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癌症死亡關鍵 病團:晚期肺癌健保給付應接軌國際
台湾年轻病友协会副理事长刘桓睿(右1)表示,癌症连续42年蝉联国人死因第一名,112年超过五万人因癌症死亡,肺癌占19%,近一万名国人因肺癌死亡。记者林琮恩/摄影
肺癌连续10多年高居台湾癌症死亡率、发生率首位,死亡、发生人数均超过万人,专家呼吁,要达成赖清德总统2030年将低癌症死亡3分之1的目标,肺癌防治不容忽视,除提供低剂量电脑断层(LDCT)筛检补助,政府应该协助晚期肺癌患者,及早使用符合国际治疗指引的新药。
台湾年轻病友协会副理事长刘桓睿表示,癌症连续42年蝉联国人死因第一名,112年超过五万人因癌症死亡,肺癌占19%,近一万名国人因肺癌死亡。赖清德总统提出降低死亡率愿景,肺癌是主要应被处理的癌症;政府积极推动LDCT筛检,但有半数肺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筛检再多,治疗仍要跟上。」
新光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徐培菘曾收治一名55岁患者,他表示,该患者确诊肺腺癌4期,却因基因检测未找出致癌突变位点,且PDL1数值低于50,只能自费使用免疫治疗,但碍于经济状况,被迫降低剂量,「无肿瘤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治疗资源少,像是被健保遗忘的一群。」
徐培菘表示,根据国际治疗指引的建议,有肿瘤基因突变的药物,健保给付现已涵盖72%,反观无肿瘤基因突变的药物,健保给付的涵盖率仅17%;如进一步以人数占比推估,前者可使用健保给付的国际指引药物达75%,后者仅8%,落差将近10倍,显示同是晚期肺腺癌病人,在健保下的治疗命运不同,衍生健康不平等。
台湾胸腔重症暨加护医学会理事长陈育民表示,LDCT筛检无法发现的晚期肺癌,也需要政府努力,尤其肺腺癌患者占所有肺癌患者近8成比率,如何改善高死亡率情况,最重要是接轨国际标准治疗,让不具基因突变、不符标靶药物治疗标准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治疗搭配化疗,以降低这群弱势病人的死亡率。
台湾临床肿瘤医学会理事长赖俊良说,对于没有致癌基因突变的肺腺癌,健保给付免疫治疗数值PDL1大于50%者,单用免疫治疗,但PDL1数值50%以上的病人,则无药物可用,晚期肺腺癌患者若于一线使用免疫药物合并化疗,不仅中位数存活期可提升逾2倍、死亡风险更可降低4成,呼吁政府放宽给付规定,提升病人存活。
立法委员王正旭指出,要实现「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三分之一」目标,需要手段与方法,肺癌当然是头号打击对象,政策须通盘考量,扩大早期筛检和精进晚期治疗须并重,晚期肺腺癌的治疗应加速赶上国际趋势。
立法委员陈菁徽强调,肺癌对民众健康的威胁最大已无庸置疑,在扩大推动早期筛检之余,也应顾及晚期病人的治疗需求,政策切忌只重早筛、漠视晚期治疗,毕竟生命无价,勿漠视晚期病人的健康权。
面对晚期肺腺癌病人「只有化疗可用」的困境 ,健保署长石崇良今年已陆续在出席公开活动时透露,将精进免疫药物应用、接轨国际指引是该署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