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台湾历史的重要推手──在台湾实施土地改革(二)

台湾土改没有搞过斗争清算地主,没有枪毙过一个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和平渐进、周密完善」地完成了土改。

抗日战争有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陈诚是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上重要的指挥官。在淞沪会战中,他是一个方面的指挥者,武汉会战和后来的鄂西会战,他都是总指挥。此外陈诚还担任过中国远征军司令官,指挥大军赴缅甸作战。这几次会战均为正面战场上重要的战役,陈诚对抗战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和平渐进土地改革

抗战胜利后不到一年,又打起了内战。陈诚此时当上参谋总长,成为全面内战的总指挥。可是内战不比抗战,腐败的国民党丧失了民心,在各个战场不断惨败。一九四八年,陈诚被免去参谋总长和东北行辕主任等本兼各职。十月份,他怀着凄怆的心情,携一家老小离开大陆,移居台北草山(即阳明山)静养。但他的暂时离开,并不能勾销他在内战中应负的责任。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共权威人士列举了四十三名战犯,头三名就是蒋介石李宗仁和陈诚。其实,陈诚退居台湾,何尝不是蒋介石预留后路的一个棋子。果然一九四九年一月五日,行政院发表陈诚为台湾省政府主席

大陆惨败,让陈诚思索良多。他接任省主席的当日,就去征询国民党元老治理台湾的意见,并从善如流,把「人民至上,民生第一」作为施政目标。民生的问题首要是农业问题。国民政府败退台湾,一下子带来两百万军民。这么多吃皇粮的人,对当时只有六百万人的台湾,是个极大的负担,就连解决吃饭都是极大的问题。所以必须首先解决农业问题。而要提高农业生产,就必须改善农民境况,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据一九四八年统计,全台耕地中,政府从日帝接收的土地占百分之二一,八千一百户大地主占百分之五六,而六十一万户农民占百分之二二,也就是说,占人口百分之八八的农民仅占百分之二十二的耕地,导致农村剥削苛刻,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尖锐。陈诚吸取了在大陆失败的教训,力主在台湾进行「和平渐进」的土改,以免发生农民「叛乱」。

土地改革第一阶段是实行三七五减租。依照以前台湾的惯例,农民向地主租地耕种,要把收成的一半交给地主,有的地方甚至要交给地主百分之六十或七十。所以农民的所得非常少,几乎没办法养家糊口,地主却坐享其成。所以政府通令实施三七五减租,也就是农民只要把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七o五,交给地主就好了。这样一来,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逐渐宽裕了,就有钱买牛发展生产,有钱送子女上学,社会也因而日渐安定。第二阶段称为「公地放领」,即把政府掌握的土地以分期偿还的方式卖给农民。地价是二年半的产量,以实物计算,十年还清后农民就成为该土地的所有者。

第三阶段实施「耕者有其田」政策规定地主可以保留相当于中等水田三甲(一甲约合零点九七公顷)或旱田六甲。超过规定的土地,由政府征收,转放给现耕农民受领。征收土地的价格为二倍半年产,以实物土地债券七成,公营事业股票三成搭配补偿。放领地价与征收地价相同,加算年息百分之四,由领地农民在十年内偿付。这项政策一方面使农民受惠,另一方面为发展工业筹集了大量的资金。

台湾土改没有搞过斗争清算地主,没有枪毙过一个人,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和平渐进、周密完善」地完成了土改,瓦解了地主经济,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陈诚获得了广大农民的爱戴。他对此项成果也很满意,亲自写下《台湾土地改革纪要》一书。他还宣称,他所领导的「土地改革」,「为整个世界解决土地问题,尤其是中东与亚洲各国,提供了一个正确的途径与最好的先例」。事实上,一些亚非国家,如菲律宾等,对此也很感兴趣,还专门派人来参观取经。

孤岛扶危竭尽心力

在陈诚大力推动土改的基础上,再加上改善水利措施、增加化肥施用、农会组织的改革等等措施。台湾农业到一九五三年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准,从一九五三年到六十年代,年均增长率超过百分之五,大米不但够吃,还能出口,想一想,当时亚非很多地方包括中国大陆闹饥荒,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自从国民政府撤退来台,陈诚一直是蒋介石以外的第二号人物。一九四九年陈诚开始当台湾省政府主席。同年七月为配合国民党政府迁台及军事需要,行政院又发表陈诚兼任东南军政长官,坐镇台北,指挥东南地区战事。一九五○年三月一日,蒋介石复行视事,再任总统。陈诚则接替阎锡山行政院长

一九五四年,陈诚担任副总统,其院长职务由俞鸿钧接任。一九五八年,陈诚复以副总统兼任行政院长,一九六三年因病行政院长由严家淦继任,但陈诚担任副总统直到去世。自从蒋介石来台,陈诚一直都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甚至有人称之为「蒋陈体制」。蒋介石主要抓政治军事等大政方针,而陈诚则对台湾的建设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投下最大的心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