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佩萱/自杀的人并不是想死!为什么人们会想谴责不幸的人?
▲纽约时尚设计师Kate Spade自杀身亡。当自杀的是那些人生看起来光鲜亮丽、功成名就、开朗积极的人时,常常会让人们非常讶异。一个人会自杀有时候是非常突然、无法预期的。(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留佩萱/美国心理证咨商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咨商教育博士候选人。
今年六月初,美国知名时尚设计师凯特.丝蓓(Kate Spade)以及知名主厨、节目主持人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在相隔几天内分别自杀了。而在丝蓓以及波登自杀的这个礼拜,美国总共还有另外八百六十五人自杀身亡。
「为什么他会这么做?」一个人自杀后,身旁的亲人和朋友常常问这个问题。到底是为什么,人会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尤其是丝蓓和波登,这两位拥有成功事业与高知名度的人,为什么他们会自杀?为什么他们已经达到了如此高的成就,却不想再活下去?
当自杀的是那些人生看起来光鲜亮丽、功成名就、开朗积极的人时,常常会让人们非常讶异─这些人看起来好像过得很快乐、拥有一切,你可能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有自杀念头,甚至尝试自杀。
身为一位心理治疗师,我的工作让我看到一般人看不见的那一面: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内在世界里的情绪和声音─这些外表常常看不出来的东西─决定了一个人到底过得如何、是否快乐。在咨商室中,我看到那些外在光鲜亮丽的个案们,也痛苦地被内心的情绪和声音折磨着。这些声音告诉他们:「你永远都不够好」、「如果你没有成功,就没有价值」、「没有人在乎你」。忧郁、焦虑、羞愧、觉得自己没价值、以及巨大的孤寂感,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
从治疗个案中我也理解到,一个人如何面对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比起赢得多少成就和财富,还要重要多了。
许多人在听到自杀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忧郁症。当读到丝蓓和波登自杀的消息时,我心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也是:「他们有忧郁症吗?」
的确,忧郁症与自杀倾向之间的关联性已经被许多人重视,每当有自杀新闻时,媒体就会开始挖掘这个人有没有任何心理疾病,想要为自杀的原因下定论。但是,如果我们完全把自杀归咎于「心理疾病」时,就好像是在说:这个人会自杀就是因为他有精神疾病、他的大脑有问题。这样使用「疾病观点」来看待自杀,就强调了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自己的问题」。
在丝蓓与波登自杀的那个礼拜,美国疾病管理与预防局发表了一份报告,当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杀身亡的人有超过一半其实并没有任何精神疾病的诊断、也没有显现出自杀前的警讯;也就是说,一个人会自杀有时候是非常突然、无法预期的。
如果我们一直强调自杀是因为个人问题,就会忽视了另一个对人影响重大的因素─这个人正在经历些什么?感情问题、婚姻破裂、经历重大失去、药物酒瘾、身体健康出问题、财务困境、失业、贫困、或是因为工作和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压力…这些社会环境因素都被显示和自杀有关联。但是,当一个人在经历这些时,不但常常得不到周遭人的支持与关心,还可能会被评价、被指责、甚至被贴上「有问题」的标签。
想像一下,如果今天隔壁搬来一户人家,是一位单亲妈妈独力抚养两个孩子,你得知这位妈妈一年前因为家暴和前夫离婚,而且她的哥哥几个月前自杀了,听到这些,你会想要多和她认识互动,还是会想警告孩子「她们家有问题,不要跟那两个小孩玩」?
我们常常会把自己和正在经历挣扎的人区隔开来,我们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些事情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被诊断有心理疾病、遭遇家暴、被性侵害、童年被虐待、自杀、受到暴力攻击、离婚、遭到背叛、因为天灾人祸亲人死亡、失业、被债务困扰、犯罪坐牢─这些都是「别人」才会经历的事情。
区隔自己和别人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我们寻找事情发生的原因,像是指责性侵受害者「都是因为她自己不检点才会被性侵」、认为八仙尘暴的受害者「都是因为自己爱玩才会被烧伤」。找到归咎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相信会发生这些事情都是他们的错;因为,如果不这样区隔自己和别人,就等于承认这些残忍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的事实太让人焦虑和恐惧,所以我们努力寻找可以谴责人的原因。
但是,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可能会经历上述所提到的那些困境。事实上,我们就是自己口中的「别人」,我们以为别人才会发生的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我们可以理解:会经历这些痛苦和不幸都是身为人的一部分,不管你我都一样。那么,或许我们就可以放下指责,选择去陪伴、和别人的痛苦待在一起。
自杀的人并不是想死
我们每天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内心正在承受某些痛苦─心碎、哀悼、悲伤、忧郁、焦虑、羞愧、孤寂,而这些从外表都看不出来。许多正在经历内心痛苦的人也不敢说,因为怕说出来后被人指责、觉得丢脸或羞愧。
尤其在台湾,许多人成长过程里一路都被要求要成功、要赢过别人、不容许失败。但是,在这个为了获得胜利而不断把别人踩下去的过程中,人与人连结的机会也就消失了─如果你心中想的都是「我要比你好、我要赢过你」,那么你怎么可能真正去倾听、去看见另一个人呢?
自杀的人并不是想死,而是想让痛苦停止。对于想自杀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承受着剧烈的痛楚,那些无助、绝望、觉得自己受困住了的强烈情绪压迫着他们。但是,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有多一点连结,如果能够有人陪伴他们一起分担这些痛苦,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当一个内心正在经历挣扎的人有个空间可以让情绪舒展开来,当身旁有人愿意真正聆听他们的伤痛、恐惧、愤怒、内疚与羞愧,当一个人真实地感受到被接纳与被看见…或许,那些原以为无法承担的痛苦重量就会变得轻一点,心中巨大的孤寂感也会变得小一点;或许,继续活着就会变得容易一些。
许多父母以为孩子的学历和成就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要件,但是再多的财富和成就,都无法让你豁免于人生中的各种不幸;拥有了外在的一切,也不保证可以带来内在的平静与快乐。
比起教孩子要成功胜利,我们更需要教孩子如何与人连结:让自己愿意去感受情绪,去倾听别人、以及和别人的痛苦情绪待在一起。一个人过得如何,最终还是要回到如何处理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的连结─聆听人与被聆听、理解人与被理解,接纳人与被接纳─拥有这些,内心的重担就会变得轻一些,你就有办法开始面对处理那些痛楚和情绪。
当我们把自杀归咎为个人问题时,就忽略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帮助到正在经历痛苦的人─提供那份最重要的,人与人间的陪伴和关怀。人是群体的动物,我们都需要与人连结:在经历困境与痛苦时,我们需要别人的陪伴;而有人在经历痛楚时,我们也可以成为帮助他的那个人。
热门文章》法扶律师为谁而存在?
要知道叶克膜的是非看这里
● 《ETtoday新闻云》提醒您,请给自己机会:自杀防治咨询安心专线:0800-78899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
●本文转载自留佩萱「ABOUT COUNSELING」部落格。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