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大空袭改变都市地景 洪致文:伤痛烙印在土地上!

台北最初的天主教堂外观。(图/翻摄自Google地图。)

图、文/洪致文教授前卫出版社提供。

就在1945年5月31日,台北城市史上最严重的空袭,史称「台北大空袭」的日子。在70多年后,这么重要的城市血泪史,却不可能在纪念抗战胜利的大中国史观执政者眼中被提及,教科书里也不曾强调台湾二战经历过的苦难。然而,轰炸空袭的伤痛,却依然烙印在这块土地上,从小就听过很多家中长辈对 于二战期间躲空袭的回忆,甚至身边都有人因为轰炸而亡。

▲台北最初的天主教堂位于民生西路旁,也曾在空袭中遭炸毁。(图/洪致文教授/前卫出版社提供,下同。)

因为学校不教,做研究的人也不多,老一辈经历过的苦难,也就很尴尬地被遗忘。今天早上,我特别去了一趟从小我念的圣心幼稚园旁的天主教堂缅怀。这座台北最初的天主教堂位于民生西路旁,也就是静修女中附近,1910年代便已经落成。然而,连教堂也在七十年前的台北大空袭中被炸开,摄影前辈张才拍的照片,露出整个被剖开的教堂内部,上面「万有真原」的题字依然高挂。目前的天主教堂是战后所建,今日的礼拜一如往昔,但却完全没有提到七十年前经过的这场大轰炸。尽管如此,没有忘记的人还是很多。

由台湾教授协会主办的终战七十周年活动中,有一场「台北大空袭70周年」座谈会,看到许多历经这场空袭的老前辈前来与会,年青人很少,可见这个议题不是「主流」所关注的课题。因此,整场的座谈,比较多的是个人经验的回忆,以及对于台湾本土观点该如何以台湾主体性来面对二战,以及空袭轰炸这个议题。

因为这个议题不被广泛注意,因此很多讹传与夸大就很容易被不同的意识型态的操弄下而模糊焦点。例如美军是否真的是「无差别轰炸」在空袭台湾城市!?是否美军只炸日本人区不炸台湾人居住区?是否只炸军事相关建物而不炸百姓居所?是否整个城市被移平区域都是轰炸所致?

其实,有些不是史观问题,而是相当客观的历史事实。只不过教科书不教,没人深入研究,一些讹传也就不断被复制。

▲美军403重轰炸中队报告图中,清楚地指出他们击中台湾总督府

以 531台北大轰炸而言,大部分的记录都指称「1945年5月31日发生的台北大空袭,为二战期间台湾城市所遭受最严重的空袭。美军第五航空队出动117架 B-24重轰炸机对台北进行轰炸,投下合计共约高达3,800枚的各式炸弹。这次盟军的轰炸造成三千余名台北居民死亡,伤者及无家可归者更达数万人以上。」

其实战争的记录不止看受害者方的记载,也要看出任务方的记录。如果美军根本没有出动那么多架的飞机到台北,那重复计算的可能性就存在。台湾总督府的「台湾空袭计集」记录了台湾在二战后期所遭受空袭的记录,但里面有很多误记,重复计算的错误,就跟美军来炸台湾的轰炸报告,也可能根本连炸的地方都记录搞错。所以史料的解读,事实的还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上述关于台北531空袭的记载,依照钟坚博士《台湾航空决战》一书指出,该日的台北大轰炸从早上十点到下午一点共有117架次B-24轰炸机到台北来轰炸。但依照台湾总督府的空袭记录报告指出,当天来袭的飞机有B24 (112架)、B25(57架)、P38(13架)、P51(6架),共计188架。因此,117架B-24的数字,很可能是把7与2看错所致。至于是否真的有这么多架飞机来台北?张维斌博士对于美军空袭的深入研究指出:当天确实「有116架B-24,但并非每一架都在台北市投弹:

第90轰炸大队第319、320、321、400轰炸中队24架第22轰炸大队第2、19、33、408轰炸中队38架第43轰炸大队第64、65、403轰炸中队29架第380轰炸大队第528、529、530、531轰炸中队25架

张博士的研究指出:「117架B-24要投下3800枚炸弹不是不可能,如果挂的是cluster bomb就可以。但是5/31那天只有第90轰炸大队挂cluster bomb,其他三个大队都挂1000磅炸弹,所以3800这数字是错的。」

▲美军每次空袭时,都会丢下这样的宣传单

其实,美国空军历史研究部(AFHRA)的纪录里,存有许多这次轰炸的记录,像是其中二笔第五航空军的轰炸中队纪录便跟这次的空袭有关。这当中,403轰炸中队及408中队分别只记录了10架次及9架次的飞机执行这次任务,可让我们一窥美方对于这次轰炸的过程,特别是总督府及城内被炸的经过。

这两笔与这次空袭有关的轰炸记录,分别是第5航空军(5th Air Force))/第5轰炸机司令部(V Bomber Command)/第308轰炸机联队 (308th Bomb Wing)辖下的:(1) 第43重轰炸机大队(43rd Bombardment Group(H))/第403重轰炸机中队(403rd Bombardment Squadron(H))与 (2) 第22重轰炸机大队(22nd Bombardment Group(H)/第408重轰炸中队(408th Bombardment Squadron(H))。

在 403重轰炸中队于1945年5月的报告里,William D. White (the 2nd Lt., Air Corps, Ass’t Historical Officer,航空军少尉助理历史官)描述了5月31日的攻击行动:「我们这10架飞机5月31日的目标是在台湾台北的台湾总督府及其周边官方厅舍,投掷70颗1000磅的GP通用炸弹。在轰炸中,有二颗炸弹击中了总督府厅舍的北角、八颗成串地击穿政府办公房舍、五十三颗击中公共建筑物,并且冒出火花来。此外,还有7颗落在商业区,浓烟往上窜至 800英尺的高度。不过,有一架飞往台北附近的桃园,在主要道路上丢了八颗炸弹。虽然日军防空高射砲火不断,并在五架飞机上穿出洞来,但所幸没有任何一架受损严重。跟以往一样,这次行动中也使用了干扰电波的作战,也有投送宣传单。(任务终结报告编号:FFO 151-A-1)」

▲总督府被美军击中正在燃烧的照片。

在这份403重轰炸中队的报告中,清楚地说明他们击中台湾总督府(现在的总统府)并引发大火,严重毁损了总督府的建筑,尤其是中央塔的左侧 (南侧)。虽然这栋建筑在战后已经被大规模地整修过,它的中央塔至今仍向左倾斜了几度。从报告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地面防空砲火猛烈,但是403重轰炸中队并没有遇到任何日本战斗机升空迎击。而在报告中,Target 47区域地图所列出由北到南的九个主要轰炸点,每一个点都使用了7颗1000磅的GP(General Purpose bomb,通用炸弹)。报告里还提到有十架B-24参与任务,其中三架是负责拍照的侦照机。机队飞在12500-13200英呎的高度,从北往南,由185度到215度,穿越台北市。

而另一方面,关于这次的攻击,「408重轰炸中队1945年5月报告」中则有以下的 描述:「今天的例行任务有九架飞机参与,目标是台湾台北。日本人的防空火炮非常绵密,打中我们一架飞机。因为云幕遮蔽了攻击目标,我们的攻击操作方式是目视及使用「H2X」辅佐,A字形编队的领队机及左侧幕僚机还试了二次才成功。我们投掷了54颗1000磅的炸弹,目标区与邻近区域都因此而着火。不过,有一架因为太晚起飞,只好随机寻找目标飞往Koshun,在市镇的东边摧毁一栋建筑物。另外,本次任务投放二万六千份的宣传单。行动中,遭遇日方战机升空。」

408重轰炸中队的报告中,陈述了天气状 况跟使用的导航方法。因为云幕的遮掩使得轰炸必须由H2X辅佐目视操作。「H2X」是一种美国发展的类似英国H2S的雷达,它是一种可以在白天有云遮蔽或是晚上仍能操作的导航系统。因为云幕遮蔽了一部分目标视线,所以408重轰炸中队的B-24轰炸机使用H2X来辅佐目视操作。

这次美军的轰炸任务,造成台北城市历史上最大的伤亡,连台湾总督府建筑也中弹燃烧。当天来袭的轰炸机所投掷的炸弹,造成许多人的伤亡。这次空袭,对台北后来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是城市地景上一次非常关键且重要的大摧毁。

以大稻埕地区而言,从日新国小在太原路侧,一直炸到蓬莱国小,再到天主堂的痕迹,便造成许多死伤。李日章教授回忆书中,他妹妹便是在太原路那边被炸身亡的。

▲台北大轰炸后,于1945年6月美军的空拍可以看到大稻埕地区,日新与蓬莱两校与天主堂的情形。

至于蓬莱国小的部分,北侧后来重建后长得不一样的部分,以及礼堂也都被炸光了。至于南端侧也被炸到,但因为炸掉的部分没有重建,所以南厢会比北侧短。另外,最近因为文化景观指定而吵得沸沸扬扬的「新舞台」,其原址在太原路,也是这次被炸掉的。

在历史的纪录上,新舞台的前身是淡水戏馆,是台湾第一座专演戏曲的新式剧场,建于1909年,由日本人所发起兴建。它的样貌从老照片看,是种和汉风格,据说有271坪,二层楼之建筑可容纳观众918名。淡水戏馆之舞台跟西式剧场类似,是内缩式地面向观众,而不像是中国式戏台那种突出状。在1915年时,辜显荣将当时由日本人经营的淡水戏馆买收,仿效上海新舞台之精神,更名为「台湾新舞台」,成为台湾人独资经营的剧场。歌仔戏于大正年代在台兴起,因此新舞台于昭和时代后,也开始成为歌仔戏、京戏兼演的地点。

二次大战时,新舞台受轰炸毁损,战后也就不存。尽管1997年辜家于台北市东区再建「新舞台」延续早年台湾新舞台之精神,但最早位于台北市大稻埕下奎府聚街的新舞台,从美军轰炸后的航照来看,位置就在太原路上,长安西路与华阴街之间靠东的那一排!这一路被炸的爆弹轨迹,其实就是从台汽北站一路炸到新舞台,然后再炸到小巷亭与漫画街里澡堂的这条线。所以啰,新舞台的最后残影,在美军图 有图有真相地重现了。

在「台北大空袭70周年」座谈会上,李日章教授有提到,战争末期他家原本位于南京西路日新国小对面那一排的二层建筑,却被政府要求疎开拆除,他战后回来一看也发现整条南京西路这边也被移平。其实,台北城市经过的战争苦难,不只有空袭轰炸而已,还有为了避免空袭延烧造成城市大规模破坏,而开辟了「疎开空地带」。这些城市历史,我们的教科书有教过吗?

我在2014年时,写有一篇学术论文,专门讲这段台北被遗忘的城市历史。

洪致文 2014: 二战末期台北市的防空空地与空地带及其战后之变迁,地理学报,73, 53-77. doi:10.6161/jgs.2014.73.03.

▲▼战后初期,日新国小运动会时,仍可看到被炸毁的校舍。

这篇文章里指出,台北市内在1944~45年间所紧急开辟,为了防空而在都市中所划设的疎开空地带,对台北城市发展有着至今依然可见的影响。本文以台湾总督府官报在1944年11月及1945年4月,两次详细的防空空地、防空空地带指定,配合战后处理这些被紧急征用之都市用地情形,归纳出第一次指定 (1944年11月) 的六处防空空地与六处防空空地带,以及第二次指定 (1945年4月))的二十处防空空地带位置。

依照战后的统计,第一次指定共拆除房屋351间,拆除房屋基地面积39,285平方米,第二次的指定则规模更大,拆除房屋 2,748间,总房屋基地面积669,007平方米。合计两次的指定,共在台北划设了708,292平方米的防空用空地与空地带,其中46.3%属于日产 (日本人之财产),40.2%属于私产 (台人之财产),其他则为国库或市有地。战后初期,台北市府认为此空地系为防空而拆除,原则上应该予以保留,并供作道路或公园绿地之设施,故后来有约原指定面积之40.9%获得保存。这些空地的存在,不管是转化为道路,或者变成公园,均是今日台北市的都市发展中,受到战争防空思维所影响下的城市烙印。

其实,这些空地带的辟建,与台湾遭受美军空袭的历程息息相关。二次大战期间,台湾遭受美军猛烈的轰炸攻击,大部分集中在1945年年初开始到战争结束前之 间。台湾史上第一次遭受空袭攻击,是在1938年2月23日, 由中华民国空军第一大队与苏维埃航空志愿队 (Soviet Volunteer Group) 所执行的攻击台北飞行场任务。此次轰炸规模不大,且仅止于飞行场之军事设施,但却因轰炸任务来自对岸的中华民国,乃成为台湾岛内台湾总督府的「宣传」样 版。而美军在二战期间对于台湾的轰炸,则始于1943年11月25日时的攻击新竹飞行场。在此感恩节时刻,美军用奇袭方式,以轰炸新竹的日本海军航空基 地,作为测试台湾岛内空防能力的行动。嗣后,美军也曾于1944年1月攻击过高雄,不过这些空袭都因台湾在二战的过程中,尚未真正进入战争的最前线,而仍 未遭受美军猛烈的大规模轰炸。然而,战事进展到1944年下半年,美军开始一连串反攻,特别是1944年10月12~16日在台湾东方海面上所发生的 「台湾冲航空战」,让台湾第一次强烈地卷入了二战的战云中。

▲以1945年4月1日美军所拍摄的台北航照为底,红色标示的是第一次指定的第一防空空地,以黄色标示的是第一次指定的第二防空空地带。

其实,这个一样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台湾冲航空战」,是很多台湾民众开始躲空袭的记忆。我妈妈就是出生在这次空战轰炸的期间,据说我阿嬷一开始还挺着大肚子去躲空袭,但带着球跑起来真的很累,后来干脆不跑了,而我妈也在空袭中出生。

在1944年10月上旬,美军为了彻底摧毁日本海陆军在台湾岛内的航空军力, 乃开始一连串猛烈地空袭轰炸台湾各地飞行场与大型航空基地。这个大规模的轰炸攻击,虽然主要是以军事设施为主,但却促成了台北市第一次防空空地与防空空地带指定 (1944年11月)。

在 这次「台湾冲航空战」背景下的猛烈轰炸后,美军对台湾的空袭又暂时停歇,直到1945年 起,进入了另一密集城市轰炸的阶段。从美国空军历史研究会 (U.S. Air Force Historical Research Agency) 的资料 (Neufeld et al. 1983) 可以看出,1945年初原本由第20航空军使用B-29轰炸机在台湾的轰炸任务,在其辖下的第58轰炸机联队于1945年1月15日执行最后一次空袭台湾 行动后,自1945年2月开始,改由使用B-24轰炸机的第5航空军执行空袭台湾任务。

这些猛烈的轰炸攻击,虽然有事前详尽的 资料做指引,但因为天候因素,以及轰炸当时的风场与天候影响,往往实际落弹点与预想的最佳地点仍有落差,而 这也造成美军轰炸初期挑选重点目标的所谓「精密轰炸」(日语称「精密爆击」) 较无战果。于是,美军在1945年 3月起改变策略,以「无差别轰炸」(或称盲炸,日语称「无差别爆击」) 对都市实施地毯式轰炸,造成相当严重的伤亡。

▲台湾总督府在二末期利用官报公告的两次台北市防空空地与疎开空地带。

这 「无差别轰炸」就是指空袭轰炸不止攻击军事设施与相关军需工业位置,也同时广泛轰炸平民百姓都市城镇的作法。以日本本土而言,1945年3月9日至10日 的「东京大空袭」,便可视为「精密轰炸」与「无差别轰炸」的分界期 (平冢柾绪 1995)。因此,在这样的美军轰炸战术背景变更之下,台湾总督府才会继1944年11月第一次较小规模的防空空地与防空空地带指定后,又于1945年4 月第二次非常大规模地指定了二十处的台北市内防空空地,且立即开始拆屋疎开,避免类似地毯式「无差别轰炸」造成城市的大规模毁灭。因此,前述李日章教授在 南京西路的家,就是这第二次的疎开时被拆的。

当然,这第二次大规模的指定,除了美军的猛烈无差别轰炸因素外,也有其外在的战事背景。当麦克阿瑟将军所统帅的美军由菲律宾反攻北上,直接攻击日本本土时,决定跳过登陆台湾攻取冲绳,因而于1945年3月底开启了「冲绳战」的序幕。冲绳战一直打到该年6月下旬日军完全溃败,美军占领为止。虽然美军跳过台湾并未登 陆,但就在台湾东北方的冲绳战战场,也让台湾同时领受了几乎天天遭受美军轰炸的攻击。因此,台湾在二战期间受到最猛烈空袭攻击的时间点,分别为1944年 10月的台湾冲航空战期间,以及1945年1月起至终战间,包含冲绳战的这段时期。而这两阶段的美军攻击,以及从「精密轰炸」转向「无差别轰炸」的策略改 变,都导致了台北市内在二战最末期的二次防空空地与防空空地带指定。

说真的,终战七十多年的此时,政府除了纪念抗战胜利,也该想想这块土地上,也曾有一群人经历了完全不同的二战经验。如同我在出版的「不沈空母」一书最后指出,今年正好是终战七十年的时刻,在台湾长期以来缺乏尊重多元史观与庶民记忆的情况下,往往仅纪念「对日抗战」这样的观点,导致不少民众竟然还有二战时是日军来 轰炸台湾的荒谬历史记忆,完全忘记中华民国空军与美军对台的空袭。相对于此,为了与上述这样的大中国史观抗衡,日军在台湾的建设,往往也容易被以讹传讹地 过份夸大,来凸显对日抗战史观的偏狭。其实,回归历史层面,尊重不同族群的历史记忆,应该才是面对不同过去的正面态度。而对于台湾在二战中所留下的战争记 忆与遗产,则不应该当成「日帝余毒」地铲除,而应该好好留下来警惕战争的苦难与追求和平的努力。

谨以这篇长文,纪念所有这块土地上的死难者。但愿和平降临,不要再有战争。

▲以1945年4月1日美军所拍摄的台北航照为底,绿色所标示出的,为第二次指定的二十处防空空地。

洪致文教授,台北市人,国立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系毕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大气科学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台湾铁道史、铁道文化、台湾航空史、都市发展、都市地景、战争遗迹、文化资产、亚澳季风、气候变迁、台湾气候、台湾气象史……等。本文摘录自洪致文教授《像我们这样的文化恐怖份子》,前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