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这座庙里不起眼的小香炉… 竟是百年古物

延平郡王庙主委李建兴说「开基延平王神像」,科学检测证实已百年(王志伟摄)

图:逢甲大学历史文物研究所长李建纬团队盘点考证延平郡王宗教古文物 。(王志伟摄

花莲延平王庙古物进行科学检测,如咸丰元年款黑令旗、清朝的刻花东溪窑筒形炉等都具文化考古价值。(王志伟摄)

清朝咸丰元年流传至今的黑令旗,已有脆化迹象,亟待妥善保存 。(王志伟摄)

170历史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开基神像。(王志伟摄)

庙里一只看似不起眼的「香炉」,被研究团队发现竟是清朝流传下的筒形炉!建庙已近170年的花莲市延平王庙,历经数次修建,留下许多珍贵文物,首次盘点出239件多古文物,研究团队今在庙内发表研究成果,将其中百年历史的延平郡王郑成功开基神像,以及东溪窑筒形青瓷炉列入「一般古物」文化资产价值潜力物,主持人李建纬教授透露,盘点庙方文物时,不起眼的香炉被证实具有历史价值的青瓷炉,说明文资保存刻不容缓。

文化局长江跃辰说,这是花东第一次办理寺庙宗教文物普查,受文化部文化资产局经费补助,委由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研究所团队执行「108-109年花莲延平王庙文物普查建档暨潜力古物研究调查计划」,趁着「清屯」日以后,协同主委李建兴将庙内重要神像、令旗等文物自神龛请下来,利用紫外线(UV)、红外线(IR)、X光手持式X─射线萤光分析(XRF)等科学性检测,分析这批重要文物的工艺技法和文化资产价值。经过半年研究考证,今天在延平郡王庙成果发表。

计划主持人李建纬教授表示,延平王庙创立于咸丰元年,与花莲汉民族开垦息息相关,历经清代、日治及民国,留下许多珍贵文物,共普查建档31案共239件文物,其中供像类为8案共12件;颂赞公告类为7案共12件;供器法器类为10案共171件;乐器类为1案共1件;家具摆饰类为3案共14件;图书文献类为1案共1件;建筑构件类为1案共28件。另择出具有文化资产价值潜力的16件文物,进行科学性检测,借以佐证这些文物的历史价值,俾由文化局提报为县级古物。

李建纬与吴庆泰老师从历史脉络、艺术价值、材质与工艺等各方面,针对庙内有文化资产价值潜力的刻花东溪窑筒形炉、重建序及捐款芳名木牌、开基延平王神像、原镇殿延平王神像、「苏清秀寄附金五百圆也」碑、「志在东瀛捐躯拓地孤忠石柱及「新创天地」匾等多件文物阐述其文化资产价值。

李建纬说,红外线能判别文物上的碳反应,可看到肉眼不可见的年久墨迹落款;X光则能了解文物「内部结构」,透过科学检测数据,协助研究人员考证文物的工艺技术,从中探索历史讯息和文化资产价值,研究也发现,庙方供存咸丰元年款黑令旗,具有历史轨迹,但后人却在令旗面用黑笔写下咸丰元年字样,或许无意,也可能是便于辨识管理,但研究团队认为相当可惜。

他说,盘点后,其中最具关注的「开基延平王神像」,宽15.5公分、深12.5公分、高27公分,据地方口述历史,相传是先民黄阿凤在1851年,自台南府城恭请至花莲十六股供奉的神尊,并随着地方开垦成为信仰和生活中心,另外原是「香炉」被证实清朝刻花东溪窑筒形炉等,这两件文物被列入具「一般古物」文化资产价值潜力者。

李建纬表示,延平郡文庙留下许多珍贵文物,目前保存环就并不好,例如咸丰元年流传至今的黑令旗,已有脆化迹象,他建议,庙方归类的一般古物件,可送文化局指定后,依据文资法相关办法,向文化部申请环境改善经费,例如建置恒温保存室,进行更妥善的保存维护,并希望后续有一完整出版记载,让后代流传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