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变了调?

新石

县内教育风气一向开明民主、自由尊重,不过最近却有点变了调。

教育这码子事首重人和,特别是校长或上面主管机关,如果一味和环境或周遭冲突不和,动辄生事,变成不是要来「辅导」,而是要来「推倒」,我想权益受到最大损失的是无辜学生

因为教育的多元发展,县内除了「慈心华德福」、「人文小学」以外,其他的公立学校因应这股风潮在发展各自的特色,加上少子化的影响,使得学生的受教品质因为人数变少而提升,这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教育本来就是让它在自由开放的环境底下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如同我们为每个学生所塑造的环境,和对他们未来的期望一样。

身为一个老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该有差别大小眼,而是用尊重和鼓励来激发学生学习发展的潜力,这是从辅导的角度来着眼,绝对不能因为偏见,违反公平原则,变成是处处来找学生的碴,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身为一个老师的基本原则。

同样的,身为一个县市的教育主管机关,在某些程度上也跟老师一样,身为学校的大家长,县内每个学校都变成了自己的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如果不是用这样的态度,或是其他的想法,我想就有待商榷了。

我比较重视的是校长的任用问题,这边的例子很简单,就从班级经营开始,在班上选立班长是一件重大的事,因为班长选得好,可以帮老师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如果班长选得不好,整个班上就会变得乱糟糟,身为老师,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班上选举班长,选出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喜欢说谎不承认,争功诿过起冲突,本身就是问题制造者,如果要他来解决问题、治理班上,我看班上一定乱七八糟,果不出其然,班长一上任就因为刻意找同学麻烦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把我好不容易形塑的班级风气搞得一塌糊涂,最后没有办法,虽然是班上民主方式产生,因为个人性格、领导风格和「滥权枉法」的事情太多,为了班上同学的全体利益,我只好把他换下来,让另一个适合的人来当。

校长在某些程度上就像是一个班级的班长,对一个老师而言,他在选立这个角色上很谨慎,因为事关班级的风气和学生上课学习的品质,他不会让不适任的人坐上这个位子,就是不想造成其他学生的麻烦,更不想造成自己的麻烦,最重要的是,这是他身为一个老师为班上举贤任才的负责任态度。

其实班上老师的作为,其他的学生都在看,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班上的风气产生,到底是开朗明理还是秋后算帐,每个学生心里都会有个底!如果是好的风气,那就风行草偃,如果是坏的作风,大家就开始「寒蝉效应」了!可是当教育变成「寒蝉效应」时,那原先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开明民主、自由尊重也早已经消声匿迹了。

常听一个朋友讲起,他说不管蓝绿怎么乱搞,只要教育不要乱搞他都还能接受,如果把政治那只手,就这么硬生生地、肆无忌惮地伸进教育区块里面,他马上变色,因为他对政治没有忠诚度,只对教育有忠诚度,只要教育乱搞,他铁定变色。

不过不管怎么说,最可怜的还是学生,特别是偏乡的学生,他们的资源没有像市区那么多,上面的想方设法,为了省钱,把偏乡学校废了变成一个经济方便的方法,而对于这些社经地位弱势的贫苦家庭,他们下一个选择是到其他村落或市区的学校就读,能不能得到原先有的资源和照顾?不知道?下课还能不能和同学一起走到学校玩?不知道?或许他们永远不能明白、也不能体谅的是,为什么他充满童年欢乐回忆的学校突然不见了?他一定做错了什么?是因为贫穷吗?还是因为在那样一个应该发声的年代,他来不及长大为自己发声:「学校是我们的童年回忆!废掉一个学校等同于把曾经就读过的学生回忆集体删除,如果我的老师、我的同学都一起在这里,为什么要把我们赶到其他的地方?」

或许学生们长大以后才会「知道」,这段历程回忆是什么「味道」--不过在那之前,一种粗糙对立、缺少细腻人性的教育风气,早就把校园里面原先温良的人文氛围乡土气息浓厚的人情味给冲淡了!这对长久苦心经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教育风气的影响是好是坏?我想有心人比我看得更清楚。

●作者新石,宜兰,国小教师。简介表示,这个世界应该更好,所以就把想像的世界透过文字写出来,只要大家相信这个闲居偶得的一点小小观念或想法有成真的可能,这个世界就会慢 慢改变,这就是他的初衷--分享自我、改变世界,至于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人,一个充满想像浪漫的读书人,似乎是嬉笑怒骂,却是虎啸龙吟,如果以诗来言志就 是:「漫步田光一亩间、前尘往事在眼前、风流潇洒不敢问、特立独行一片天!」。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