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总统大选为两岸增添变数
文/李武忠马习会终于让海峡两岸领导人直接会面对话,国际媒体对此也多持正面态度,认为有助于台海局势的稳定。只是根据目前选举民调显示,政权明年很可能轮替,届时接续的国家领导人是否愿意「上桥」并遵守「交通规则」,还是另外搭桥外界正密切关注中。
最可能胜选的民进党总统参选人蔡英文主席明确提出她的两岸主张:维持台湾人民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以及维持台海和平稳定,以及两岸交流必须符合「对等尊严」、「公开透明」及「不涉及政治前提」的三个原则,在此原则下不排除蔡习会。
在国内尽管多数民众支持与大陆维持良好关系,但并不愿接受预设统一结论的「一中原则」,也认为台湾前途应该维持开放,人民有权决定台湾未来。因此民进党蔡英文主席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后,应该还是会坚持台湾主权独立并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及维持现状政策下,继续来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与交流,展现与现任马英九总统的不同思维与做法,大陆当局想要拉住甚至拉近与台湾的关系也需要有正确的资讯以及新的思维与做法,双方都不要误判!
持平而论,就台湾而言两岸关系维持稳定对台湾长远发展是有利的。近年来台湾出口持续衰退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不佳影响外,台湾产业竞争力的衰退以及经贸边缘化的隐忧更是关键。无论是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占台湾贸易总额36%)、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占台湾贸易总额57%)等台湾均未能参加,对外洽签FTA也只有8国,贸易额只占总贸易额的9.69%,「质」与「量」远远落后主要竞争对手南韩(对外洽签FTA有49国,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38.69%),让台湾政府产生「时间迫切」感,表明加入美国主导的TPP第二轮谈判的强烈意愿,却避谈加入由中国主导的RCEP,而中国「十三五」希望从「制造」转为「智造」与台湾产业存在竞合关系,如何双赢考验两岸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诚如台湾学者所言身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台湾对外洽签FTA(美国除外)固然成事不足但败事有余,因此台湾政府除了积极重建经济实力,分散市场风险外,如何透过两岸领导人会面沟通来化解歧见和争端,避免两岸关系地动山摇,继续朝两岸和平之路前进并借此拓展台湾国际经贸空间,这将是台湾未来国家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毕竟经贸是台湾赖以生存发展的命脉。
马习会后看似拉大台湾参与亚太地区经济整合潮流空间,但能否在多数民意背书下,持续透过两岸最高领导人的会面增进彼此了解存求同存异,对台湾未来的生存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马习会」宣称为两岸搭桥,至于这座桥是稳固还是会塌陷则考验两岸领导人的睿智与台湾人民的抉择。只是这些年由于国民党执政不佳造成人民怨声载道,政党轮替态势已成,让这次选举的主轴摆在内政(民生、食安、经济、等)而不是两岸议题(国内民调也显示,62.9%的民众认为经济发展是明年新任总统最需要优先处理的议题,仅有5.9%的民众认为最需要优先处理两岸关系),希望两岸领导人别对大选结果做出错误解读!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