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管教失当还是虐儿?政府公部门处理家庭暴力4盲点

图、文/焦糖绿玫瑰 caramelgreen

当了妈妈才知道,这社会对于妇幼安全,竟是如此轻忽,虐童事件层出不穷,常看到公部门重重举起、轻轻落下,还得靠网路乡民正义,才让那些政府机关试图亡羊补牢,只是补了一半又无声无息,反正,没人盯、没大官重视嘛,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呢?

很多人看到这些新闻报导,会说:「哇,最近怎么这么多虐儿的?」其实,发生在家庭里的严重暴力行为,不是近几年才增多,而是过去不像现在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机,可拍照、可录影、可上传爆料受害者苦于没有管道求救、伸张,所以造成是现在变多的错觉,其实只是以前没办法摊在社会大众面前而已。

首先,从儿少这块来说,我们要理解「虐待」与「管教」的截然不同,虽然尊重不同的教育方式,但虎爸虎妈的严格手段常会争议,就是他们离这个尺度太接近,很容易不小心就越过的界线,造成孩子一辈子的阴影与伤害。

家长如何分辨这尺度呢?最重要的是「情绪」!如果大人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劳累怒气,对孩子做出暴力或是羞辱式的动作,像是殴打、捆绑、罚孩子全身脱光不准穿衣服,这就是虐待!

相对的,由伴侣角色出发,「暴力」和「夫妻争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但因为是发生在家里面的事情,常常会被公部门执法人员轻忽,以下,我整理出4点政府机关处理这些妇幼家暴事件的盲点,期待能做社会小小螺丝钉,让我们与孩子能有更美好、安全的生存环境。

1、警察、检察官法官应扬弃「这是他人家务事」的观念

别说是小孩子了,很多成年受害者,就算备齐证据、鼓起勇气,要揭发加害人真面目,却常常被公部门用一句淡淡的「有那么严重吗?他是你的XXX,你真的要告他?」给打发,明明是我们被打个鼻青脸肿,这些应该公正执法的人,竟然不保护我们,还替犯嫌辩驳,这摆明就是用华人社会的老观念,来做为怠忽职守借口

2、社工权限不够、人员配置不足。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工的权力没有这么大,人力资源也不够充足,一个人要管好多事、一天要处理好多个案,尤其很多暴力的状况加害者一个恼羞成怒就连社工一起威胁、一起打,长期在这样的压力下,面对案子难免会倦怠、麻木,也正因此,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个案的判断。

而且,根据我自身经验,社工通常个性温和、善于沟通,很容易相信「加害者不再使用暴力」的保证,但,面对这些命悬一线的受害者,不管是社工还是警察,仍应该保持多一些警觉性

3、课程沦于形式,受训没有受到心里。

这些处理家暴事件的人员,一定都有受过类似的训练及课程,但,他们真实面对战场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心应手,少部分的,可能因为缺乏经验同理心,反而呈现一种特别冷感、不接地气的态度,我建议政府公部门,应该要找像我这样、有真实经验的过来人去分享,听者才能从这些血泪,揣摩加害人的心态与受害者的无助,进而在个案上有更适当的处理方式

4、被救出来以后的安置与安全问题。

碰到暴力,顺利得到了安置…以后呢?这是很少人触及的话题,中途之家只能短暂住一阵子,成年人必须在没有钱的情况下租房、找工作,儿童则是被转介到寄养家庭,他们的未来呢?政府是不是应该有个扶助的方案?

另外,比没钱更严重的,就是「被加害人跟踪、骚扰、报复」,政府在这点一直牛步,就算现在有个资法,但直系亲属还是能透过户政系统去查询,除非申请家暴令,否则不得隐匿,可,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上法庭,面对加害人讨家暴令啊!为什么成年人不能选择是否隐蔽相关资讯呢?想必又是华人传统思想作祟吧!

没有人希望在家里碰到暴力行为,政府公部门是这些受害者唯一的依靠,但好多状况,实在让我们这些平民老百姓看得傻眼:「怎么会这样处理?也太冷感没警觉性了吧?」

虽然我只是一个小小螺丝钉,多用文章来提醒社会,但期盼看见这篇文章的相关人员,要知道你们每一个决定都是我们的希望,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每个小小的零件聚集起来,总有一天可以反转那片黑暗。

★ 我是不婚妈妈「焦糖绿玫瑰」,唱片线记者出身,现职网路专栏作家。从小在传统菁英教育之下成长,心思细腻敏感的我,如何边工作、边教养那精力旺盛的牡羊女儿DAHLIA呢?期待与您分享我的坚持:「焦糖绿玫瑰caramelgreen」粉丝团、「焦糖绿。玫瑰caramelgree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