四天半,是人数最少的横穿队伍

和最快的徒步穿越(日均徒步二十七点六公里,最后一天强力徒步近四十五公里)。

出发点:于田县  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

目标点:沙雅县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0964M

于田县至沙雅县路程约六百五十公里『直线距离为四百九十公里』,徒步起点为达里雅布依乡,

徒步终点为塔南三大队(塔里木河南边),全程徒步路程约为四百公里『直线距离为三百公里』。

6、装备赞助--------

本次穿越活动得到了Kolumb(哥仑步)户外运动品牌的支持,一行人装备Kolumb产品。

7、专辑说明--------

本次活动筹备期有半年多,历经五次过沙漠公路、四回前往于田、二到和田、二进达里雅布依、一去阿克苏、一探沙雅......。前后两次去新疆,包括锻炼适应、咨询探路、活动准备及后期休整等阶段,总共呆了三个多月。所见所闻杂乱的拍摄了八千多张照片,准备整理成小专辑,重点放在十八天沙漠徒步上。依次包括穿越十八天(按天分辑),大本营、沙漠公路、和田挖玉、于田掠影、克里雅河、达里雅布依乡、克里雅人、胡杨公园、白哈巴六天徒步和夏特古道六天徒步等专辑,预计汇总发片五百张。

8、GPS主要定位点采样数据:

(1)于田县出发点<1.08>     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

(2)达里雅布依乡<1.08-09>  38°21.553N  81°51.910E  海拔1178M

(3)第三天午饭点<1.10>     38°27.110N  81°55.769E  海拔1163M

(4)第三天营地点           38°30.810N  81°58.459E  海拔1153M

(5)第四天午饭点<1.11>     38°33.728N  82°02.413E  海拔1148M

(6)第四天营地点           38°38.630N  82°07.846E  海拔1133M

(7)第五天午饭点<1.12>     38°43.508N  82°11.618E  海拔1130M

(8)第五天营地点           38°49.238N  82°13.949E  海拔1126M

(9)第六天午饭点<1.13>     38°55.863N  82°16.363E  海拔1109M

(10)第六天营地点          39°01.299N  82°18.988E  海拔1106M

(11)第七天午饭点<1.14>    39°06.431N  82°20.640E  海拔1097M

(12)第七天营地点          39°13.124N  82°22.876E  海拔1077M

(13)第八天午饭点<1.15>    39°16.672N  82°25.557E  海拔1078M

(14)第八天营地点          39°21.958N  82°28.381E  海拔1066M

(15)第九天午饭点<1.16>    39°26.379N  82°31.132E  海拔1056M

(16)第九天营地点          39°27.218N  82°31.878E  海拔1057M

(17)第十天午饭点<1.17>    39°31.703N  82°33.494E  海拔1045M

(18)第十天营地点          39°36.892N  82°37.651E  海拔1036M

(19)第十一天午饭点<1.18>  39°40.842N  82°40.617E  海拔1034M

(20)第十一天营地点        39°47.242N  82°43.821E  海拔1014M

(21)第十二天午饭点<1.19>  39°51.791N  82°45.446E  海拔1003M

(22)第十二天营地点        39°56.887N  82°44.855E  海拔 995M

(23)第十三天午饭点<1.20>  40°01.398N  82°45.819E  海拔 994M

(24)第十三天营地点        40°08.113N  82°48.518E  海拔 981M

(25)第十四天午饭点<1.21>  40°12.598N  82°50.575E  海拔 978M

(26)第十四天营地点        40°18.024N  82°49.595E  海拔 970M

(27)第十五天午饭点<1.22>  40°22.242N  82°50.738E  海拔 960M

(28)第十五天营地点        40°27.943N  82°49.288E  海拔 958M

(29)第十六天午饭点<1.23>  40°33.532N  82°50.209E  海拔 948M

(30)第十六天营地点        40°39.547N  82°49.810E  海拔 954M

(31)第十七天午饭点<1.24>  40°45.583N  82°51.493E  海拔 952M

(32)塔南大队营地点        40°55.917N  82°53.149E  海拔 950M

(33)沙雅县目标点  <1.25>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 964M

9、花雕户外经历

2004年6月 泸沽湖至亚丁八天徒步;

2004年10月四川四姑娘二峰5276米登顶

2005年2月云南哈巴雪山5396米登顶;

2005年2月云南大理点苍山4000米登顶(冬季单人夜行);

2005年5月西藏唐拉昂曲峰6330米登顶;

2005年7月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登顶;

2005年10月 四川雀儿山6168米登顶;

2006年5月西藏宁金抗沙西山脊线路登至5915米;

2006年5月西藏宁金抗沙东山脊线路登至6374米;

2006年6月云南哈巴雪山,全国首个

家庭登山队领队,全体队员5396米登顶;

2006年10月西藏卓奥友峰8201米登顶;

2007年2月冬季穿越三江并流徒步八天;

2007年4月首次全程雅鲁藏布大峡谷徒步穿越四十天;

2007年9月新疆白哈巴重装徒步六天;

2007年10月新疆夏特古道重装徒步六天;

2008年1月首次无后援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徒步八百里。

10、线路示意图:<2P>

第一天(08年1月8日)<发图12P>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诸多曲折之后,天刚放亮的九点三十分,我们从新疆于田县出发了(GPS定位36°51.438N 81°39.768E 海拔1421M)。两辆丰田越野皮卡,满载着两吨多的水、食物和装备。沿着冰封的克里雅河,二百二十公里的路程走了十一个小时,已是相当顺利了。深入沙漠,穿过大小沙丘、芦苇滩和胡杨林。晚上八点三十分终于抵达号称最难到的乡-----达里雅布依乡(GPS定位38°21.553N 81°51.910E 海拔1178M)。在乡里巧遇以前的山友刘小奇、王秋杨和陈俊池,蹭了一顿好吃的。

附注:

1、于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首府1300公里,距和田180公里,全县总面积4.032万平方公里,辖13个乡、2个镇、3场、1个老城区办事处,175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其中维吾尔族20万人,占总人口的98.3%,汉族人口3562人,占1.68%,其他还有回、哈、柯、满等民族。农业人口18.4万余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县境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昆仑山,北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克里雅河从昆仑山麓流出,自南向北流贯县境。气候干旱少雨、温差大。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棉花、水稻、胡麻、油菜,果品有葡萄、西瓜、石榴、杏等。畜产以羊为主。工业有农机、电力、煤炭、印刷、轧花、畜产品加工、玉石加工、手工编织等。

于田县历史古老,西汉时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扜弥国,是丝绸之路南道入口和佛教初传之地,也是兵力最盛的绿洲古国,东汉时已经衰落,后来被于阗国所并,其后它的历史一直是个谜。明代称克列牙,清代称克里雅。和阗六城之一。《西域图志》作克勒底雅:“在齐尔拉东二百里,西距额里齐城四百三十里,有城垣居,六城之一。东傍克勒底雅郭勒。”据《回疆志》载,克里雅城周约二里九分余,东西南北各有一门。西汉为扌于弥国地,隶西域都护府。两汉后属于阗。《唐书·西域传》:“于阗东三百里有建德力河,河之东有汗弥居建德力城,亦曰拘弥城即宁弥故城。”宁弥、拘弥、汗弥即《汉书·西域传》之扌于弥:“扌于弥国,王治扌于弥城。”建德力河即克里雅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四品阿奇木伯克,隶和阗办事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置于阗县,县治初设在喀拉喀什。克里雅为驿站,称凯扬驿。光绪十一年(1885年)县治迁至克里雅,即今木尕拉镇所在地,隶和阗直隶州。1920年隶和阗道。1950年属和阗专区。1959年县名简写为于田。1977年属和田地区

于田县旅游业极具发展优势,境内有喀拉敦遗址、乌依勒克遗址、加卖清真寺、喀孜纳克古庙、原始胡杨林等景点。地处沙漠深处的达里雅布依乡万亩原生态胡杨林,雄伟壮观,古朴秀美,每年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参观、探险。据考证,道学家派创始人老子曾在达里雅布依闭门修学3年,现已引起日本、东南亚等国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

2、克里雅河----维吾尔语即“漂移不定”的意思,该河位于于田县境内,起源于喀喇昆仑山脉海拔6920米高度的5Y636号冰峰和远古冰川,河水主要由雪水融汇而成,经常因季节性洪水改道而得名。克里雅河全长约340公里,聚水面积7358千平方公里,年正常水流量7亿100万立方米。克里雅河水资源较丰富,河流上游是丰盛,美丽的牧场,中游是富饶的绿洲,下游是塔克拉玛干腹地,是对固定沙漠具有巨大意义。河床有着丰富的黄金资源。是于田县境内最大河流。从于田县北流约200公里后消逝在浩瀚沙漠之中。克里雅河两岸生长有大面积的胡杨、红柳和芦苇等荒漠植被,形成了一条东西宽9-15公里,南北长340公里的绿色长廊,河尾处3.2万平方公里的绿色三角洲就是达里雅布依绿洲,这是世界上罕见的绿色长廊和沙漠绿洲,共有胡杨林、红柳林约57.5万亩。这里气候干燥,风沙频繁,年均降水量14毫米,蒸发量3000毫米。克里雅河流域除了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还有着美妙奇特的自然景观:一条条蜿蜒起伏的沙梁,一座座比肩而立的新月型、鱼鳞型、金字塔型等千姿百态的沙丘;高低不等的红柳沙包,似群山漫舞;早晨,红日穿透沙雾,金光四射,朝霞满天;克里雅河象一条玉带环绕着达里雅布依绿色长廊,蜿蜒曲折,河道两岸茂密的胡杨林,树型奇异,沧桑古朴。区域内有野骆驼,野猪、以及马鹿、额喉羚、塔里木兔、沙鼠、蜥蜴野生动物,鸟类有啄木鸟、大杜鹃、百灵、喜鹊等。

这条经于田县向北流进塔克拉玛干沙漠二百多公里的河流,不仅养育了位于沙漠深处的一片绿洲和生活在这里与世隔绝的克里雅人,而且孕育了独特的克里雅文化。克里雅河下游曾有的古老文明是从1896年开始被发现的。在古老的克里雅老河床附近,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当年发现了丹丹乌里克和喀拉墩两处遗址。自1993年以来,中法联合考古队于1994、1996、2001、2005年前后5次进行沙漠田野考察,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说:“我们最大的成功就是1994年发现的园沙古城遗址以及今年在园沙古城以北取得的新发现,这次的新发现采集了一批包括陶、石、玉、铁、铜、琉璃器等在内的遗物。” “沿着克里雅河北上,重要的遗址依次有唐代的丹丹乌里克、汉晋时期的喀拉墩、西汉时期的园沙古城,以及目前发现的时代可能更早的新遗址,越深入沙漠,遗址的年代越为久远,深藏的历史也更为古老。”伊弟利斯这样概括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克里雅河书写的古代文明。

配图说明:

108-1  这位师傅扫了我沙漠之行的GPS出发原点---于田县客运站停车场中心

108-2  冲这缘分,有了这张收费肖像

108-3  仅收一元且执意拿在手里拍照

108-4  于田至达里雅布依的途中休息

108-5  维语翻译-艾力

108-6  冬天的克里雅河

108-7  途中分些药品给老乡

108-8 克里雅河流域中的胡杨树

108-9  终于到了乡里,吃到热呼呼的拌面

108-10 驼工头-买提库尔班

108-11 与老乡的合影

108-12 在乡里巧遇以前的山友刘小奇、王秋杨和陈俊池

第二天(08年1月9日)<发图25P>

在乡里整理物资装备,杀了两只羊带着。全队七人,就我一个是汉族人,另外六人都是维吾尔族人(其中五人是克里雅人)。驼工头叫买提库尔班.阿不都拉,36岁,是老乡长的儿子,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另外四个驼工都是他的亲戚。维语翻译叫艾力买买提.吐尔逊,27岁,学过英语。这行程看来只能是我去适应维族人的生活习惯了。这个“大漠村庄”叫达里雅布依乡,号称中国最难到的乡,也是新疆最后一个通电的乡。我是第二次到乡里,去年十月中探路呆了有一星期,到处是金黄的,当时就拍了许多照片。这里的原住老乡也被称为克里雅人。

附注:

1、达里雅布依乡----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沿着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克里雅河追寻到它在沙漠的尽头。他想知道,克里雅河的尽头到底在哪里……。斯文·赫定沿着古木参天的河岸,一直向塔克拉玛干深处走去,他发现这里不仅有成群的野骆驼在奔跑,而且也是大批野猪的乐园,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竟有一个牧民群落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个风景如画的沙漠绿洲就是达里雅布依。

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一支石油勘探队正在塔克拉玛干距边缘250公里的沙漠中间进行野外作业,他们是首批进入这一区域进行勘察的人员。当沙漠车翻过一座沙山,眼前的景象令车里的人都惊呆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竟然有一个村庄,一座座简陋的木房子后是惊恐向他们张望的村民,他们发动沙漠车,冲下沙山,准备看个究竟,刹时间,村民们被吓得四散奔逃…… 。随后,很多报刊都报道了相关的内容: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央,发现有原始部落……

笔者不敢肯定达里雅布依乡的面积是不是全国乡镇之最,但它南北距离竟达500多公里,如果从南到北发出一个通知,至少半个多月以后才能到达。在政府管辖还没有触及这里的时候,牧民们全靠骆驼和毛驴来运输他们所需的生活用品。现在他们可以坐车到县城去赶集,卖掉柴禾和羊皮,换回珍贵的茶和盐。

达里雅布依地域辽阔,面积约324平方公里。有胡杨林、红柳灌丛草场116万亩。距于田县城216公里。尽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但水草丰富,景色宜人。不同的季节里,葱绿和金黄交替的芦苇和胡杨,千姿百态,自生自灭;疏密有秩的红柳,灿若云霞,错落有致的杂色灌木于胡杨和红柳相依相伴,白黄色的罗布麻花,恍若仙境。

达里雅布依周围有很多古代人类活动遗址。著名的有喀拉墩、马坚里克、丹丹乌里克和圆沙古城等。汉唐时“丝绸之路”的南道就是由此通行,盛极一时。然而,随着风沙不断南侵和河水的不断改道或断流,昔日的繁荣变成了茫茫沙海。

达里雅布依之所以能够在沙漠深处存在下来,是因为它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每年夏季,克里雅河水流经这里,即使在冬季枯水期,距河床底部约2米的地方仍有丰富的地下水。大片的胡杨林是牲畜的天然牧场,也为达里雅布依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能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

达里雅布依乡可能是全国最难到达的乡,不通公路,216公里除20多公里是柏油路外,剩余的路全部都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和沙山上穿行。共有9个巨大的沙山平均高度有40-50米,这让许多最高档的越野车纷纷败下阵来。这里的交通主要是靠毛驴、骆驼和马,2006年初自治区交通厅特批让达里雅布依乡里订制的一辆东风沙漠运输车,成为乡里的交通和运送生活物资的唯一工具。

2、克里雅人---- 克里雅河孕育了克里雅绿洲,其标志就是自于田县城以下中游的草滩和下游广袤繁盛的胡杨林,以及在这片绿色沙海中繁衍生息的克里雅人。最早将克里雅记载于文字的是两个外国人:一个是瑞典人斯文·赫定,另一个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借着这两位大名鼎鼎的探险家、考古学家的不朽著作,克里雅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名扬海外。但是,历史并未因斯文·赫定的记述而在这里喧嚣起来。克里雅人始终离群索居,被人们称作沙漠里的“原始部落”。关于沙漠深处克里雅人的来历,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为逃避战乱翻越昆仑山进入了这片绿洲;另一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第三种说法最有传奇色彩,即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现在他们虽属于维吾尔族的分支,但有许多生活习惯与维吾尔族不同。当克里雅河的水流变得越来越少直至消失时,就到达了大河沿村——乡政府所在地,这里集中了一二十户人家。据乡长说,如今,有263户、1290位克里雅人分散居住在克里雅河下游的110多万亩胡杨红柳丛林里。

克里雅人的风俗习惯与维吾尔人接近,但是为了适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生存环境,他们也形成了非常独特的风俗。他们住的房子是把木头竖立,再捆绑而成,屋顶盖的是树枝和树叶,留着天窗。在冬天来临时,为保暖,在墙上和屋顶上抹上泥巴;夏天,则把泥巴揭去,以便通风,使房子变得凉爽。房门大多是半根空心的胡杨木作成,没有锁门的习惯,外出时插上根木栓,或者抹上泥。厨房与冬季卧室连成一体,筑有一个长约1.5米,宽约0.5米的火塘,以便取暖。一般一家人都盖有2、3处住房,以便放牧转场时居住。原来的达里雅布依以肉食为主,没有吃蔬菜的习惯,他们说“哪个嘛,羊吃的。”

他们用面粉做大饼,他们把这种饼叫“库麦其”,这是他们现在的主食。这种饼厚五厘米左右,不用炉灶,是把沙子烧热后把饼埋在沙子里烤出来的。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即使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个饼,这张饼可能比锅盖还要大。他们至今仍很少用锅。他们的羊肉一般是在馕坑里烤,或是用红柳枝串起来在火上烤。他们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顿都不能少的。

{摘自《克里雅人 大漠深处的部落(图)》(中华民族报)

链接http://www.lotour.com/snapshot/2007-4-17/snapshot_62338_1.shtml}

{摘自《幽幽的溯源克里雅河--从玉石之路到桃花源》,链接http://outdoor.travel.sohu.com/20070319/n248824142.shtml}

配图说明:

109-1  大漠深处的部落---达里雅布依

109-2  准备卸货

109-3  沙漠、胡杨和炊烟

109-4  乡里王书记

109-5  乡里的太阳能光伏电站

109-6  据说以前发个结婚帖要用15天---千把人口住的很分散

109-7  大漠腹地的官员---买乡长

109-8  乡政府和电视发射塔

109-9  克里雅酷姐妹

109-10  鸽子与篱笆墙

109-11  克里雅人主要从事放牧---自然清闲

109-12  拉面好便宜才五元---我常去的一个小餐馆

109-13  2006年初新疆自治区交通厅特批让达里雅布依乡里特别订制的一辆东风沙漠运输车,成为乡里的交通和运送生活物资的唯一工具

109-14  我在尝试-----手抓饭

109-15  岁月伴侣

109-16  第一次见“汗马”-----懂得它牛,却不知如何来表达

109-17  大漠深处的阳光

109-18  沙漠精灵

109-19  传说中的克里雅人

109-20  克里雅的 "七大怪" 之一"木骨泥墙"-----驼工头买提库尔班家的房子

109-21  这瓜不错!

109-22  乡里电视广播综合发射塔-----去年十月去探路时用超广角镜头拍的

109-23  中国石油的高级沙漠车

109-24  胡杨人家(07.10)

109-25  此行多为胡杨赞(07.10)

第三天(08年1月10日)<发图31P>

早上9点30分起床(新疆天还没全亮),十点多开始给骆驼装穿越物资,也称捆骆驼,算是技术活,加上帮忙的有十多人,忙了有二个小时。光生活用水就带了二十五大桶,每桶五十升,共1250升。每只水桶都要先用铁丝加固,再分别放入麻袋里(防止被冻裂)。12点30分天色灰蒙蒙,我跟着驼队出发了。想想筹备半年来许许多多的变故与弯路,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迈出这一步真的难!带着尝试的念头,还有八分的不确定,抱着走到那算那走不通就回头的想法,向沙漠深处走去........,这一刻让我有些激动。顺着干沽的克里雅河床走,中午14点半休息吃午饭(GPS定位:38°27.110N  81°55.769E  海拔1163M),下午6点30分到宿营地(GPS定位:38°30.810N  81°58.459E  海拔1153M)。生平头回走沙漠,到处软软的,很是兴奋沿途忙着拍照,一拐一拐地最后一个到营地。脱下徒步鞋一看,右脚已磨出好几个水泡。行程25公里多。晚餐是“库马其”和羊肉汤。

附注:

1、沙漠传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汉代以前,周围有许多城廓小国,但千百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化进一步加剧,沙漠边缘的许多丝路古城被沙漠湮没,晋代高僧法显在《佛国记》中描述说:沙河中多有恶魔热风,遇者皆死,无一余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19世纪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探险队横穿沙漠时,差一点全军覆没。当他回忆起当时探险经历时说道:“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埋藏着众多古城遗址和不解之谜,在以后的一百年里,还有不少英国、德国、瑞典、俄国、日本等探险家,穿梭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幽、访古、寻宝

“塔克拉玛干”在维吾尔语中是凶险恐怖的意思。它大约表述了三个意思,第一:进去出不来,又称“死亡之海”。第二:过去的家园。第三:埋藏宝藏的地方。后两者有一个美丽神话般的传说,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1959年克里雅布依为世人所发现,其声名大噪缘于一个现代"白毛男"的故事。60年代文革期间,一名广东籍男子为避难逃进克里雅布依,成为那里唯一的汉人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几十年的原始生涯,使其生出满头白发,后被媒体发现广为流传,成为现代的传奇故事。

2、库麦其-----克里雅人用面粉做大饼,他们把这种饼叫“库麦其”,这是他们现在的主食。这种饼厚五厘米左右,不用炉灶,是把沙子烧热后把饼埋在沙子里烤出来的。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即使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也只烤一个饼,这张饼可能比锅盖还要大。他们至今仍很少用锅。他们的羊肉一般是在馕坑里烤,或是用红柳枝串起来在火上烤。他们很少吃蔬菜,但茯茶是每顿都不能少的。

传克里雅有七怪,其中第四怪是“馕中带馅” 吃过馕,也吃过肉夹馍,“肉夹馕”听起来就很陌生了。 午餐,库尔班给我们端来了他特制烘烤的馕———库麦其。从外观看上去,库麦其比普通的馕要厚,面积也大,直径40厘米的盘子刚好盛一个大馕。 当库尔班拿刀切开这个特制的大馕时,一股鲜香扑面而来,只见馕的中层夹着鲜嫩的碎羊肉块,和着胡椒粉和洋葱末,香气顿时溢满整个房间。

库麦其烘烤较特别,先是将面和好后用手压成3厘米厚、直径几十厘米的大馕,然后在馕中塞进切好的羊肉块,最后把大馕埋在烧红的沙子里烤。大约一刻钟,香喷喷的库麦其就出炉了。

配图说明:

110-1  骆队集中

110-2  来!照张相

110-3  叫你卧倒呢!

110-4  伙伴

110-5  捆骆驼-----装货

110-6  克里雅第一任老乡长,当了十几年,是驼工头的父亲

110-7  要带的东西真是多!

110-8  进入沙漠-----迈出这一步真的难!

110-9  小歇一会

110-10  驼工库尔班和头-----买提库尔班

110-11  我特意带的三脚架,没想到的是-----后来的八百里行程,竟一次未用过!全部手持机

110-12  大沙漠的沙子细如粉

110-13  干沽的克里雅河床

110-14  唯一见到的大漠水井

110-15  有七米多深

110-16  沙漠儿童

110-17  沙漠深处有人家

110-18  憧

110-19  屋

110-20  克里雅人

110-21  克里雅人

110-22  每天要做5次礼拜

110-23  另一户的女主人

110-24  要请我们喝茶

110-25  远去的驼队和胡杨林

110-26  千年不倒

110-27  克里雅人的家园

110-28  有着极其独特外形的“断头胡杨”

110-29  夕阳下

110-30  我爬上了一个大沙丘,远望胡杨林

110-31  篝火晚餐

第四天(08年1月11日)<发图33P>

捆骆驼用了一个半小时,12点出发。依旧顺着古河床,比较好走,还是一瘸一瘸的走在最后,仍未能适应在沙漠里徒步。驼工头买提库尔班见状给我下了个预言:他说我明天就会哭着喊着叫他安排骆驼骑,我听后笑笑没应他,我心里是希望能徒步走下去,却也没什么把握。大沙漠给我的印象,是从早到晚到处都是雾茫茫的,光线不好,色彩一片灰蒙蒙,出不了片,只是做些所见所闻的原始记录。几天来已拍了3个G的照片,小有收获。每天的午餐标准化------早上泡的粗砖茶灌进开水壶,配干馕,点一小堆火取暖。驼工们喜欢将馕泡在茶里吃,而我觉得把馕用火烤烤更香。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8°33.728N  82°02.413E  海拔1148M),6点30分到营地,约有三十公里路程。晚餐是标准的维族拌面吃个精光。营地(GPS定位:38°38.630N  82°07.846E  海拔1133M)。

附注:

1、馕-----“拼音 (nang) 25画”,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馕的品种很多,大约有五十多个。常见的有肉馕、油馕、窝窝馕、芝麻馕、片馕、希尔曼馕,等等。 据考证,“馕”字源于波斯语,流行在阿拉伯半岛、土耳其、中亚细亚各国。维吾尔族原先把馕叫做“艾买克”,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叫“馕”。

馕的一般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许盐水和酵面,和匀,揉透,稍发,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未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 传说当年唐僧取经穿越沙漠戈壁时,身边带的食品便是馕,是馕帮助他走完充满艰辛的旅途。通过这个美好的传说,各族人民把馕看做日常生活必备的食品。 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加之烤馕制作精细,用料讲究,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各族人民喜爱烤馕就不足为怪了。

2、馕与神灵------“馕就是生命”、“馕就是信仰”,这就是维吾尔人对馕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他们崇馕观念的直接表现.“谁有馕,谁就有生命”,馕在维吾尔人的思想观念当中是生命的象征。他们认为:有了馕,人的生命才会有保障,才会有生命的存在。没有它,则表示人的生命的终结。维吾尔人日常生活观念中,对那些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均给予了相当特殊的关照,馕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由于对馕的神化和崇敬观念的影响,也就形成了一套有关馕的禁忌。有人在和面做馕,或者是在用馕坑烤馕时,是绝对禁止有人来为馕数数,或是在一旁盯着馕看。他们认为人的目光具有一种邪恶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果家里心爱的器物,乃至弱小的儿童触及到这种目光,就可能导致种种意想不到的厄运。馕也会因此目光的影响还没有熟就掉进火灰里,或者根本就做不熟.他们还绝对禁止把馕乱堆、乱放,甚至连馕渣也不允许擞落在人能够踩着的地方。一般对那些已经无法食用、霉变或弄污了的馕,要收拾起来放在人们无法涉足的地方存储,或者直接给牛羊等家畜食用。自家剩余的馕都要用干净的餐布包好,或用篮子盛着置于高处。维吾尔人绝对禁止浪费食物,尤其禁止践踏食物,禁止在有馕渣、食物残余的地方泼污水,大小便,认为这样会招致来自神灵方面的报应,或是长疮,或是生病瞎眼。

维吾尔人的崇馕观念还表现在他们的相互交往和伦理道德之中。维吾尔人有一条谚语说:“如果没有白面馈给人吃,希望有白面馕一样的语言”这条谚语意思是,即使没有好的东西给予别人,或招待客人,但希望有好的话、美好的语言来代之,这使人感觉到高兴和满足,就如同吃到了美味佳肴一样使人兴奋。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虽然拿不出实物来解除对方的困难,但也应有好的话语给人以安慰和理解.还有一条谚语,“吃了人家的馕,还往人家的头上拉屎拉尿”,是遣责那些忘思负义的人和事。

这种源于食物的宗教崇拜,也就是人们对自己赖于生存的自然和时空所表现的一种谢意,是对生命规律的理解和认识。珍惜食物的本身,就是对生命的爱惜,也就是为生命的延续所做出的一种保障。对原始人而言,食物的多少就是自己生命的系数,食物多了,生命就会相对持久,创造食物的机会也相应地增长.食物被越来越多地创造,生命在其有限的时间内距死亡自然就越远.有了丰富的食物,“人才有高瞻远瞩的可能,才会超过日常的焦虑,而关心文明的精神方面”,难怪乎,人们把食物,即馕和植物种粒、动物一起埋于逝者的墓穴之中,是在指望这些东西再一次唤醒逝者,或者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得到生命的永存。珍惜馕,崇拜馕,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和崇拜。维吾尔人的馕文化表现了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对自然与人二者关系的认识。自古以来,他们以爱惜与生命相关的自然为目的,在茫茫沙海中的点点绿洲上创造了诸多的奇迹,在今后,他们仍然能在传承馕文化的同时,创造出更为辉煌,更为灿烂夺目的饮食文化成就。因为,生命毕竟不会离开食物而存在。

(转载自《馕与神灵》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xjfw/xjmlxj/cykx/200701/t20070110_504373382.html)

配图说明:

111-1  馕-----去年第一次到克里雅探路时我带的部分食物

111-2  捆完骆驼就出发

111-3  途中

111-4  第一次当驼工,有点兴奋

111-5  摩托车轮印说明前方还有人家

111-6  每个驼工要照顾五匹骆驼

111-7  主人远远的就出来迎接我们

111-8  大漠深处遇故人

111-9  克里雅风格的屋子

111-10  沙漠中的生命痕迹------野兔挖的洞

111-11  偶尔见到冬天不掉叶子的胡杨树

111-12  发现一处人类遗迹叫“土窝子”

111-13  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古代克里雅河的走向-----这是河床碎片

111-14  每天的午餐标准化------早上泡的粗砖茶灌进开水壶,配干馕,点一小堆火取暖

111-15  驼工之一:马合木提江,19岁,做过屠羊,驼工头的小舅子,经验少些

111-16  驼工之一:依不拉音,23岁,昨天那群羊就是他的,很能干

111-17  驼工之一:买托合提,25岁,做事勤奋,为人踏实

111-18  艾力,27岁,维语翻译,鉴别和田玉有一套

111-19  驼工头买提库尔班,37岁,和驼工库尔班,45岁

111-20  一对胡杨树

111-21  林子

111-22  艾力怕我出事,经常留在后面等我------上千年的古胡杨

111-23  沙漠中的寻宝人

111-24  那老乡抓过机子也拍了张我的形状

111-25  与寻宝人结伴同行

111-26  寻宝人可带了不少东西

111-27  抵达营地

111-28  主人出门了,我们就在外面扎营了

111-29  点起火堆,开始做饭

111-30  带了个最小号的发电机

111-31  补裤子、打水、刷锅、切羊肉

111-32  艾力做新疆拌面手艺一流

111-33  天黑了,说个故事......

第五天(08年1月12日)<发图34P>

早上气温有零下15度左右,早餐是煮方便面,11点30分出发最快一次。走了六小时路程大约有27公里,终于学会了用GPS测量直线距离是21公里。徒步三天来已走路程大概75公里,直线距离为60公里。依旧是顺着克里雅河流域行进,沿途都是一望无际的原生态胡杨林,历史上曾是多么的茂密和郁郁葱葱,由于河道早已断流,许多胡杨树都枯死了。有点开始适应沙漠徒步的一件事:下午我自告奋勇走在驼队前头牵骆驼,带路行走一直到扎营地。晚餐是正统新疆抓饭,好吃。无论走峡谷还是走沙漠,我的小窍门是能喝的死命喝,能吃的死命吃------要不哪能有体力熬出去呢!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8°43.508N  82°11.618E  海拔1130M),宿营地(GPS定位:38°49.238N  82°13.949E  海拔1126M)。

附注:

1、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本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在两万公里高空的GPS卫星,当地球对恒星来说自转一周时,它们绕地球运行二周,即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12恒星时。这样,对于地面观测者来说,每天将提前4分钟见到同一颗GPS卫星。位于地平线以上的卫星颗数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最少可见到4颗,最多可见到11颗。在用GPS信号导航定位时,为了结算测站的三维坐标,必须观测4颗GPS卫星,称为定位星座。这4颗卫星在观测过程中的几何位置分布对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响。对于某地某时,甚至不能测得精确的点位坐标,这种时间段叫做“间隙段”。但这种时间间隙段是很短暂的,并不影响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全天候、高精度、连续实时的导航定位测量。

2、新疆抓饭-----抓饭,维吾尔语称“波劳”,是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饭食,多净手掇食,故汉语称为“抓饭”。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葡萄干、洋葱和清油。用它们混合焖制出来的饭,油亮生辉,香气四溢,味道可口,甚受欢迎。维吾尔人的家里常做抓饭,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总要做出大锅的抓饭来招待亲朋戚友。抓饭营养丰富。从它的原料看,羊肉性热,含大量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具有壮阳益肾补血之功;胡萝卜是含维生素丰富的蔬菜,俗称“小人参”,具有补气生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作用;洋葱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维生素c、钙、镁和铁等多种成分,还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蒜辣素,也叫葱蒜杀菌素,只要把洋葱放到嘴里嚼三分钟,就可把嘴里的细菌消灭干净。另外,大米和植物油也都为人体所必需的食品。把这些东西混合在一起制作,当然是一种富有营养、别具风味的饭食了。难怪有人给抓饭起了个外号,叫“十全大补饭”。新疆的抓饭,种类、花样较多。所用原料基本相同,间或有些变化。如用油方面,除了用清油(胡麻油、瓜籽油、棉籽油、菜籽油)外,还有采用骨髓油、酥油、羊油或红花油做抓饭的。在用肉方面,除了羊肉外,还有选用雪鸡、野鸡、鸡、鸭、鹅和牛肉来做抓饭的。此外,也可选用葡萄干、杏干等干果代替畜肉禽肉来做抓饭,称为甜抓饭或素抓饭。

配图说明:

112-01  穿越沙漠"四法宝"------1.6元的直尺+5元的指南针+8元的《新疆公路旅游图册》+1380元的探险家210普通型GPS

112-02  冰胡子

112-03  挡住它------活动沙丘

112-04  沙漠之家

112-05  喝茶的壶与洗手的的壶

112-06  老江湖的新忧虑------沙海险恶呀

112-07  骆驼又找回来了

112-08  著名沙漠烟鬼------再苦再累每天一包

112-09  我刚拍完一段录像

112-10  你咋不想走了呢

112-11  伙计,要出发了

112-12  沙漠之舟

112-13  每天早上都要捆骆驼,晚上再卸下来

112-14  好不容易才有个蓝天

112-15  栏杆

112-16  顽强的胡杨

112-17  大漠精灵

112-18  这遗址有年头了

112-19  岁月沧桑

112-20  千年才倒

112-21  屋

112-22  并行

112-23  原始胡杨林

112-24  顽强

112-25  曾经有人烟

112-26  铁骨铮铮的树干

112-27  见到这破铁捅让我觉得好亲切

112-28  龙盘虎踞

112-29  生命力

112-30  午休吃馕二十分钟

112-31  驼餐

112-32  驼工依不拉音盖的小屋,夏季放牧最远的地方

112-33  回头是岸

112-34  唯一的“腐败”宿营地

第六天(08年1月13日)<发图30P>

今天出发最早,11点05分就开始走了。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8°55.863N  82°16.363E  海拔1109M),下午5点15分左右跨过北纬39度线,到营地快6点,近7小时徒步三十公里路程(直线23公里)。宿营地(GPS定位:39°01.299N  82°18.988E  海拔1106M)。最值得高兴的事,是在营地北面500米处找到一个3米X6米的大水坑,据说是中国石油勘探队遗留下来的。那坑里水结冰有30多公分厚,抱着极大希望,赶忙凿开冰面把所有骆驼牵过去喝水。没想到那水太咸了,含有大量盐碱成分,骆驼只少许喝了点就回来了。天黑巡查时发现有几匹骆驼不见了,都去寻找致使晚餐的羊肉汤都煮糊了。找回骆驼大家依旧把带有焦味的汤喝光了。

附注:

1、沙漠地下水------塔克拉玛干沙漠,系暖温带干旱沙漠,酷暑最高温度达67.2℃,昼夜温差达40℃以上;平均年降水不超过80毫米,最底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高达2500-3400毫米。全年有三分之一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由于整个沙漠受西北和南北两个盛行风向的交叉影响,风沙活动十分频繁而剧烈,流动沙丘占80%以上。据测算低矮的沙丘每年可移动约20米,近一千年来,整个沙漠向南伸延了约100公里。丝路古道南道的精绝、小宛、戎卢、圩弥、渠乐、楼兰等古代城镇和许多村落都被流沙所湮没。沙漠地区地下水的成因:1.干早沙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是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在很早以前就形成的。如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在远古曾经经历过降水丰沛、气候湿润的时期。雨水、河水的下渗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我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在一亿年以前曾经是淡水湖泊,往后随着气候的变迁,湖水开始干涸,进而形成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但在地下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2.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沙漠地区的地下水,由沙面的缓慢蒸发和沙生植物根系的吸收而不断有所消耗。再通过地面流水(来自山区冰雪融化、山区降水)、当地降水(为数很少)地下径流的运移而不断有所补充。这样就使干旱沙漠地区的地下水,保持着一定数量上的平衡。

2、沙漠之舟------骆驼是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两种大型反刍哺乳动物的统称,分单峰驼和双峰驼。单峰驼只有一个驼峰,双峰驼又称大夏驼,有两个驼峰。骆驼四肢长,足柔软、宽大,适于在沙上或雪上行走。胸部及膝部有角质垫,跪卧时用以支撑身体。奔跑时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步态,同侧的前后肢同时移动。具有两排睫毛以保护眼睛,耳孔有毛;鼻孔能闭合,视觉和嗅觉敏锐,这些均有助于适应多风的沙漠和其他不利环境。经过训练和管理恰当的骆驼性情驯顺,但也容易发怒,尤其在发情期。发怒时口喷唾液,并会咬人、踢人,十分危险。骆驼原产于北美,约在4000千万年前左右。后来其分布范围扩大到南美和亚洲,而在其产地则消失了。传统上骆驼被用作重要的驮畜。虽然双峰驼行进速度仅为每小时3至5公里,但能长时间地背负重物。单峰驼腿更长些,适合人骑坐。骆驼能以稀少的植被中最粗糙的部分为生,能吃其他动物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叶和干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们也乐意取食,如玉米等。食物丰富时,骆驼将脂肪储存在驼峰里,条件恶劣时,即利用这种储备。驼峰内的脂肪不仅用作营养来源,脂肪氧化又可产生水分,因此骆驼能不食不饮数日。骆驼体内水分丢失缓慢,排尿稀少,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无不利影响。骆驼能一口气喝下100升水,并在数分钟内恢复丢失的体重。因为骆驼的这些特性,人们称它们是沙漠之舟。冬季,骆驼生长出蓬松的粗毛,到春天粗毛脱落,身体几乎裸露,直到新毛开始生长。雌骆驼每产一仔,哺乳期一年。骆驼的寿命为30至40年。

骆驼的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骆驼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骆驼的鼻翼还能自由关闭。这些“装备”使骆驼一点也不怕风沙。沙地软软的,人脚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

配图说明:

113-01  今天出发最早,11点05分就开始走了

113-02  开心一刻

113-03  沙漠别动队

113-04  沉重的寻宝人

113-05  艾力每天要骑两次骆驼

113-06  向南一直走

113-07  沙海之舟

113-08  有空我也牵骆驼走在前面,不过没人帮我拍摄

113-09  我每天都会关注的一个课题:历史上克里雅河的走向-----这是发现的古河床碎片

113-10  正面拍驼队-----都是背光的

113-11  龟裂

113-12  路过

113-13  岁月痕迹

113-14  时空穿梭

113-15  枯死的胡杨

113-16  标准午餐---馕

113-17  每天途中就歇一次

113-18  快看-----在做什么

113-19  原来是剪胡子

113-20  库尔班有些紧张

113-21  胡杨树的根-----居然能延伸几十米长

113-22  古河床

113-23  大碎片

113-24  途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礼拜

113-25  我不敢靠近------在远处用长焦拍摄

113-26  虔诚

113-27  偶尔见蓝天

113-28  寻宝人的装备

113-29  最值得高兴的事,是在营地北面500米处找到一个3米X6米的大水坑,据说是中国石油勘探队遗留下来的

113-30  没想到那水太咸了,含有大量盐碱成分,骆驼只少许喝了点就回来了

第七天(08年1月14日)<发图27P>

今天开始有点适应在大沙漠里徒步了。全天走了六个半小时近30公里(直线22.5公里)。一路上古河道大都被沙漠掩埋了,偶尔也能见到零星的古河床遗迹。沿途胡杨林日渐稀少,并出现有大片的死树林。每天气温在0°c到零下15°c左右。这几天晚上主要娱乐活动是斗地主,克里雅式的4人打,我是尽量参加以利多沟通。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06.431N  82°20.640E  海拔1097M),宿营地(GPS定位:39°13.124N  82°22.876E  海拔1077M)。

附注:

胡杨树-------号称“世界苍天寿星”,是一种生命力极顽强的原始树种,素被人类誉为抗击沙漠的勇士。树身高达20多米。铁干虬树,龙盘虎踞,好不壮美,且有层层绿叶,形状各异或叶圆似卵,或状态如柳叶,层层叠叠,密不透风。走进胡杨林,扑面而来是一种原始的气息,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原始生命的律动。那磅礴向上的气势,向你展示着不屈不挠的精神,那鬼斧神工般的形态,更使你感到大自然的壮美。千百年来,它们以顽强的意志抗击着沙漠的侵蚀。让人惊叹的是,这些铁骨铮铮的树干,形状千姿百态,有的似鲲鹏展翅,有的象骏马扬蹄,还有的如纤纤少女。简直就是一座天然艺术宫殿。有诗写道:“矮如龙蛇数变形,蹲如熊虎踞高岗。嬉如神狐九尾,狞如夜叉牙爪张。” 胡杨林 之美,由此诗可略见一斑。胡杨是第三纪残余的古老树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胡杨生长期漫长,由于风沙和干旱的影响,很多胡杨树造型奇特、诡异。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有“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说法。

胡杨是新疆荒漠和沙地上唯一能天然成林的树种,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以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和和田河两岸以及塔里木盆地南缘许多河流的下游最为集中,形成千里“绿色走廊”。据调查,塔里木盆地现保存有胡杨林20 多万公顷,木材蓄积量大约460 多万立方米,是当今世界胡杨林的集中分布区。胡杨是一种“沙漠英雄树”--胡杨林天然乔木,树干通直,树叶奇特,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叶子边缘还有很多缺口,又有点像枫叶,故它又有“变叶杨” “异叶杨”之称。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一般植物强,它从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它便能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俗称“胡杨碱”。当地居民用来发面蒸馒头,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其碱的纯度高达57%~71%。除供食用外,胡杨碱还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罗布麻脱胶、制革脱脂的原料。一棵成年大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尽管为适应干旱环境,它做了许多改变,例如叶革质化、枝上长毛,甚至幼树叶如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因而有“异叶杨”之名。然而,作为一棵大树,还是需要相应水分维持生存。因此,在生态型上,它还是中生植物,即介于水生和旱生的中间类型。那么,它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原来,它是一类跟着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它只能强展欢颜、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辞别尘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水流过。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胡杨称为“不负责任的母亲”,它随处留下子孙,却不顾它们的死活。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环境制约的无奈。

配图说明:

114-01  每天上午最大的工程就是捆骆驼了

114-02  整装待发

114-03  向天歌

114-04  猜猜它在做什么?

114-05  途中唯一的一组凶悍片-------骆驼打哈欠

114-06  晨光"金蛋"

114-07  有蓝天真不容易

114-08  我常常掉队------最好听的就是远方驼铃声了

114-09  依稀可见的古河道

114-10  胡杨与流沙

114-11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斗士

114-12  沙浪

114-13  扭动

114-14  足迹

114-15  沙漠脊梁

114-16  卧

114-17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傲立

114-18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风雨欲来

114-19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人类遗迹

114-20  空心

114-21  穿行在蛮荒之中

114-22  新见古河床碎片

114-23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哪怕云盖头

114-24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宁折不倒

114-25  蓝天·白云·大漠·胡杨------顽强不息

114-26  拱形门

114-27  根山------沙漠植物与根系之比可达1:20

第八天(08年1月15日)<发图40P>

出发我先走,在驼队前面500多米带路,没人时乱唱一句:“一个人走在沙漠里......”,有点悲壮的感觉。中午时分发现第二个水坑,马上用GPS定位:39°14.819N  82°25.306E  海拔1074M。大家用镐头在冰面上凿开一个洞,一尝还是咸的水,把骆驼牵来勉强喝了一点。路上总共见到两个野骆驼的头骨,不知何时死的。还经过一处古木屋架子,一问才知道大概有几百年历史了。每天早上和中午简单吃点,晚上做一餐饭,也是我们企盼的的时刻。今天走了近六小时,大约25公里(直线18.5公里)。晚餐拌面。

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16.672N  82°25.557E 海拔1078M),宿营地(GPS定位:39°21.958N  82°28.381E  海拔1066M)。

附注:

1、野骆驼------野骆驼是十分珍稀的野生动物,现在全世界上只有800多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野骆驼的正式名称叫野生双峰驼(Bactrian),世界上仅存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以罗布泊为中心,东起玉门关,西到和田河,北到鄯善沙漠,南止阿尔金山北麓的广阔荒漠沙地地带。这一地区,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地面水源奇缺,植物稀少,其他动物很罕见,更无猛兽威胁,野骆驼以它独特的适应干旱环境的能力,生活在这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已经把野骆驼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野骆驼属偶蹄目驼科,为食草动物,身躯高大,头较小,耳短小,上唇分瓣似兔唇,背有双峰,尾短,四肢细长。成年公驼肩高1.8-2.1米,体长3-4米,重达1.5吨,雌驼也在1吨以上。雌驼怀孕期为12个月又13天左右,多为1仔。野驼15峰左右一群,偶尔可见几十峰一群,每群由一峰成年公驼和一些母驼及未成年的仔驼组成。野驼受惊时,奔跑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它有宽阔的垫状足掌,适于沙漠行走;有双重眼睑,鼻孔有能活动的瓣膜,能阻挡风暴扬沙;有丰富的淡棕色体毛,既可御寒,夏季又不完全脱落,还可抵挡烈日暴晒,因此能适应昼夜温差极大、多风沙而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它爱吃盐生植物,如骆驼刺,盐穗木、猪毛菜、梭梭、罗布麻等。它的脖子长而弯曲,也可吃到胡杨、沙枣的树叶。它的耐饥饿能力很强,背部有两个脂肪瘤的驼峰,血液有抗脱水功能,所以一二十日不吃不喝,照旧活动。喜饮咸水。家骆驼是由野驼长期驯化来的。由干生活条件好,它的四肢短,驼峰比野驼的大,头骨较短,耐饥渴能力仍很强。能在沙漠中长途跋涉,驮运货物,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

(摘录)接触野骆驼-----野骆驼是家骆驼的祖先,甘肃河西走廊,古时是野骆驼分布区,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我在幼时已听不到关于野骆驼的故事,直到以后看到斯文·赫定的《我的探险生涯》,才知野骆驼的存在。1962年我在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工作,得知在1960年前后的困难时期,尉犁东合塘的农民,曾在塔里木东北部猎杀了34头野骆驼,使我十分震惊,就萌发了关注野骆驼的、心愿。我国对野骆驼最早的文献记载,是500多年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后就是中科院新疆综合考察队钱燕文等人1965年编著的《新疆南部的鸟兽》一书,书中只有几句话,因为条件所限,他们也没有见过野骆驼。1980年,我有机会到尉犁工作,专门到东合塘找到了当地的一位老猎人,他说他的祖父在30年前的夏天在克里雅河下游沼泽地带见到过二三百头的大群野骆驼,冬天这些野骆驼便迁移到塔里木河南岸尉犁一带。有野骆驼的地方大都没有路,需骑2—3天马。当时有心想跑一趟,可因时间不够而作罢,现在想起来还有点遗憾。那时我的主要目的是宣传保护野骆驼,林业部门也已出台了罚款规定,猎人表示,他们再也不敢打了!1983年,我在参加和田河科学考察中,在中游地段发现了一具自然死亡的野骆驼骨架,从而将塔克拉玛干野骆驼分布区的范围从克里雅河下游扩大到和田河沿岸,说明这种荒漠动物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1988年,中、美、加合作进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的考察中,在保护区中部的阿奇克湖南岸发现3具野骆驼尸骨,说明在20多年前,这里还有野骆驼分布。1994年,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简?海尔先生合作,共同考察研究野骆驼。从1995年春至1999年,曾4次组织考察队,对我国也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野骆驼残存分布区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先后6次进入罗布泊无人区,行程3.6万多公里,基本上摸清了野骆驼在我国的分布、数量、迁徙规律、主要生态习性及保护现状。

{相关链接“中国广播网新疆分网”《寻找野骆驼》http://www.cnr.cn/xjfw/tndbxjr/yjjy/200701/t20070122_504382962.html}

2、新疆拌面-------新疆拌面是我国面条家族中一个成员,因其制法独特,并拌以菜食而得名。属清真食品,为维,回,哈,汉等民族所喜食。新疆拌面作为一种先煮制成熟后再炒菜拌制而食的面食品种,已有很久的历史,它本身的发展就反映出维吾尔族人从牧业生产到农业生产的一个转化过程。因此有很长的历史渊源。从科学饮食观上而言,新疆拌面属菜面合一性食品,以面食为主、菜食为辅,且菜可荤可素,口味也可随客人的口味而定,此食品非常适宜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在新疆,拌面是一种人人会做且喜食的风味佳肴。新疆拌面发展到目前为止,也已成为一种系列化的品种,如:羊肉拌面、鸡蛋拌面、酸菜拌面、过油肉拌面、碎肉拌面、牛肉拌面、鸡肉拌面、土豆丝拌面等许许多多的品种。一般品种的变化是面条拉制和煮制方法都一样,主要是辅助菜上的变化,符合拌面要求,略带汤汁的各种清真菜都可以作为拌面的菜。品尝拌面时,一般将菜覆于面上,食用前先用筷子将面与菜拌和一下,使面条吸收一部分汤汁,然后用筷子挑着食用,则面条更加有味。另一种食法是将菜单独盛于小盘内,与面同时上桌,边食菜边食面,也另有一番风味。

配图说明:

115-01  宁弯不折腰

115-02  发现一具野骆驼尸骨

115-03  视而不见

115-04  野骆驼的头骨

115-05  我没拍到活的野骆驼,这是网上搜来的一张图片

115-06  路

115-07  唯一的沙漠干尸

115-08  不知是什么鸟

115-09  发现第二个水坑

115-10  望穿秋水

115-11  为什么它不喜欢喝呢?

115-12  这水坑还不小

115-13  求你了------就喝一口

115-14  又发现一个野骆驼头骨

115-15  有些年头了

115-16  绕行

115-17  一定要找到能喝的水

115-18  买托合提

115-19  找水难啊

115-20  每天都要赶路

115-21  枯树

115-22  断头胡杨

115-23  盼春

115-24  舞爪

115-25  独立寒秋

115-26  大漠中的古河床

115-27  天高云淡

115-28  空心胡杨

115-29  旷

115-30  大漠

115-31  沙漠掩埋了克里雅河

115-32  云

115-33  古河床的大碎片

115-34  古木屋架子

115-35  大概有几百年历史了

115-36  弯

115-37  永恒

115-38  落日胡杨

115-39  夕阳

115-40  唯一的落日晚霞

第九天(08年1月16日)<发图34P>

今天走的最少,才14公里左右(直线11公里)。驼工们经过半天的全力勘察,终于找到一处合适的挖水点,七个人轮流挖了三个多小时(GPS定位于:39°27.141N  82°31.797E 海拔1048M)。挖的坑二米多见方,挖出了近九个立方米的沙子,到二米多深就见水了。看着沙子里面慢慢渗出的水,大家别提多高兴了,一尝居然不咸,打上水后骆驼一会儿就喝了一桶。看着骆驼们一桶一桶地喝水,终于能让我松了一口气。晚餐是热砂烤“库麦其”,直径有35公分的大饼,每人切一块配牛肉汤。克里雅的“七大怪”之一----第四怪:馕中带馅,就是指的“库麦其”。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26.379N  82°31.132E  海拔1056M),宿营地(39°27.218N  82°31.878E  海拔1057M)。

第十天(08年1月17日) <发图4P>

每天大多9点前起床,做饭吃饭一小时,捆骆驼一小时,11点多出发,至14点多休息吃午饭,下午再走三

小时多,18点扎营卸骆驼约15分钟,生火做饭,吃完饭也将21点了。今天走了约26公里左右(直线20公里

),距离目的地沙雅县直线还有180公里。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31.703N  82°33.494E  海拔

1045M),宿营地(39°36.892N  82°37.651E  海拔1036M)。天气不太好,阴沉沉的,几乎是最黑暗的

一天,只拍了几张照片。原来都是露天睡在沙漠里,晚上22点前后,天上忽然飘起了小雪珠,然后越下越大,大家赶忙起来搭帐篷。我很惊讶,大沙漠中心腹地竟然也会下雪?真是百年不遇!

附注:

沙坑库麦其-------晚上尽是温暖的梦境。第二天,天蒙蒙亮,院子中就有了动静。原来是司马义的儿子在院子里挖了个沙坑,又用红柳枝点起了熊熊大火。大清早,干吗在院子里生火?走进司马义全家住的简易屋子才发现,原来主人是要为我们做这里最有特色的“库麦其”。屋内地上放着一盆拌好的馅,里面是上好的羊肉丁加皮芽子和作料。女主人和女儿一起将不知何时准备的发面,擀成锅盖大小的两个面饼,又把肉馅严实地包裹在面饼间。此时,院里的大火已熄灭,变成滚热的草木灰。母女俩将大面饼径直放入灰里,并用周围的炭灰埋上,最后用沙子在上面覆盖了厚厚一层。这一切看得我们眼睛直勾勾地,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据司马义介绍,千百年来,他们这些沙漠居民家里没有锅,就用这种炭烧沙埋的方式烹制各种食物,除了库麦其,还有烤馕、焖羊肚子肉等。过去,库麦其是主食,人少烤小饼,人多烤大饼。现在,库麦其只在重大节日或来了客人时才做。大约半个钟头,翘首以待的库麦其出炉了,从沙中一扒出这个热乎乎的家伙,鼻子前就升腾起一股麦香,面饼表面竟然没有烧黑。女儿捧着库麦其,司马义走上前庄重地俯身,认真地将库麦其表面剩余的草木灰和沙子吹掉。当老人的白须顺着气息在库麦其上方抖动,我们突然觉得是否吃到美食已不重要,这份情谊足以慰藉心灵。在炕上,每人拿起一块香喷喷的库麦其,一咬,外壳焦脆裹着麦香,里面的羊肉香嫩无比。沙子里能烤出如此美食,实在是太神奇了!

{摘录自《“米兰古国”的沙坑库麦其的温度》天山网http://www.tianshannet.com.cn/travel/content/2007-08/21/content_2143683.htm}

配图说明:

116-01  早晨

116-02  朝霞

116-03  驼队

116-04  生命

116-05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06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07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08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09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0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1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2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3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4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5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6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7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8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19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20  大漠之门一

116-21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22  大漠之门二

116-23  胡杨·蓝天·白云(Lomo系列)

116-24  队伍

116-25  驼工们经过半天的全力勘察,终于找到一处合适的挖水点

116-26  依不拉音很能干

116-27  我也出了把力

116-28  这水真好喝

116-29  值得怀念的一个沙漠水坑

116-30  库尔班

116-31  煮汤

116-32  制作"库麦其"

116-33  埋在烧热的沙子里

116-34  烤熟的"库麦其"

117-01  昏暗的一天(晚上开始下雪)

117-02  古河床、上古河床以及太上古河床

117-03  又一根山

117-04  还是胡杨

第十一天(08年1月18日)<发图47P>

早上起来一看,沙漠里白茫茫一片。据驼工说,在沙漠深处下大雪十分罕见,百年不遇,我们能碰到这奇景非常幸运。下午五点左右,我发现远处有个建筑物。抱着几分好奇,还有许多幻想,我离开驼队,独自一个人向那里走过去。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跟前一看,是一座钢铁的圆形屋子,里面有一口中石油的油井。根据旁边油桶的破损情况,早已废弃多年了。马上用GPS定位:39°44.322N  82°41.959E  海拔1026M。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40.842N  82°40.617E  海拔1034M),宿营地(39°47.242N  82°43.821E  海拔1014M)。

附注:

1、《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雪覆面积、深度创历史极值》-------记者1日从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塔中国家气象观测台了解到,从1月17日持续到27日的降雪,使“死亡之海”出现雪覆盖面积、雪深度、最低气温三项历史极值。 塔中国家气象观测台提供的数据显示,此次降雪从17日下午开始,18、19、20日雪量较大,至27日都是持续降雪天气,使我国最干旱、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平均积雪深度超过4厘米。持续的降雪天气导致大漠温度急剧下降,最低温度突破历史极值达到零下32摄氏度。 “这次天气过程创造了‘死亡之海’自1996年有气象观测数据以来降雪量最大、覆盖面积最广、温度最低三项历史极值。”塔中国家气象观测台观测员吴新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新疆气象局卫星接收和处理系统的监测数据也证实,覆盖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上的雪量突破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疆有卫星遥感监测数据以来的极值。 卫星监测数据还显示,目前新疆南部地区积雪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其积雪覆盖面积之大、积雪之深尤为罕见,其中深度超过10厘米的积雪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 虽然这两天沙漠雪后天晴,艳阳高照,但积雪并未融化。至1日,“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积雪深度依旧超过3厘米。吴新萍告诉记者,“此次积雪持续时间之长也超过历史纪录!” 目前,大雪覆盖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区域的冻土深度已达65厘米,日平均最高温度也只有零下12.5摄氏度,气象观测人员担心,这样的持续低温会对中国第一条沙漠公路绿化带及塔中油田的沙漠植物园中的植被安全越冬造成不利影响。 今年1月15日至26日,新疆南部遭遇历史上罕见的大范围持续性降雪天气,使得南疆降雪量异常偏多,有21个测站的累计降水量超过6毫米,达到大量,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的积雪面积偏多三至七成,和田地区更是偏多1倍,南疆农牧区均被积雪覆盖。这次天气过程使南疆盆地及哈密地区的日最低气温普遍下降到-20℃以下。(记者 毛咏)

(相关链接http://www.022net.com/2008/2-1/485664112366448.html)

2、油井------为开采石油,按油田开发规划的布井系统所钻的孔眼,石油由井底上升到井口的通道。油井是通过钻井方法钻成的孔眼。一般油井在钻达油层后,下入油层套管,并在套管与井壁间的环形空间注入油井水泥,以维护井壁和封闭油、气、水层,后按油田开发的要求用射孔枪射开油层,形成通道,下入油管,用适宜的诱流方法,将石油由油井井底上升到井口。(百度知道)

配图说明:

118-01  早上起来一看,沙漠里白茫茫一片

118-02  怕冷的艾力

118-03  常规早餐

118-04  艾力

118-05  在沙漠深处下大雪十分罕见

118-06  凝望

118-07  开始整理东西

118-08  饲料

118-09  天气灰暗

118-10  脚印

118-11  雪中捆骆驼

118-12  雪中胡杨

118-13  大漠飘雪

118-14  大漠飘雪

118-15  大漠飘雪

118-16  大漠飘雪

118-17  大漠飘雪

118-18  大漠飘雪

118-19  大漠飘雪

118-20  远去的驼队

118-21  弯

118-22  痕迹

118-23  驼工走累了

118-24  雪后偶尔出太阳

118-25  沙纹

118-26  新枝

118-27  雪海沙浪胡杨树

118-28  竖纹络

118-29  阳坡的雪化了

118-30  林中

118-31  锥子

118-32  波涛汹汹

118-33  又见古代河床

118-34  沙浪雪海

118-35  雪中碎片

118-36  水中日

118-37  组合

118-38  我发现远处有个建筑物

118-39  抱着几分好奇,还有许多幻想,我离开驼队,独自一个人向那里走过去

118-40  破烂不堪的油桶也能让我高兴一阵子

118-41  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跟前一看,是一座钢铁的圆形屋子

118-42  里面的牌子

118-43  一口油井

118-44  根据旁边油桶的破损情况,早已废弃多年了

118-45  变形的桶

118-46  告别这唯一的铁屋

118-47  流金岁月

第十二天(08年1月19日)<发图33P>

昨晚继续下了一夜的雪。依旧白茫茫一片,像雪山了。我的背包里装有摄影和摄像器材,以及水、食物与衣服等,大概有12公斤。每天除了要走近30公里的路外,还要抽空拍照,光线好的时候就忘了赶路只顾照相了,而驼队已走好远了。最远一次离驼队有5公里多。维族人认为大沙漠很神秘,怕我一个人会出事,也常派人去找我,后来也习惯我一人落在后面了。十多天来,大家都在骑骆驼,只有我一直在坚持全程徒步,确实累也是一种锻炼,后面还有六、七天就要到塔里木河了,不知我是否能坚持下去,希望能。全天走了26公里左右(直线17.3公里)。中午休息点(GPS定位:39°51.791N  82°45.446E  海拔1003M),宿营地(39°56.887N  82°44.855E  海拔 995M)。

附注: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古代亲身到过沙漠的人,如晋僧法显、唐僧玄奘,统把沙漠说得十分可怕,人们对它也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晋法 显著<佛国记)说,沙漠有很多恶鬼和火热的风,人一遇见 就要死亡。沙漠是这样荒凉,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地上看 不到一只走兽。举目远看净是沙,弄得人认不出路,只是循着死人死马的骨头向前走。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也 说,东行人大流沙,沙被风吹永远流动着,过去人马走踏的脚印,不久就为沙所盖,所以人多迷路。

沙漠真像法显和玄奘所说的那么可怕么? 解放以来,我们的地质部、石油部、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已经好几次横 穿新疆塔克拉马干大戈壁,并没有什么鬼怪离奇的东西阻挡 了他们的进行,这是什么缘故呢? 试想法显出发时,只有七个和尚结队同行,而走了不久,就有人不胜其苦开了小差,有人病死途中,最后只留下 他一人。唐玄奘也是单枪匹马深人大戈壁,所谓孙行者、猪 八戒、沙和尚等随从人员,那是《西游记)小说中的神话人物。那时既无大队骆驼带了大量清水食品跟上来,更谈不到 汽车和飞机来支援,当然就十分困苦了。

沙漠里真有魔鬼吗? 在那时人们的知识水平看起来,确像是有魔鬼在作怪。但是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以后,便可把 这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光怪陆离的现象在大戈壁夏天 日中是常见的事。当人们旅行得渴不可耐的时候,忽然看见 一个很大的湖,里面蓄着碧兰的清水。看来并不很远,但当 人们欢天喜地似的向湖面奔去的时候,这蔚兰的湖却总有那么一个距离,所谓“可望而不可即”。阿拉伯人是对沙漠广 有经验的民族,阿拉伯语文中称这一现象为“魔鬼的海”。这一魔鬼的法宝到了19世纪的初叶,才被法国数学家和水 利工程师孟奇所戳穿。孟奇随拿破仑所领军队到埃及去和英 国争夺殖民地,当时法国士兵在沙漠中见到这“魔鬼的海” 极为惊奇,就去问孟奇。孟奇深深思考以后,便指出这是因 为沙漠中地面被太阳晒得酷热,贴近地面一层空气温度就比 上面一两米的温度高许多。这样由于光线折光和反射的影 响,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空中的乔木看来像倒栽在地上, 蔚兰的天空,倒影在地上,便看成是汪洋万顷的湖面了。若 是近地面的空气温度下面低而上层高,短距离内相差七到八 度,像平直的海边地区有时所遇见的那样,那便可把地平线 寻常所见不到的岛屿、人物统统倒映到天空中,成为空中楼 阁,又叫海市蜃楼。中国向来形容这类现象为“光怪陆离” 四个字,是确有道理的。 、

在沙漠里不但光线会作怪,声音也会作怪。唐玄奘相信这是魔鬼在迷人,直到如今,住在沙漠中的人们,却也还有相信的。群众把会发生声音的沙地称为“鸣沙”。在现在宁 夏自治区中卫县靠黄河有一个地方名叫鸣沙山,即在今日沙 坡头地方,科学院和铁道部等机关在此设有一个治沙站。站 后面便是腾格里沙漠。沙漠在此处已紧逼黄河河岸,沙高约 100米,沙坡而南座北,中呈凹形,有很多泉水涌出,此沙 向来是人们崇拜的对象,据说,每逢夏季端阳节,男男女女 便在山上聚会,然后纷纷顺着山坡翻滚下来。这时候沙便发 生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两年前我和五六个同志曾经走 到这鸣沙山顶上慢慢滚下来,果然听到隆隆之声,好像远处 车在行走似的。据苏联专家彼得洛夫的意见,只要沙漠面 部的沙子是细沙而干燥,含有大部分石英,被太阳晒得火热 后,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摩擦起来便会发出声音,这便是鸣沙。

配图说明:

119-01  晨

119-02  枝头

119-03  上路

119-04  野兔的脚印

119-05  迈

119-06  小胡杨

119-07  驼队走挺远了

119-08  雪后胡杨

119-09  立

119-10  两行脚印

119-11  并行

119-12  雪海中的胡杨树

119-13  雪海中的胡杨树

119-14  雪海中的胡杨树

119-15  雪海中的胡杨树

119-16  远方的骆驼

119-17  沙红柳和路

119-18  驼队的走过的路

119-19  弯弯绕

119-20  分明

119-21  路

119-22  路

119-23  古河床

119-24  路

119-25  好大一河床碎片

119-26  上

119-27  塌陷的古河床

119-28  都在骑骆驼

119-29  罕见的独生芦苇

119-30  驼队与河床

119-31  沙红柳

119-32  兼程

119-33  白白茫茫真干净

第十三天(08年1月20日)<发图27P>

已经第三天走在大沙漠的雪地里,这在以前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奇事。沿途看不到胡杨树已有二、三天了,偶尔见到沙漠红柳-------类似灌木丛的沙漠植物。今天中午一点二十分钟左右跨过北纬40度线。带的生活用水早已冻成实心大冰块,每天到营地都要用镐头和斧子把它砸开,敲成小块从桶里拿出来再化成水。我也曾自告奋勇用镐头去砸冰,没想到这也是技术活,一不小心我把那水桶凿了个洞,好在带的桶多。这几天气温大体在-5°C至-20°C间。全天走了近八小时约30公里(直线距离21.5公里)。中午休息点(GPS定位:40°01.398N  82°45.819E  海拔 994M),宿营地(40°08.113N  82°48.518E  海拔 981M)。

附注:

沙漠红柳-------红柳又叫多枝柽柳,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最为常见的植物之一。红柳为小乔木或灌木,树高通常2-3米,也有高达6米的。红柳分枝很多,小枝红棕色或紫红色,细弱似柳。叶子鳞片状,很小,只有0.5-2毫米长。许多紫红或粉红色的总状花序集生于当年生枝条,组成一个大型的圆锥花序。果实为蒴果,三角状圆锥形,成熟后3瓣裂,从里面释放出顶端具束毛的种子。红柳广泛分布于内蒙古及西北沙漠地区,东北、山东沿海也有。多生于内陆河漫滩、湖盆边缘、固定沙丘、丘间低地、戈壁滩及盐渍化的土壤上。红柳根系发达,能从很深的地下吸取水分,且红柳枝条上易于生成不定根,而枝条不断向上生长,所以红柳不怕沙埋;红柳叶子退化得很细小,减少了体内的水分蒸发,所以更不怕干旱;而且枝叶能分泌盐分,所以对于盐碱也不怕。红柳的种子象蒲公英一样借风飘落,天然下种,落到潮湿的地方就能很快发芽,形成大片丛林。红柳能够在沙漠中顽强地同风沙抗争,一丛红柳,一年能阻滞上吨的风沙;在盐碱沙滩,一株红柳就是一处风景,沙地因红柳而添姿采。红柳类植物的花期早、花期长,有的一年开多次花。花粉红色,一串串一穗穗,煞是好看。在沙区的居民点,人们最喜欢选择红柳作为绿化美化树种。红柳类植物还是碱地一宝。红柳嫩枝、叶是羊、驴、骆驼的良好饲料。嫩枝含鞣质,也可以提取栲胶。枝条供编织,能做成各种实用的筐篓。红柳枝叶入药,有解热透疹,祛风利湿之功效。在民间,小孩出了麻疹,老人找一些红柳枝条,水煎液给小孩服下,疹子就可以发透。红柳根部经常寄生的肉苁蓉也是著名的中药。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流放新疆时曾写诗赞红柳:“依依红柳满滩沙,颜色何曾似绛霞”。诗人施补华这样描写红柳:“萧萧迎马白杨树,的的娇人红柳花”!  红柳极耐盐碱,是极少数能在沙漠中存活的植物,也是人们赖以抵挡风沙、盖房、编织、取暖的植物。每年春夏秋季节,盛开的红柳花绽放出焰火般的色彩,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异常美丽。  红柳落地生根,四海为家,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吸吮着大地的养分,默默地成长壮大,对环境从不苛求。无论戈壁、荒漠、沙地、盐碱地、河滩地,直至山边河岸,都有它们的足迹。  红柳的枝条可以用来编制生产生活用的箩筐等,维吾尔农民普遍使用的生产工具--"抬巴子",就是用红柳条编制的。不少人家还用红柳条来盖房。  红柳还是上等的生活用柴,点火容易,火力旺,燃烧中有股清香味。深受百姓喜爱。尤其是维吾尔人的烤馕,烤全羊等美食更是离不开它,用红柳烤制的食品,清香可口,有光泽,外观漂亮。  红柳的根部还寄生有一种被称之"沙漠人参"的名贵中药材红柳大芸.红柳大芸是寄生于红柳根部的植物,又称肉苁蓉.依靠红柳供给养料和水分,它在沙质土壤中不见阳光也可以生长。经过人工栽培,红柳大芸已经成为新疆且末地区的主要土特产品。  红柳已经是新疆人心中坚强和美丽的象征!

配图说明:

120-01  已经第三天走在大沙漠的雪地里,这在以前可是做梦都想不到的奇事

120-02  又发现芦苇

120-03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涛汹涌

120-04  沙漠红柳

120-05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涛汹涌

120-06  小路

120-07  驼队

120-08  沙漠红柳

120-09  驼队

120-10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涛汹涌

120-11  每个驼工分管五匹骆驼

120-12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涛汹涌

120-13  赶路

120-14  沙漠中的白色海洋-----波涛汹涌

120-15  歇一会

120-16  图案

120-17  张望

120-18  岛屿

120-19  中午休息

120-20  途中

120-21  一枝柳

120-22  信仰

120-23  有啥好乐的

120-24  沙海红柳

120-25  偶也秀一把

120-26  整理

120-27  冰凌花

第十四天(08年1月21日)<发图43P>

下雪后的第四天终于出太阳了,凌晨最低气温达零下26度,帐篷里温度也有零下19度。昨晚最后一顿吃抓饭,大米吃光了,今晚的拌面也是最后一餐了。仅剩几斤面粉和一些馕,看来食物带的有些不够。前些天是每天数日子,现在是数公里,再往后终有数步子的时候。今天走了26公里左右(直线18.5公里),离塔里木河流域还有直线70多公里,再坚持一下吧。中午休息点(GPS定位:40°12.598N  82°50.575E  海拔 978M),宿营地(40°18.024N  82°49.595E  海拔 970M)。

附注:

沙漠气候------ 第一,降雨稀少,气候干旱。以我国的沙漠地区为例,年雨量大部分都在50-100毫米以下,最少的地方还不到10毫米。如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南部的若羌,年雨量仅16.9毫米,而托克逊县城降雨量更少,只有5.9毫米。 第二,蒸发强、相对湿度小。沙漠气候因为经常无云、风大、日照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因此蒸发力非常旺盛。可能蒸发散量约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达百倍。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现2%左右的相对湿度。 第三,多风沙天气。大风刮起时,满天黄沙,天昏地暗,流沙遍野;风停后,飞沙落地,形成一条条一排排高低起伏、大小不等的沙丘群、最高的沙丘可高达400米以上。 第四,冬季寒冷,夏季酷热,温度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中,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都在-20℃以下,而夏季7月份的平均气温则在26-30℃以上,温度的年较差高达50℃左右。与年较差相比,沙漠地区的温度日较差更大。如吐鲁番盆地,夏季白天的极端最高温度曾达到82.3℃,而入夜后温度又可降至0℃以下,温度的日较差超过80℃以上。所以,在吐鲁番盆地一带流传着"朝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可见,沙漠气候中的温度变化,是世界各种气候中变化最为剧烈极端的。

配图说明:

121-01  沙漠朝日

121-02  豪华早餐

121-03  三千年后

121-04  岁月沧桑

121-05  龙头大哥

121-06  岁月沧桑

121-07  岁月沧桑

121-08  岁月沧桑

121-09  岁月沧桑

121-10  岁月沧桑

121-11  岁月沧桑

121-12  整装待发

121-13  长长脚印

121-14  沙浪驼队

121-15  三色荒漠

121-16  沙浪驼队

121-17  野驼印迹

121-18  沙浪驼队

121-19  长长脚印

121-20  古代河床

121-21  途中歇息

121-22  三色荒漠

121-23  沙浪驼队

121-24  长长脚印

121-25  沙浪驼队

121-26  长长脚印

121-27  沙浪驼队

121-28  野驼印迹

121-29  沙浪驼队

121-30  带队驼工

121-31  三色荒漠

121-32  长长脚印

121-33  骆驼天书

121-34  三色荒漠

121-35  沙浪驼队

121-36  大头棒槌

121-37  远望驼队

121-38  沙浪驼队

121-39  沙漠红柳

121-40  沙浪驼队

121-41  沙漠植物

121-42  途中礼拜

121-43  红柳斜纹

第十五天(08年1月22日)<50P>

早晨又是冷,帐篷里只有零下18度。晴天,走了一天雪仍未化光。经过几个大沙丘近百米高。下午后地势平了许多,见到大面积的古代河床,估计远古这区域是个大湖。今天走了25公里左右(直线18.2公里)。中午休息点(GPS定位:40°22.242N  82°50.738E  海拔 960M),宿营地(40°27.943N  82°49.288E  海拔 958M)。后查看地图发现这里是远古的塔里木河支流,早就断流了。晚上整理东西时找到一瓶营养快线,已冻成冰嘎哒,用火烤了半个多小时才化开,倒在大碗里七个人轮流每人两小口,感觉真是好!

附注:

1、经纬-------本指织物的纵线和横线,此比喻条理秩序。《左传》昭二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疏:“言礼之于天地犹织之有经纬,得经纬相错乃成文”。元章希贤《道法宗旨图衍义》卷上:“天道左旋,日月五星顺行于四七之间,为天之经纬。所以起灭四时,生死万物,皆因梵气之功,为天地常行之道”。

2、经纬度------

(1)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线,也称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2)纬线: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并与经线垂直,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小为点。

(3)经纬线的来历: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渡海南侵,继而东征,随军地理学家尼尔库斯沿途搜索资料,准备绘制一幅“世界地图”。他发现沿着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由西向东,无论季节变换与日照长短都很相仿。于是作出了一个重要贡献———第一次在地球上划出了一条纬线,这条线从直布罗陀海峡起,沿着托鲁斯和喜马拉雅山脉一直到太平洋。 后来,长期担任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的埃拉托斯,测算出地球的圆周是46250千米,他画了一张有7条经线和6条纬线的世界地图。 公元120年,克罗狄斯·托勒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绘制地图应根据已知经纬度的定点做根据,提出地图上绘制经纬度线网的概念。为此,托勒密测量了地中海一带重要城市和观测点的经纬度,编写了8卷地理学著作。其中包括8000个地方的经纬度。为使地球上的经纬线能在平面上描绘出来,他设法把经纬绘成简单的扇形,从而绘制出一幅著名的“托勒密地图”。 15世纪初,航海家亨利开始把“托勒密地图”付诸实践。但是,经过反复考察,却发现这幅地图并不实用。亨利手下的一些船长遗憾地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实都与他说的相反。” 正确地测定经纬度,关键需要有“标准钟”。制造准确的钟表在海上计时,显然比依靠天体计时要方便、实用得多。英国约克郡有位钟表匠哈里森,他用42年的时间,连续制造了5台计时器,一台比一台精确。第五台只有怀表那么大,测定经度时误差只有0.54公里。与此同时,法国制钟匠皮埃尔·勒鲁瓦设计制造的一种海上计时器也投入使用。至此,海上测定经度的问题终于初步得到了解决。

(4)含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用大写英文字母E表示,纬线用大写字母N表示,字母后面紧跟着地点所指的具体经纬值。

(5)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向西叫西经。由于地球是个球体,所以东、西经各有180°。东经180°和西经180°是在同一条经线上,那就是180°经线。 最长的纬线圈——赤道,叫做0°纬线。从赤道向北度量的纬度叫北纬;向南的叫南纬。南、北纬各有90°。北极是北纬90°。 由于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所以,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都表示南北方向。纬线都表示东西方向。经线和纬线互相垂直、互相交织,就构成了经纬网。我们在阅读地图的时候,就可以借助经纬网来辨别方向,也可以判断出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经纬度位置。 经线和纬线还可以把地球划分成几个不同的半球。象切西瓜一样,把地球沿赤道切开,赤道以北的半球,叫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叫南半球。如沿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把地球切开,由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的半球叫东半球;以西的半球叫西半球。

图片说明:

122-01  早晨

122-02  交汇

122-03  排头兵

122-04  野兔的脚印

122-05  行进中

122-06  野兔挖的坑

122-07  小歇

122-08  浪花

122-09  库尔班和他心爱的骆驼

122-10  在一个大沙丘上查看路线

122-11  沙丘

122-12  幽幽小径

122-13  绕过大一些的沙丘

122-14  分明

122-15  寻找方向

122-16  双色海

122-17  挺进北方

122-18  双色海

122-19  波涛之舟

122-20  天高地广

122-21  随浪起伏

122-22  弧度

122-23  驼队

122-24  每天中午馕配茶

122-25  对称

122-26  偶尔我也走在前面带路

122-27  走远了

122-28  歇

122-29  蓝天

122-30  库尔班

122-31  章鱼

122-32  开拓者

122-33  鲸鱼背

122-34  纹海

122-35  我的影子

122-36  交错的脚印

122-37  大鼻梁

122-38  双色海

122-39  蓝天.白雪.黄沙

122-40  冲浪

122-41  白浪冲沙

122-42  紧跟

122-43  庞大的沙漠植物根系

122-44  海里的路

122-45  古代河床的遗留物

122-46  一撮芦苇

122-47  皱纹

122-48  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古代克里雅河的走向-----依旧能见的河床碎片

122-49  沙漠深处的生命

122-50  沙漠红柳

第十六天(08年1月23日)<26P>

中午14点时分,手机突然有信号,据GPS显示这里离沙雅尚有100公里路程,直线70公里。大家都很高兴,艾力不停地挂电话,我没开机也没有太激动,因为路程还远,尚在沙漠之中。但我知道此行最危险最困难的阶段终于过去了,走出大沙漠已是指日可待。进入塔里木河流域,午后重新见到胡杨树,倍感亲切。乘天气还好,我又拍了许多照片,不知不觉远离驼队达3-4公里,比大家晚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营地。今天路好走些,走了有30公里(直线21.5公里)。中午休息点(GPS定位:40°33.532N  82°50.209E  海拔 948M),营地点 (40°39.547N  82°49.810E  海拔 954M)。

附注:

塔里木河------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以及和田河汇流而成,流域面积19.8平方公里,最后流入台特马湖。它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全长2179公里,仅次于前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内陆河之一,流域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涵盖了我国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的绝大部分,是保障塔里木盆地绿洲经济、自然生态和各族人民生活的生命线,被誉为"生命之河"、"母亲之河"。

(1)流域概况: 塔里木河干流全长1321km,自身不产流,历史上塔里木河流域的九大水系均有水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影响,20世纪40年代以前,车尔臣河、克里雅河、迪那河相继与干流失去地表水联系,40年代以后喀什噶尔河、开都——孔雀河、渭干河也逐渐脱离干流。原则上说,在南疆源自天上和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的所有河流都可归为塔里木河水系,构成塔里木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是一个封闭的内陆水循环和水平衡的相对独立的水文区域。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三条源流,孔雀河通过扬水站从博斯腾湖抽水经库塔干渠向塔里木河下游灌区输水,形成目前"四源一干"的格局。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全长2437公里,塔里木河流域是环塔里木盆地的九大水系114条源流和塔里木河干流的总称,流域总面积102万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地表水天然径流量398.3亿立方米,主要以冰川融雪补给为主,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30.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429亿立方米。流域内有5个地(州)的42个县(市)和兵团4个师的55个团场,全流域总人口902万人。流域内现有耕地2044万亩。

(2)自然环境: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绕,属大陆性暖温带、极端干旱沙漠性气候。其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差大,多风沙、浮尘天气,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气温年平均日较差14℃-16℃,年最大日较差一般在30℃以上。年平均气温在10.6℃-11.5℃之间。夏酷冬寒,夏季7月份平均气温为20℃-30℃,极端最高气温43.6℃。冬季1月平均气温为-10℃--20℃,极端最低气温-30.9℃,≥10℃积温多在4000-4500℃之间,持续180-200天,日照时数在3000h左右,平均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740kW.h/m2.a,无霜期187-233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4-42.8mm,蒸发量1125-1600mm(以折算E-601型蒸发皿计算)。干旱指数自北向南、自西向东增大,在17-50之间。干流地区多风沙、浮尘天气,以下游地区最为严重,起沙风(≧5m/s)年均出现次数202d,最大风速40m/s,主导风向为北东到东北东。

(3)旅游资源: 境内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有: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素有"冰山之父"之称的慕士塔格峰,各具特色的公格尔山、慕士山慕孜塔格峰等;举世闻名而又具神秘色彩的"盐泽"——罗布泊;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独特的沙漠景观;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等。塔里木河流域不仅有各种自然的奇观异景,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古代文明遗址,人文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和周围,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有四十余座,仅阿克苏境内古"丝绸之路"通道上,就有全国和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如克孜尔千佛洞、龟兹古城、阿帕克霍加墓(俗称"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古楼兰遗址……等等。除此之外,南疆人民在与严酷的自然条件长期斗争中创造的现代历史文明,如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公路"、和田"千里葡萄长廊"、库尔勒绿洲香梨园等也是中外游客企望驻足的旅游热点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奇特的干旱区风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构成了塔里木河流域旅游资源的总体风貌,成为新疆乃至全国最具旅游业发展前景的地区之一。

图片说明:

123-01  开路先锋

123-02  远方的召唤

123-03  吃雪解渴

123-04  路漫漫而修远

123-05  每天都能见到古河床

123-06  库尔班

123-07  莫愁前道难

123-08  买托合提,25岁,做事勤奋,为人踏实

123-09  眯一会

123-10  雪线

123-11  大S弯

123-12  大漠中的古河床

123-13  又现野骆驼脚印

123-14  午后重新见到胡杨树,倍感亲切

123-15  进入塔里木河流域

123-16  沙漠.雪海.蓝天.白云

123-17  枯死的胡杨树

123-18  河床碎片

123-19  塔里木河流域的痕迹

123-20  天然形成的坟包

123-21  白云花

123-22  胡杨赞

123-23  沙红柳

123-24  落日前

123-25  沙漠夕阳

123-26  月光篝火

第十七天(08年1月24日)<40P>

凌晨大雾,特冷,最低达到零下29度。赶早八点就出发了,下午进入塔里木河胡杨林保护区,见到久违的路(巡逻车压出的车轮印而已)。后来见到人和房子还有真的路,不过双脚已不能适应坚硬的路面,只好靠路边挑软的地方走。直奔塔南三大队的最后那几公里真的好长、真的好累......并且经常出现幻觉.......。满脑子想的都是好吃的东西------路上逢人就打听那村庄有没饭馆,都有啥吃的?全天走了近14个小时,大约45公里(直线距离30公里),最多一天。这里是个大村子,地处塔里木河南岸。找了家维族餐馆,每人两份拌面狼吞虎咽。中午休息点(GPS定位:40°45.583N  82°51.493E  海拔 952M),塔南三大队营地点(40°55.917N  82°53.149E  海拔 950M)。

第十八天(08年1月25日)<40P>

耐心等车。下午16点32分终于抵达沙雅县目标点,完成此行。发了一通短信:“徒步八百里,安全出沙漠”。(沙雅县目标点  GPS定位:  41°13.697N  82°46.508E  海拔 964M)。

附注:

沙雅县-------沙雅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塔里木河中游、渭干河下游地带。北接库车、新和两县,南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和民丰、于田两县沙漠相连,西与阿克苏市毗邻,东南和尉犁县接壤。总面积31887平方千米。总人口21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沙雅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32千米。由维吾尔、汉、回、蒙古等23个民族组成。

(1)历史沿革:沙雅是维吾尔语“沙雅尔”的转音。沙,“部落长”之谓;雅尔,“轸恤”之意,即“首领对其部下爱抚”之意。汉为龟兹国地,隶西域都护府。隋唐间为沙雁州,唐属龟兹都督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沙雅尔回庄,属库车办事大臣,后属库车直隶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沙雅县,隶库车直隶州,属阿克苏道。1949年后,隶属阿克苏专区、阿克苏地区。1945年在沙雅设新民镇,1955年建沙雅镇。

(2)水文地理: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分渭干河冲积平原、塔里木河谷平原、沙漠三部分。有渭干河、塔里木河等水系。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降水稀少,夏季干热,冬季干冷,年平均气温10.8℃,年平均降水量43毫米。

(3)矿产资源:沙雅有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沙雅地质中的隆起地带包含有“三个凹陷,两个凸起”,是石油、天然气聚集的构造带。自1989年试钻勘探以来,先后在红旗乡、英买力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县一、二牧场等处均打出喷油及天然气的高产井。其蕴藏油、气的地质构造以地矿部、石油天然气公司命名的有沙参、东河、红旗、塔中等,英1井,1989年2月喷油,日喷油45立方米。红旗101井,1993年10月喷油,日喷油375立方米、5万立方米(气)。东河4井,1992年11月喷油,日喷量50万立方米(油)等。以上油气井皆为勘探试井,油气的蕴藏量尚在进一步的勘探中,但就已喷油的勘探井日产量粗略计算,其蕴藏量是很可观的。

(4)林牧资源:沙雅的天然林资源主要是胡杨林。胡杨是世界稀有树种,全世界的胡杨树主要分布在新疆。新疆的胡杨主分布在塔里木河两岸,而沙雅县是最主要的产区。沙雅县是优美的天然牧场。南部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坡降不大,自西向东略有倾斜,自南向北稍有坡势。南部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坡降不大,面积 25729.5 平方千米。

(5)土特产品:绒长、细密、洁白纯正的沙雅优质棉花,脱毒、色泽鲜亮的精炼棉籽油;饱满、茸齐、血足、无骨化的马鹿茸,预柔、质轻、花纹美观的羊皮,香甜的白杏;历史悠久、工艺精致、表雕细刻、锋利无比,具有欣赏、收藏、使用的塔什罕宝石小刀。这些特色产品为国内外所瞩目,畅销全国各地和海外。还有甘草、罗布麻、红花等品质优良的经济作物。

(6)名胜古迹: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渭干河绿洲平原的南端,原为龟兹的一部分,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主要有艾吉乃姆古墓群、艾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故城、通古斯巴什故城、汉人渠、玉什咯特故城。

图片说明:

124-01  营地写照

124-02  凌晨大雾,特冷,最低达到零下29度

124-03  徒步手杖与灯头

124-04  纹丝不动

124-05  天寒地冻

124-06  冰凌肖像

124-07  完美造型

124-08  胡子写真

124-09  准备出发

124-10  艾力

124-11  干枯的湖区

124-12  依靠小小的指南针,我们即将走出沙漠

124-13  雾中太阳

124-14  买提库尔班

124-15  下午进入塔里木河胡杨林保护区

124-16  见到久违的路(巡逻车压出的车轮印而已)

124-17  塔里木河胡杨林保护区的景色

124-18  塔里木河胡杨林保护区

124-19  穿过胡杨林保护区

124-20  钩子

124-21  最后的途中午餐

124-22  那馕早已像石头般坚硬

124-23  冲刺前的休息

124-24  一张合影

124-25  虽然都很郁闷,我还是想办法逗笑了大家

124-26  死亡的胡杨树

124-27  死亡的胡杨树

124-28  死亡的胡杨树

124-29  我一路关注的课题,这河床碎片证明:古代克里雅河与塔里木河是相通的

124-30  我称它为枯树之花

124-31  死亡的胡杨树

124-32  漠上芭蕾

124-33  宁弯不屈

124-34  第五天了还有许多雪

124-35  死亡的胡杨树

124-36  结冰的小河流

124-37  走出沙漠第一眼见到的人,在垦荒准备种棉花

124-38  第一眼见到的房子

124-39  塔南三大队是个大村子,这里的人没见过这么多的骆驼

124-40  到达终点沙雅县,买了一个馕

相关链接--------

1、橡树摄影网 -> 驴行天下 -> 【原创】雅鲁藏布大峡谷四十天驴行散纪(480P) [置顶]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633521&fpage=1&toread=&page=1)

2、色影无忌 > 文字论坛 > 行行色色 >【原创】全程雅鲁藏布大峡谷四十天驴行散纪(480P)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56456)

3、中国驴友论坛 > 『 行行摄摄 』 > 【原创】雅鲁藏布大峡谷四十天驴行散纪(480P)[置顶]

(http://bbs.8264.com/thread-66473-1-1.html)

4、橡树摄影网 -> 驴行天下 -> 【原创】塔克拉玛干沙漠八百里驴途杂记

http://www.xiangshu.com/read.php?tid=924526&page=e&

5、中国驴友论坛 > 『 行行摄摄 』 > 【原创】塔克拉玛干沙漠八百里驴途杂记)[目前置顶]

http://bbs.8264.com/thread-103118-1-1.html

6、色影无忌 > 文字论坛 > 行行色色  > 【原创】塔克拉玛干沙漠八百里驴途杂记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50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