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美不以牺牲两岸为代价
(图/路透)
自2012年11月宣布启动,历经8年谈判,经济规模达23兆美元,涵盖全球22亿人口,占全球国内生产毛额3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终于在日前签署完成,成为全球最大的FTA。
根据15国签署的协议内容,整体关税废除高达92%,而随着外资持股比例的提高,至少有65%的服务业将完全开放。一直被排除在外的台湾,受影响的层面恐将再扩大,政府必须提出应对方案。
移除贸易壁垒,包括关税与非关税的障碍,将带来自贸区内会员间的贸易创造效果,与会员和自贸区外非会员的贸易移转效果。台湾强项的资通讯产业因受惠于《资讯科技协定》(ITA),而得以零关税,使台湾出口至RCEP经济体约有70%免关税,其余30%则面临关税,大多为传统产业的机械、纺织、金属、塑化品等,而中国与东协又分别是台湾前二大主要出口地区。由于传统产业多为中小企业,就业人数广,一旦受冲击将影响多数从业人员的生计,政府必须谋求对策。
除最终产品的贸易外,亚洲区域网络绵密且生产供应链完整,一旦被排除在区域合作协议外,将对我产业长期的发展不利。尤其RCEP的签署等同中、日、韩FTA水到渠成,区域内的贸易将扩增,对台湾无形中增加面对来自中、日、韩三国间贸易创造的竞争,前途实在堪虑。
另一个于2018年底生效的11国区域合作协议《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步协定》(CPTPP)与RCEP存在竞合关系,而美国因拜登当选总统,国际外交将倾向回到多边的谈判协议,很可能重返TPP,届时台湾与美、日友好关系或有可能争取加入CPTPP或TPP,这也是蔡政府主要的外交政策取向,福岛核灾食品的进口将来势必要有所退让,也会因此牺牲国人消费权益与健康,即便如此,结果如何也没一定的把握。但加入CPTPP的确可以降低RCEP的冲击,因为两者有7个会员国重叠。
目前在美中贸易战加上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下,美中经济脱勾加速产业供应链解构与重组,「去中化」与「非美化」的个别供应链将分别成形,台湾的最佳策略应是:一方面对回流台商提供转型诱因,并选择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产业,协助业者在美欧先进国家主导的生产供应链全球布局中,取得关键地位,深根台湾。
另一方面要帮助以大陆市场为主,参与红色供应链的台商相关的权益保障与公平竞争,面对中国国家资本主义如何避免被兼并并持续维持领先的技术优势,尤其要妥善规画技术保护法规与人才育留政策,根留台湾。
台湾积极争取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协议,如CPTPP及RCEP,有助于以上的策略布局,也能维持传统产业与中小企业的活力并开拓新商机,取得市场准入与提升服务贸易的空间。短期政府应尽快加速与美、日签定FTA,同时改善两岸关系;亲美的外交政策并不需要以牺牲两岸关系为代价。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