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把握陆生团来台开启的契机(廖元豪)

两岸学生在文化大学愉快地交流。(图/作者廖元豪提供)

由马英九基金会邀请来台的大陆学生参访团,自7月15日到23日来台访问。从走出机场的那一刹那,就让台湾各界留下良好印象。他们不仅在每一个参访点表现良好,甚至在路途中都受到台湾民众的热情欢迎。

笔者在前3天陪着这30多位师生,从桃园、新竹、台中,再到台北,亲眼看到在高铁站等车期间,一直有搭车候车的本地旅客亲切地过来攀谈、问候。甚至还有民众在月台上看到了队辅举着的「复旦」、「清华」等牌子,兴奋地挤过来说:「欢迎你们!」后来在台北101观景台、九份等观光景点,与一般游客交会时,台湾人对这群大陆学生的友好热情,也是表露无遗。新闻、网路上有关这次大陆学生来台访问的报导影片,都有很高的点阅率以及留言好评。一向很会闹场的1450网军这次相对低调,顾全大局。

可见本次的邀访活动,虽然在申请时有一些波折,但整体来说十分成功,政府在前端似有犹豫,但最后的放行是睿智的决定。

这次的陆生团访问能够如此成功,有几个原因:

两岸学生在桃园高铁站合影,右一为作者廖元豪。(作者廖元豪提供)

首先,主题单纯而正确。这次活动的定位,乃是单纯的大学生参访、交流,不碰触政治敏感议题。这种「搁置争议」,专看民间交流的作法,就避免了难以化解的争议。

其次,来访的大学生,让人看到对岸青年亲切友善,素质又高的一面。这次的参访团是由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武汉,以及湖南大学5校组成,均属顶尖名校。而且有3所大学,还曾在马前总统3、4月「祭祖之旅」时与台湾学生做过交流,这次「回访」特别亲切。另外,还加上得过奥运金牌的世界女子桌球天后丁宁「带队」。

这群在中国大陆(甚至在世界)居于「顶尖」地位的优秀学生,不只面对媒体总是笑容满面,谦虚有礼,侃侃而谈;在私下与我们聊天说话时,也是自然又坦率,非常可爱。这样的人站在你面前,跟你交朋友,谁不喜欢?

最后是多元交流形式的呈现:有人脑中想像的「两岸学生交流」,就是双方摆开阵仗,开始谈两岸主权、体制差异,甚至统独方向辩论。但政大、文化、台大、东华4所大学与马英九基金会,都很有默契地采取「去政治」、「大学生交朋友」的模式。在中国文化大学的两岸学生交流,开始让文大学生与大陆学生分组「自由座谈」,而不是要大家公开演讲、提问。即使在场的马英九前总统也不发表致词演说,而是亲自下去,在各组间不断「转台」,与学生们边聊边笑—大陆学生都很欣喜这种「大人物」也来和我们闲聊。

我在现场就被两岸同学们热烈亲切而且无拘束的欢笑所感动。是啊,不管政治立场、意识型态、生活背景有多少差异,年轻人有共同的话题,也有他们相近的兴趣,自然会找到交流的方法,不劳「大人」们刻意安排。

当然,在台湾这个自由社会,杂音一定有。有人说这些学生都是千挑万选的「统战样版」,也有人批评说这次交流都是讲些风花雪月、吃喝玩乐。然而,这些批评者不满之处,正是本次交流成功的原因。想想,人家挑出这些优秀亲切不带刺,笑容满面,让人喜欢的人来台湾,这般「讨你欢喜」,有什么好不爽的?如果「让台湾人喜欢」叫做统战,那这种统战又有何不好?难道要派一堆小粉红加五毛,来这儿张牙舞爪吗?

在两岸交流断绝多年的现在,马英九基金会今年举办的「台湾学生访陆」与「大陆学生访台」,就像恋爱中吵架冷战的情侣想要重拾关系,当然是要先有诚意并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不是一见面就开始算帐,互骂「你对不起我」。两岸到底要统要独,要一国两制、九二共识,还是要制宪建国,本来就不是短期内会有共识的事。求同存异与搁置争议,本来就是诚心沟通者的第一步。

我们也理解,两岸的政府总是要面子,明明在疫情结束后,已经可以大幅开放交流,却还是在防卫与犹豫中错失契机,越拖越久。大陆早已开放台湾青年去参加各项活动,台湾这边的团体却在看政府脸色,不敢申请大陆青年来台。马前总统这次申请陆生来台,打破了这层玻璃墙。相信各大学及各个民间团体,若想办理类似的交流活动,应该会比较勇敢,而政府方面也有先例可循,不用再乱挡一气。大陆方面应该渐渐放行「学位生」来台,台湾则可以开放大陆观光客的自由行。这样的「青年交流」会更自然,更真实。

经历几年的政治对立及疫情隔离,两岸所谓「零零后」的年轻人,对「对岸」都很陌生。如果没有亲身接触,很容易以为大陆都是小粉红,台湾都是台独觉青,这种误会与仇视,当然不利于两岸和平发展。

我看了两岸学生真诚的交往,深信只要能回到2016年前陆生陆客及各类交流频繁的时刻,我们就能互利、互助,而不是互打。陆生团来访,陆生们因为认识台湾又交了朋友,是赢家;台湾同学们也是赢家;两边政府对于进一步开放,有了先例,也是赢家;台湾期待陆生的各大学,是赢家。更重要的,是它开始融化两岸交流的冰山,两岸人民都是赢家!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