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运用心理学让你买买买 专家8点破解!吁4种情况别逛

▲每次遇到周年庆就买不停?(图/达志示意图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一走进超市,轻松愉快的音乐、宽敞明亮的空间很快抓住我们的心,很多人立刻开启「买买买」模式。对此,香港城市大学应用心理博士方舒江提出8点分析,告诉大家商场琳瑯满目商品背后,店家运用了哪些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另外,也建议饥饿时、刚发薪水以及情绪波动等4种情况逛商场

方舒江接受《生命时报》访问时说,店家在考虑商品摆放的位置时,会牢牢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像成年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公分至175公分,店家会以此调整货架上商品的位置,距离地面60公分至175公分,并与消费者的水平视线呈30度角的位置被称为「黄金段」,也就是消费者接触可能性最大的范围。

因此,店家通常会把最贵或利润最高的产品放在货架中视线略偏下的位置。另外,超市还利用人们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消费者经过时会被一些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激起购买欲

定价也是一门学问。方舒江说,商场通常会采取「尾数定价」法来吸引消费者,给商品定一个非整数价格,例如99元、998元等,而大多数消费者在买东西时,尤其是购买日用品时,都会上尾数价格的当。

方舒江解释,消费者会认为价格经过精确计算,购买不会吃亏,因此产生信任感,而价格虽离整数仅相差几块钱,但总给人一种少一位数的感觉,满足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

另外,常逛街的人都知道,综合型商场的设计都很相似,一楼化妆品二楼三楼是女装四楼男装,再往上是童装。方舒江表示,这是因为男女消费者的心理不太一样,男士一般有明确的购物目标,直奔目标,买完就走,女士恰恰相反,逛的乐趣不亚于买的乐趣。

方舒江指出,很多促销商品都会在购买的时候附上小样或其他赠品,让消费者产生「占到便宜」的心理,消费者也许不需要这些商品,但可能会因为赠品而心动,抱着「反正买了也都能用到」的心态,不知不觉帮助商家增加了销量。

▲每次遇到周年庆就买不停?(图/达志示意图)

很多商家在宣传商品时,不仅会向消费者讲解商品的特性,还会拿出样品让消费者试用。方舒江则分析,这样是让消费者感受到了被尊重、理解和体贴的温暖,然后解除防备。

另外,一些商品在推销时加入了「独家」、「限时」、「限量」等宣传字眼,方舒江指出,物以稀为贵,人们总想占有那些稀少、自己没有的东西以增加安全感,再加上商家大肆宣传,很多人就心痒痒忍不住买了。

有研究显示商场的销售额顾客停留在商场的时间成正比,所以方舒江也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商场除了出售钟表的区域,几乎没有时钟。根据分析,在这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大家的目光,很少有人注意到时间,而商场既不悬挂钟表,也不设置窗户,消费者不仅会忘记时间,也因为看不到外面的天色变化而在其中乐不思蜀。

很多超市入口都会有各种宣传海报,内容都是一些打折促销的商品。方舒江指出,商家是利用一种叫做「晕轮效应」的心理学原理,让大家笼罩在「这里的东西很便宜」的光环下,激发购买欲望。店家也会利用消费者「求新」的心理,在海报上写「全新上市」、「新鲜出炉」等宣传语

不过,不少人去一趟之后,回到家再看「战利品」,难免有点后悔。因此,方舒江建议,4种情况下别去逛商场,首先是饥饿的时候,因为很容易买一大堆吃的,其次是店家进行「促销」的时候,因为贪小便宜的心理让自己认为可以买到很多实惠的商品,但过后通常发现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

第三是刚发薪水后,因为这时候觉得自己的钱包还很厚实,购物的热情会暴涨,没有计划地购买商品后,会让后面的日子捉襟见肘。第四是情绪波动的时候,方舒江说,在情绪不稳定时用购物的方式宣泄,既损失了钱财,又会增加血拼后的懊悔和空虚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