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兵制不应削足适履

中国时报》日前报导国军将在二○一四年正式实施「全募兵制」,为了兑现此一政策支票国防部可说卯足全力规划,但却因预算过高而被行政院将推动计划退回三次。国防部高华柱为此伤透脑筋,在既有预算的限制下,高华柱坦言将以裁减兵力敷应,但纵使预算因此而有着落,面临少子化的冲击,未来要募足兵源,也有实质上的困难。

其实在监委黄煌雄针对国军未来推动募兵制可行性的调查研究咨询报告中,包含陈履安郝柏村唐飞汤曜明李天羽蔡明宪历任国防部长,以及刘和谦丁渝洲等多位高阶将领,乃至受访的学者专家,几乎一致地表达对此一攸关国防兵力结构重大变革的忧虑。然而,马政府国安团队却甘冒五年以上战力空隙的风险,且对国防预算与兵力结构、整体战力三者关连性及所衍伸的问题,欠缺足资平衡三者的考量规划。即连最起码且应由行政院筹措编列的募兵预算,只在既有的百分之三GDP预算结构内打转,似不打算另以特别预算等方式支应。若是如此,则募兵员额所需庞大薪资人事预算,势必排挤目前既有的国防预算「人事维持费」。

换句话说,若以目前二十一万五千人的兵力员额计,初估五位义务役士兵的薪资才能折抵一位募兵的人事费,则未来的人事维持费势必加码至原有的三至五倍,而在不增加国防预算比例的前提下,则不仅要裁军,且势必会排挤军备武器的维持费及军购等其他项目的军费,国防预算结构将因此陷入人事费居高不下,而战力锐减的恶性循环。

诚如前参谋总长刘和谦所言,「这不是马英九未兑现支票被骂的问题,这是国家生存的问题。」他也语重心长的指出「募兵制的变革不止是国防部的事,而是国家的大事。」但令人遗憾的是,马政府团队中的文人政客迄今却欠缺「国家大事」的思维,只知一昧将募兵制的责任诿诸于国防部,而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国防部在募兵规划一再遭行政院退件的窘困下,也只能削足适履的以裁军做为因应募兵制的对策了。

持平而论,将募兵制做为我国国防兵力结构转型的目标,本无可厚非。但此一重大的国防变革却应在做好配套后再与时俱进。首先,除了要有不虞匮乏的财源外,更应根据国家与国防战略,律定军兵种战略战术,从而计量出兵力需求;其次则是针对募兵制后的打、编、装、训及部队的组织结构与制度,逐项检讨策进,而非「说干就干」的冒进。

维护台海安全,不应有党派之分,实施募兵制,也是蓝绿阵营难得的共识。在国家财政并不宽裕,且前述的少子化趋势下,马总统的「全募兵制」政见支票,其实只要在民国一○四年开始逐步实施,甚至在五至十年内维持征募并行的兵役制度,即没有跳票的疑虑,在野党也不必以此攻讦。而国安团队与做为国家行政、财政统筹最高机关的行政院,应责无旁贷的在尊重国防专业的前提下,召开跨部会会议,针对募兵制所衍生的役政、财政、退抚乃至战略战术、兵力结构等相关问题,做全面性的检讨规划,而非把募兵制的成败之责完全推诿给国防部。

当然,国防部也应发挥道德勇气,适时向马总统、吴院长提出专业的「意见具申」,而非以「自宫」式的裁军消极因应而已。

(作者为前国安会咨询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