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已审议通过,教培行业前路在何方?
据新华社消息,5月2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会议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事实上,自今年1月在线教育被爆广告涉虚假宣传以来,2021年上半年教育培训行业基本一直处于整改、治理阶段。可以看到的是,当前教育培训行业的问题已经远不止广告宣传违规这一个层面,而是涉及预收费、师资、虚假宣传等一系列问题。
如会议中所提,要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诚然,当前教育行业频出问题的根源,还是要回归到整个竞争的大环境之上,尤其是巨额且高频的资本进场催熟赛道,使得这个行业原有的自然增长、竞争体系土崩瓦解。
早在2019年,就有教育初创公司创始人曾感叹道,自己很焦虑、很纠结:一方面是这么多年做教育培训的背景使得其更愿意花费大精力在课程研发、课程体系设计上;但另一方面,行业不断融入的资本催熟赛道、头部卡位战愈演愈烈都让其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活下去。
从教育培训行业的正常发展轨迹来说,行业竞争其实比拼的应该是学习效果,有效果就能有口碑,有口碑就会自然增长。但当疯狂的资本进场快速炒热这个市场之后,就会使得一些原本健康的公司或主动或被动走上争夺流量的偏激扩张之路。
从互联网的逻辑来说,这样的举措或许非常常规、也是过去不少赛道已经验过可以跑通的道路。如同过去的O2O大战、当下的社区团购大战。
但教育终究还是一件育人的事情,其本身被赋予了太多商业价值之外的社会价值,而后者的价值理应高于前者。一旦本末倒置,那也就是危机的到来。
诚如当下。
在教育培训行业频频被爆出疯狂投放、虚假广告、教师资质作假等问题之后,虽然这些问题的爆出并不完全等同于这些培训体系的课程内容出了问题,不等同于其课程设计、产品体系是危害社会的存在,但其实也可以反推出快速奔跑、疯狂扩张必定会遗留太多问题。
当从严监管的哨声吹响,问题多的机构所面临的阵痛也会越发强烈。
除此之外,对于教培行业另一个致命的发展隐患则是“不合规的预收款”。毕竟在没有外界过多资本注入,如何维持稳健的现金流、运转下去,不少企业都在“预收款”(含提前招生)等层面下了功夫。而对于机构而言,能够预收款的费用越高、周期越长,自然也就越有利于自己的现金流稳健。
今日北京市四部门还专门联合出台了《北京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办法(试行)》,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及存管有了明确的要求。
事实上早在2018年,线下机构已经监管过一波预付款,要求预付款不得超过3个月,也有地方曾试图规定教培学费收入不得用于投资。
但“为了发展”,紧跟着有机构开始思考预收款之外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诱导甚至强制学员使用消费贷款。
这些应对举措其实也代表着,大多培训机构在现金流层面的抗风险能力非常薄弱。而这种潜藏的风险都将直接反馈到损害用户利益身上。
如优胜教育发生爆雷事件就是因为早年疯狂扩张预支了太多预付款,面对突然起来疫情致使的停课既没有退费能力也没有员工工资支付能力,最终走向了失控的边缘。
可以预料的是,不管是“双减”政策出台前的这些风波,还是真正出台后的“余震”,这次长周期且严标准的监管将不可避免对教育培训行业造成重创,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重创后整个培训行业会呈现一种向阳的变化。
不论如何,这个关乎“国家民生、育人之本”的行业,正需要一次“从心开始”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