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台湾历史的重要推手──陈诚军旅生涯的开始(一)

《大风之歌:38位牵动台湾历史的时代巨擘》一书由高关中所着,独立作家出版。书中介绍影响台湾历史至深的名人,涵盖政界、军界、商业、学术、文坛、体育、艺术等领域。让读者能够回顾缅怀这些影响台湾历史的重要推手。

黄埔军校陈诚开始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他在东征中作战机智沉着,率炮兵屡立战功

陈诚是蒋介石的宠将,无论在抗战、在内战中都是他的臂膀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后,又是陈诚担当重任,作为行政院长和副总统,为巩固政权,建设台湾立下功劳。

陈诚,字辞修,一八九八年一月四日生于浙江青田,父亲初为塾师,后为小学校长。陈诚取得师范和体专文凭后,一九一八年投考进入保定军校。

陆军官校出人才

保定军校,全名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位于河北保定市区东风东路,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二三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六千余人,当中不少人后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军校学生。若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头衔。民国最著名的军事家蒋百里(一八八二-一九三八)曾任校长。最著名的学生则是蒋介石。此外还有叶挺、薛岳、白崇禧、傅作义邓演达等人。陈诚为第八期炮兵科学生。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五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联为「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下联是「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这副对联把姜子牙(尚父)和诸葛亮(武侯)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作为军人学习的典范,对陈诚激励良多。

一九二二年陈诚毕业,被分发到浙军,成为少尉排长。次年随邓演达南下广东,参加孙中山的革命军。一九二四年春,黄埔军校成立,蒋介石任校长,邓演达任教练部副主任。陈诚对黄埔军校十分向往,便随邓演达来到该校担任副官和炮兵教官。

在黄埔军校,陈诚开始得到蒋介石的赏识。他在东征中作战机智沉着,率炮兵屡立战功。在北伐中勇敢顽强,不到一年,历经营、团、师三级官阶,擢升少将,时年二十九岁。

抗战爆发时,陈诚任军政部常务次长,他筹备的庐山暑期训练团刚开学,为进行抗日战争做干部和思想上的准备,蒋介石亲任团长,陈诚任教育长。受训的将领一批批奔赴前线,指挥作战。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战火燃烧到华东,松沪抗战开始。陈诚负责左翼作战,指挥十个师战场在宝山一带,激战近三月。陈诚指挥的左翼部队,在掩护兄弟部队撤退后,于十一月十一日晚最后撤离。他的嫡系部队第六七师黄维部,经惨烈血战,有的团已伤亡殆尽,复奉命至安亭车站掩护大军撤退,再遭巨大牺牲。这样不畏牺牲,奋勇作战的精神,颇得各部松沪守军的好评。

一九三八年,陈诚就任武汉卫戍总司令,肩负保卫大武汉的重任。前一年淞沪抗战和南京守卫战见证了中国军人铁血抗战的精神,也暴露出在对日作战战略上的缺失。一城一地的拼死防御不但让众多名城惨遭战争蹂躏,也几乎耗尽了军队的实力。然而,中国政府和军队终于在战争中成长。当日本试图「发动攻略汉口之战,使其成为战争一决雌雄的最大机会」后,蒋介石国民政府终于认识到「抗战军事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

集中精神齐抗战

为此陈诚抛弃过去的教条,跳出城市防御的桎梏,将防御作战推进到武汉周边的广阔战场。同时部分发动群众的抗日热情,以「致力于全面之战争与抗战根据地之充实」。当时,陈诚身兼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周恩来为副部长,郭沫若为第三厅厅长,共同为提高军队的战斗精神、组织训练民众,集中各方面力量抗战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会战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日本调集了九个师团又三个旅团,约二十五万人猖狂进攻,中国方面共一三○个师,约一百万人迎战。从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二日到十月二十五日敌占武汉止,中国军民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以四十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十万人的死伤,不但粉碎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也鼓舞了全国抗战的热情。

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少将高参、后曾协助薛岳取得第三次长沙大捷的赵子岳高度评价国民政府在武汉会战的战略决策:「综观武汉会战,我军不在武汉城内弹丸之地作困兽之斗,而在武汉周边的广阔天地进行灵活、坚强的作战,予日军以重创,作战逾四个多月,竟无一个整师被歼灭,这都是由于统帅部正确的战略决策而来的。」武汉会战达到了消耗日军的力量以及掩护我军输送物资到后方的任务。武汉会战以后,战争明显呈现出胶着和遥遥无期的势态,日本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如此规模的大战,抗战转入了相持阶段。(接右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