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中美贸易战「续战」的受害者

李淳中华经济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执行长

原本以为一切顺利的美中贸易谈判上周骤然翻盘,打回原点双方再度打起关税战。从去年开始,这已是双方第三次「打-谈-打」的组合。大家都在问二个问题影响为何?接下来展望如何?影响比较容易判断,但对未来发展,迄今双方互动已经跳脱传统框架,因此未来若和解还是续战,已经失去研判基准

先归纳一下美中贸易战的进展。2018年美国指控中国透过违法产业补贴、违法窃取智财权科技商业秘密、强制技术移转,以及透过不公平系统性并购政策,取得美国的重要科技等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对美商造成歧视性的伤害,因而依据美国贸易法第301条的授权,决定用关税制裁为手段,来迫使中方消除这些以上不公平贸易行为。中国大陆则认为美方的指控只是美国单边的自行认定、片面加税,不合理也不合法,因而对美国产品课征报复关税,关税战随之开打。

自去年6月开打后,美中关税战持续升温。目前为止,美方已经针对价值高达2,500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产品课征额外关税。其中第一波涵盖了500亿美元的产品,关税高达25%;第二波加码扩大至2,000亿美元的产品先加征10%,原本预计在今年1月关税也要提高到25%。后因双方启动协商川普先是宣布延到3月2日,后因谈判顺利而无限期暂缓。

没想到峰回路转,谈判忽然在上周短短五天内从极具希望变成破局开战。美国迅速在5月10日将关税调高至25%,而北京亦不甘示弱,同步调高对美的报复关税到25%。美国更于同日加码公告一份涵盖高达3000亿美元的新制裁清单,几乎将全部「中国制」产品都纳入制裁范围;目前中国尚未回应,但按过去双方接战模式,北京应该很快也会提出对应的报复。

不过双方为提供自身进口商的缓冲,都宣布5月10日前已经离境上船的货物,若能在6月1日前报关或入境者,则可适用原本的10%税率。因而可以想像,现在双方的进口、物流及航商,必定都在人仰马翻的全力协调,已确保在路上的货可以赶在6月1日前报关。这大概是已知的第一个短期影响。

第二个短期影响是转单效应,也就是所谓的贸易移转冲击。美国今年第1季从中国进口金额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6%,中国出口额更减少17.6%。假设美国需求不变,这种减少反映出开始出现原本「中国制」的产品被其他国家所取代。有统计指出,第一季美国自中国进口的冰箱减少了24%,从韩国进口者却增加32%,而中国制轮胎进口减少29%,反而是越南制轮胎出口暴增141%。虽不可否认有转单受益者这对在「中国生产、销售美国」的业者,无论是本地企业、外资还是台商,都是直接的受害者,。

总之,OECD于2018年底发布之「经济展望」预测就已经指出,当2000亿美元清单关税提高至25%时,三年后美、中GDP成长将分别减少0.4及0.6个百分点,全球GDP亦将减少0.2个百分点。倘贸易战持续扩大至全部货品时,对美、中GDP成长将进一步减少0.8以及1个百分点,全球GDP亦将扩大到超过0.4个百分点。简言之,当美国与中国这二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因此都出现成长趋缓,需求减少时,冲击对象就会从在中国的台商扩大到在台湾的台商了。事实上,到四月为止台湾对中国大陆(含香港)出口已经连六黑,已经嗅到这种问题。

最后是未来展望。川普已宣布将利用6月底G20峰会与习近平举行峰会,似乎又出现转机。但是中国大陆尚未对此有所回应,而且川普的强硬态度在国内获得许多掌声,而习大大最后一刻撤回承诺的原因又不明,让下次川习会恐怕不宜有太多期待。

面对这种「冲击是必然、和解多变数」的局面,台商、外资必然都面对了到底要不要加速进行移转阵地棘手问题。一方面中国市场依然诱人,况且除了北京持续加码留人外,还有很多其他市场没有贸易战困扰,因此留在大陆仍有意义。他方面贸易战阴影持续笼罩,而美国、台湾甚至东协各国也都不断挥手拉人,如何做成决策将受到产业、市场甚至产品性质的差异而不同。对于政府而言,如何掌握此一趋势,超越台商回流这种单一思维,才能精确因应变局中找出机会。

热门文章》►美中若摊牌 两岸同遭殃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