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内循环

本站研究局稿件未经同意禁止一切媒体转载,包括友商内容不构成投资决策。

作者|贾康(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本站研究局专栏作家

中央对于中国推进现代化指导,应借此机会再作重温。在学习五中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规划的时候,印象很深刻的是,最近一些年,在改革开放之初确立的党的基本路线在不断贯彻的过程中,新的领导集体对于整个中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形成了更系统化的战略部署与指导。在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有这样非常有概括性的一段话: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循环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这段话内容非常丰富,显然是关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有我们的总基调、主题、主线、根本动力、根本目的等,进而和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双循环概念形成了内在逻辑关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打造出来。在学习和领会中央指导方针的写作过程中,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新的领导集体在科学决策和指导全局政策优化方面,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理[1]支撑;从学理层面来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题的勾画,有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以理论联系和服务实际的精神来推动全社会做好本职工作

在经济学语言描述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把我们实际生活的社会描述为一个社会再生产不断周而复始的过程。这种社会再生产中周而复始的供需互动,形成的就是经济循环——本土的互动为内循环,本土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为外循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必然是内外循环交织、并存的双循环状态。当前,中国决策层关于双循环指导方针的新意非常重要。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早已经是一个双循环状态,但现在的指导方针的新意,值得强调的就是在于“以内循环为主体”。

首先,内循环为主体和我国过去十几年间反复强调的稳中求进、扩大内需方针一脉相承。内循环为主体的提出,是基于前些年已有的稳中求进和扩大内需的实践。从认识框架上来说,有关双循环的所有政策也要进一步优化组合。在政策贯彻实施中,侧重于扩大消费和投资内需而形成双循环,是当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合理抉择——内循环为主体正是我们应该深刻领会的中央指导方针的新意,也是对于改革开放40年之后,更为倚重中国市场潜力释放的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带有普遍规律的认识原理的正确把握,而针对中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与政策设计:内循环为主体,首先是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上,更好地掌握主导权、把我们应对不确定性所倚重的因素,放在国内统一大市场之上。这些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大大增长,居民收入人均水平稳步上升,从投资视角上看,在中国工业、制造业的供应链和全球产业链的融合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同时,作为世界工厂,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体系已经比较完备程度,而且在继续努力升级发展的过程中。结合中国经济的成长性,继续推进有效投资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而相关的有效投资的机制创新是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过程中特别看重的。

在这些客观基础之上,内循环为主体,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防风险、稳增长、追求升级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思维,而贯彻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这也是中国,特别是在要应对当下外部环境复杂、面对“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特别需要加以明确的必然选择。

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绝不意味着忽视、看轻外循环,在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要继续做好一切推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工作。在实际生活中,毋庸讳言中国的舆论场上会有情绪化的、走极端的特征,一些有意无意发表出来的观点,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有些观点,甚至把内循环为主体,对接到我们要重新考虑怎么样关门来考虑以自己本土的积极努力就可以解决继续推进现代化的问题。同样是先从学理来说,内循环和外循环必须是充分结合在一起的。中央的战略思维,是一个系统性的框架。

总体来说,双循环的完整性必须时刻牢记在心的。有很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认识的研究成果。比如,有一位在海外既做投资一线的实务,同时又特别积极研讨相关理论创新问题的学者,有一个很简明的认识,就是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以后,人类社会已经不可逆地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有一些因素看起来是对统一市场的否定,但那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比如说曾经美苏冷战对抗几十年,似乎不能形成统一的共享产业链的局面,但是历史在它的深层逻辑上证明,如果不积极主动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体(内循环)融入整个全球化的大循环(双循环),那么就必定被边缘化,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不能如愿地跟上生产力解放的主潮流。中国现在处在强调内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阶段上,亟应把握住内循环必然和外循环相互促进,形成全球不可逆的统一市场的主潮流。这个历史规律是可以总结出来的,有助于我们认识更高水平开放对于中国现代化的意义。这种更高水平的开放,就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和生产力继续解放不可逆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国应对种种挑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努力做好自己内循环而且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同时,积极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积极参与全球的经济大循环,来更好地使要素尽可能充分流动,进而把握住信息革命时代的发展机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向(当然也包括还要进一步贯彻好“一带一路”的倡议);同时,又一定要有对生产关系的充分认识,即中国经济社会转轨,对于中国内部改革深水区制度创新攻坚克难的催化和倒逼,还迫切需要在高水平开放情况之下以进一步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是在与内循环为主体必然紧密匹配的命题。

注释

[1] 学理,指科学上的原理;学问中的道理。

(本文整理自贾康6月26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书发布会暨“双循环”研讨会上的发言,有删改。)

本站研究局(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本站研究局是本站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本站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

移驾微信公号 看这里看不到的内容

关注本站研究局官方视频号,看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