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威权象征密度高!杨翠:每20平方公里就有一个
对于清除威权象征进度,行政院促转会代理主委杨翠28日表示,以平均数来看,包括铜像、中正堂、路名等加起来的威权纪念物、威权象征,「每20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个」,这个密度算是高的。
杨翠上午接受广播节目《宝岛联播网》专访时指出,依据世界各国进行的转型正义,首先,去威权化是非常关键且必须要做的事,依据促转条例第5条规定也是,因此,威权象征必须要处置;其次,也会有多元处置方案,像是用艺术方式转替等。
杨翠再指,第三,开启沟通对话平台,这是转型正义的过程,台湾社会比较常把去威权象征简化成拆或不拆的二元对立,若简化就会减少对话空间,移除掉了,大家也不了解为什么要移除,要让大家了解为什么要做威权象征的处置。
杨翠提到,促转会在过去一年,已邀集中央部会召开3次协商会议,各中央部会依经费和历史情感处理,促转会则持续追踪威权象征的拆除进度,已经有一定成果,等到成果差不多时,就会统一对外宣布成果。
至于进度比较慢、态度还在犹疑的中央部会,杨翠表示,促转会3月后会与中央部会、地方政府展开持续的沟通协商,让去威权象征的意义可以被展开。
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杨翠坦言,推动的过程当然是比较困难一点,「我们上任之后,我想我们做了一个以前没有人做的」,台湾要做这些事情比较容易一点就是清查,清查了全国公共空间的威权象征的数量。
杨翠提到,像波兰是用法来处理包括像路名的象征物,但也是遇到困难,那就是数量到底有多少、在哪里?标的本身不明确;而台湾第一阶段就是花了很多时间,做了很多清查,清查是要地方政府回报,促转会则要先比对,地点也要再确认,都完成之后才能进行部会协商。
杨翠提及,过程当然很艰难,但转型正义就像德国的专家分享的那样,转型正义是非常漫长的马拉松,不是短跑冲刺一下就完成,没那么简单,像德国对纳粹威权象征的清理,从战后就开始做,到现在还在进行。
杨翠认为,威权象征是最难的,不是只有物像难,儿是象征物所延伸出来的文化心理、文化意识形态,这是需要讨论的,不是把象征物拿掉就解决了,有些威权象征已经内化,因此,沟通讨论的过程非常重要,不管中小学或大学,希望在内部建立沟通平台。
有关全台威权象征数量有多少?杨翠透露,包含慈湖在内的铜像有1000多件,以平均数来看,包括铜像、中正堂、路名等加起来的威权纪念物、威权象征,「每20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个」,这个密度算是高的。
杨翠强调,转型正义是要处理过去威权统治时期国家所做的不义,并非针对特定政党,也不是针对国民党支持者,如果特定政党感受到为什么党产要被提出来,只是更加凸显过去有党国不分时代。
杨翠提到,如果促转会延长1年,可以将转型正义规划及推动更好,但台湾转型正义工作,不是促转会在位几年就能完成,不是10年、20年就能全部做完,像德国处理转型正义持续30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