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失智患争「工作权」 除泡咖啡...医说这些也适合做
▲年轻型失智者正处生产壮年期,极需从工作获得社会肯定。(图/示意图,非文中当事人/取自pakutaso)
台湾约有1.2万名65岁以下的年轻型失智症患者,许多人发病后失去谋生能力,不仅对家庭是一大打击,也会加速大脑退化。近年来,精神科与神经科医师多倡导「失智者工作权」,让失智者运用「仅存」能力贡献社会。台湾失智症协会聘用年轻型失智者开设咖啡坊,就是一成功案例。医师表示,除了当店员外,还有一些工作,能让失智者发挥所长。
年轻型失智又称早发型失智,患者发病年龄落在30至65岁间。台北荣总老年精神部主治医师蔡佳芬表示,老年性失智以阿兹海默症居多,年轻型失智患者种类较复杂,除了最常见的阿兹海默症外,尚有额颞型、路易氏体,与中风、脑伤后出现的失智。患者发病后,会逐渐出现人格改变、语言功能下降、记忆障碍等症状。
蔡佳芬提到,年轻型失智症患者因确诊时间早,在还有工作能力的时刻被迫退休,心理打击比老年失智者大。她有一名工程师病患在50岁初头确诊,发病后在家休养,改由太太、子女赚钱养他。一下从家中经济支柱变成被抚养对象,让他心里总是怀着愧疚感,情绪波动也越来越大。
▲医师建议,帮年轻型失智者安排工作时,可遵守2大原则。(图/工作示意图/取自pixabay)
「年轻型失智者会总有一种『还想做什么』的欲望,很可惜,社会不怎么给他们机会。」蔡佳芬表示,台湾多年前就创造保护性环境,提供精障者庇护性工作,让他们能有收入,并从中获得成就感,但失智者因持续退化,更难创造工作环境,以致尚无企业愿意聘用。
长庚医院北区失智中心主任、林口长庚医院神经内主治医师徐文俊表示,他收治过最年轻的失智患者为41岁男性,但在39岁就发病,因症状严重离开职场,2个小孩最大的才15岁,太太要顾小孩又要顾丈夫,身心俱疲。由于观察发现丈夫仍有行为能力,现在已请个管师帮忙媒合,帮助他重返社会。
「帮助失智者找工作的行为,叫做『职业再造』,创造适合他的工作,发挥既有的生产价值。」徐文俊表示,台湾对失智者工作权的倡议尚在初步阶段,去年林口长庚已与桃园木匠的家协会结合,让失智者去整理二手衣、做木工,「只要与记忆无关的工作,都可以多尝试,做手工艺也可以。」
▲台湾失智症协会聘用年轻型失智者当店员,就是一种「职业再造」。(图/记者黄克翔摄)
蔡佳芬也表示,每当家属询问可以帮失智症患者找什么工作时?她都会建议遵循2原则:一为外观相近、二为内容相似。她举工程师为例,就算发病后无法写程式,但可以在轻度阶段让他做「打字」工作,「一样可摸到键盘、输入文字。」
蔡佳芬还有另一名年轻型患者,原本工作内容与沟通有关,确诊后家人就安排他打电话、当巡守队,从原本擅长的工作抽掉复杂的部分,让他能够在熟悉的领域稳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