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65年的打卡热点 东门市场尘封在铁门下的时代记忆

新竹东门市场现已呈现半荒废状态。

图、文/于佳云

有些历史是很具体的,比方台南的赤崁楼、淡水红毛城或是台中刑务演武场等,只要上网输入关键字就可以查到丰富的历史背景,甚至演变成现代人观光胜地,这些建筑即便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妥善的维护和观光发展下仍在与时俱进,不断流动着。相比之下,新竹的东门市场俨然被下了时空凝结的咒语,所有曾经的风光兴盛都被尘封在一扇扇的铁门中,经历过的人走了,初来乍到的人路过,而它就这样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等待停留。

▲▼东门市场外围仅存的店家

站在东门市场的路口,一眼就可以穿过中间的通道望至尽头,两旁的店家零零落落,还打着灯的屈指可数。「你们觉得从这一头走到尾巴要多久?10分钟?不用,大概3分钟吧。但在民国66年这一段可是要走上15分钟,因为都被人塞满了。」开门工作室解说员陈泓维说。东门市场出现在1900年,一直到1945年它都是全台湾最大的市场,占地3000坪,4层楼就有571个摊位,还建造了全新竹第一座手扶梯,规模和热闹程度可见一般。

▲市场一楼有几间零星小吃店

在当时,市场一楼卖服饰干货蔬果二楼古董西服旗袍,三楼则是音乐教室、艺术工作室和成排的热炒跟火锅店。「以前附近百货公司柜姐下班后都会成群结队跑来市场三楼吃火锅。当时东门市场的地位就像现在的新竹巨城,要是那时可以打卡,东门市场就是个很好的打卡点。」陈泓维大概是想用时下流行的关键字来做过去与现代的连结,但看着眼前这半荒凉、半萧瑟的东门市场,这样的连结却让人听来陌生又感慨。

▲开门工作室为市场添上生动活泼的彩绘

▲二楼服饰修改的店家。

从市场一楼往上走上三楼,店家是一层比一层少,声音越来越静,空荡又沧桑氛围让人脚步也不自觉沈重起来。站在楼层中央,前后挨家挨户的是冰冷的铁门,仿佛没有尽头一般无限延伸,像那曾经的繁荣与光鲜都在远得看不见的地方。诡异的是,这如废墟一般,几乎失去色彩画面却有着莫名的吸引力。我兴冲冲的请摄影师帮我拍了张站在市场中央的照片,打算回去用「新竹老旧市场超好拍!」这类符合时下潮流标题篇文章,但这念头,却在回程整理照片的路上打消了。

▲三楼过去曾是热炒、小吃摊聚集地

在采访隔天新竹市城市行销处的处长问到我们对东门市场的感想,同行的记者们一致表示喜欢,且都留下深刻印象。处长又问:「但你们觉得这地方还能做什么?要怎么吸引人来到这里?」,现场的记者们开始七嘴八舌起来,「可以做二手市集啊!执行起来简单又有号召力」「这里很有台中忠信市场的味道,也许可以试试看?」「啊!可以办办公椅竞速赛啊!一定很多人参加!」。一时间,那个昨日看起来还像游走在时代淘汰边缘、被世人所遗忘的东门市场,突然又好似出现了一线曙光,仿佛原本静止的一切又开始流动了,也许还不确定流向哪里,会呈现什么样貌,但可以确定的是,东门市场绝对不会只有「新竹老旧市场超好拍!」这样的标题,它还有很长很长的故事要继续写下去。

▲从东门市场与当地住户紧邻。

开门工作室

由新竹各大学的学生组成,透过建立青年创业据点、闲置空间改造、跨领域对话与活动举办,推广自由工作文化,借此凝聚市场摊商及居民意识,创造老旧市场崭新的公共生活想像。

东门市场新竹市东区大同路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