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车「痛」了吗?从禁止到开放 痛车渐成马路新风景
6月的一个周末午后,记者与痛车车友们相约于台北大直桥旁;这场活动是透过台湾痛车文化推广协会邀约,事前估算,应该会有十来位车友到场。
然而当天采访团队出发前,天空已乌云密布;到了现场,大雨更倾盆而下。这也让我们不禁担心:「如果只有五、六位车友出现,该怎么办?」
还好,担心是多余了。5台、10台、15台......大雨浇不熄车友的热情,大家陆续现身,来了20多辆色彩缤纷的机车、汽车,数量早已超出预期;甚至还有车友冒雨从桃园中坜骑车北上。
「大家听到要采访,都很乐意参加。」昆肥(化名)是台湾痛车文化推广协会的干部。协会在2008年12月成立,车友们除了平时的聚会交流,动漫展活动也经常受邀,乐于展现自己的爱车;「但在早期的时候,这种(痛车)文化在台湾,其实不太被接受。」
「痛车」源自于日本ACG文化的一环,大约在千禧年之后逐渐风行。「痛车」一词的来源有很多种说法,有一说是外来语,日本人讲「paint」(彩绘)的发音接近「pain」(痛);另外也有一说,认为「痛」在日语中有「不忍直视,让别人看到会非常丢脸」的意义。
只是痛车刚在台湾出现时,丢脸可能还是其次,「大家会把这个文化跟飙车族拉等号。」昆肥表示,可能是由于车体的日本动漫彩绘,让人联想到同样来自于日本的「暴走族」,但两者其实相去甚远;「反而因为我们醒目的关系,其实车主们大家都很自律,对交通规则也算严谨。」
此外,早期的法规也让痛车上路受到许多限制。由于一般车辆普遍是单色系,过去在行照上的车体颜色也都仅注明单一颜色,这让五颜六色的痛车不但验车难以过关,在路上也常被警察盯上。直到2016年公路总局修改规定,将一般彩绘车辆跟广告车做出区隔,只要通过检验就可以申请在行照上登记为「彩绘车」;自此之后,痛车终于可以合法行驶在道路上。
「基本上警察现在看到痛车,应该不太会去刁难。」玩痛车已有六年的车主羽晞(化名),明显感受到近年氛围的转变;比起早期的负面印象,车友明显感受到现下社会对于次文化的接受度变高。拥有两台痛车的堕羽淜(化名)时常骑着要价128万的爱车上路,也难免引人注目;「不过其实只要不要有太夸张的行为,基本上不太会有人反感。」
昆肥观察,彩绘车合法后,「痛车在路上能见度也愈来愈高。」随着车主变多,各地的痛车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主要以地域区隔。像是老字号的台湾痛车文化推广协会,活动范围就以北部为主;新竹则有「竹风痛车推广结社」,南部比较大的社团则是有「南痛联萌」,以及「台湾痛车萌化交流研究会(萌化会)」。
「各个社团间都有交流,」昆肥表示,这些社团的会员都是重叠的,大多也都互相认识,或是一同参与活动。例如近年最大型的痛车聚会,首推剑湖山乐园举办的「痛漫季」,今年已迈入第七届,「痛车平均应该每一年都超过一百台!」
不过在动漫族群之外,一般民众对于痛车的了解还是相当有限;「我们协会现在的目标希望是说,可以把这个(痛车)文化更外推。」昆肥举例,前(2016)年与三创生活园区合作的「ACG痛车赏」,就是希望接触一般的民众;当时现场还举办有奖征答,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来三创逛街的朋友,认识痛车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圈子还是很小,」他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痛车、加入痛车的行列,「未来我们也不会只局限在动漫展,会有更多不同的尝试。」
痛车固然是兴趣的展现,但有些车辆的独特设计,不该只让动漫爱好者看见;如果能撇除成见、用纯粹的角度欣赏,这或许也是一种另类艺术的呈现。
更多镜周刊报导【游戏】虚拟中的真实感VS精致高画质MV 「偶像大师」系列音游的不同魅力【玩具】《俺妹》黑猫等身手办来了 限量10尊欧皇快去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