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有实理然后有实心,有实心然后有实事─评所谓大国发会

准阁揆林全。(陈怡诚摄)

准阁揆林全日前任命陈添枝国发主委,他认为马政府这八年的国发会都是「小国发会」,期许未来要回归俞国华时代,开会时各部会首长都要列席,此外国发会每年执掌逾千亿元公共建设支出,不可以先射箭再画靶,要建立科学论据,成本效益分析等制度,借此将国发会打造为「大国发会」,成为行政院最有力的幕僚机构。

林全此番论述颇有意思,值得一探,首先,国发会的大小该如何认定?若与昔日经建会时期相比,国发会委员已扩及国防部、陆委会、外交部等二十二部会,比经建会时期多出近一倍,已有「小行政院」之称,不可谓之小。再与美援会、经合会时期相比,国发会合并了经建会与研考会,今日所拥有的资源更非当年可比,于此而言,国发会岂能言小

林全所谓的小是指出席国发会委员会议层级太低,据统计近年部长亲自出席者极少,次长也仅占五分之一,绝大多数是司长、处长层级与会,不过这并非林全所言近八年才有的事,而是十五、六年来的长期现象。国发会委员会议原是跨部会的部长级会议,然而十多年来出席者却多是次长以下文官,六年前行政院长吴敦义视察经建会获悉此事,曾指示首长须亲自出席,以免事事都要到行政院院会协调,他甚至表示:「会把出席的情形做为首长适任与否的参考。」惟这一指示并没有太大的作用,不久又回复老样子

我们该问的是今日国发会规模、人力及职掌业务远比俞国华时代的经建会更多,何以那个年代首长愿意亲自出席委员会议,今日则多由次长以下文官代理?我们认为有下列三点原因:

第一、主委的行政历练不足:俞国华曾任财政部长与央行总裁,其为人雍容大度,深具人望,以央行总裁兼任经建会主委,首长们自然心悦诚服地出席委员会议。随后几任主委如赵耀东郭婉容萧万长、徐立德江丙坤皆是内阁老臣,且曾出任过经长财长,因此部会首长对经建会委员会议仍十分重视,但自2000年政党轮替以来,经建会主委一职经常是由无任何行政资历的学者出任,他们虽在学识研究上有出色表现,但由于不曾在文官体系历练过,对政府运作方式极为生疏,以致满腹理论难以化作政策,年复一年,经建会这块财经小内阁的招牌能不蒙尘吗?

第二、主委的任期过短:自2000年以来已换了11个主委,每位主委任期平均一年四个月,才开始了解业务旋即下台,陈添枝于2009年秋天离开经建会时曾感慨:「每次缅怀挂在经建会会议室历任主委照片时,总觉得与有荣焉,但当前的政治环境, 一个政务官根本没有被训练的机会,即使今天李国鼎来坐这个位子,恐怕也做不了几年。」

我们回想一下俞国华那辈的阁员,李国鼎曾任四年的经长、七年的财长,孙运璿的经长任期更达九年,即使到了1990年代萧万长、江丙坤及王志刚等人在经长、经建会主委的任期仍有三、四年,遗憾的是,近十余年经建会主委频频换人,难以养望,长此以往这个跨部会协商平台能不式微吗?

第三、委员会的讨论案了无新意:俞国华年代的经建会,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资源多于民间,政府政策完全主导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委员会有讨论不完的案子,但随着自由化,如今市场力量已超越政府力量,自2000年以来提到经建会委员会的案子已难与昔日相提并论,其中以协调中央与地方的案子居多,具开创视野者寥寥无几,试想若委员会都是讨论这些细琐的事情,何需劳驾部会首长到齐,派个司长、处长来协商已足矣。

林全期许国发会成为「大国发会」,所谓的大,若仅是要部会首长到齐,那是形式的大,毫无意义可言,甚至是浪费首长们的时间,完全不足取。我们认为,行政院一定要摆脱形式的大、口号的大,而追求视野的大、格局的大。要言之,国发会未来追求的大,不该是重返昔日计划经济年代,倾国家之力扶植特定产业的那种「大」,而是改善投资环境,人文素养及所得分配等经济结构的这种「大」。申言之,产业结构的转型应该交由市场,政府不必过度涉入,但经济结构的调整则须由政府盱衡百代,以前瞻的视野预为规划,我们要再次强调,经济结构的调整才是今后国发会应着力的地方。

古人云:「有实理然后有实心,有实心然后有实事,岂有借虚说而能收实效者耶?」国发会的式微虽是警讯,但新政府追求的若仅是俞国华那个年代经建会的威权鼎盛、首长全员到齐,而不知目标何在,那样的「大国发会」大的毫无价值,依旧是虚说,难以让台湾经济拨云见日。我们认为,新政府该追求的是俞国华那个年代政务官、文官的热情与使命感,循此实理、实心所重建的国发会才是「大国发会」,才能做出实事,也惟有这样的「大国发会」才能解决台湾今日薪资停滞、所得分配恶化及社会资本流失等经济结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