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没有米其林 王浩一:万幸

作家王浩一认为,老城市是吃巧不吃饱,台南美食自有其文化与移民色彩。(本报资料照片)

王浩一曾经吃遍台南美食,写出《慢食府城》一书。(心灵工坊提供/本报资料照片)

2023台湾米其林指南公布后,台南连续2年无餐厅摘星入榜而掀起热议,呼应绝大多数网友庆贺:「感谢放过台南」,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着有《慢食府城:台南小吃的古早味全纪录》的王浩一说:「老台南人自带一种参仔气,有自己的轨迹和对美食的鉴别理论」。

王浩一举例自己还在念成大时,当时受到台南很大的冲击是「骑楼下的小吃摊,招牌大剌剌写着『卫生第二』,言下之意,美味不在话下!」他指出,台南人既是务实的,也是有自己的鉴赏理论的,既要价钱合理又要食物好吃,且对老味道非常坚持,因此对餐饮业者而言挑战相当大。

要在台南开疆拓土的新店家,也许食物也不错,又有门面,有装潢,会吸引到一批尝鲜客,但王浩一观察,在台南要能撑过「三个三」的店才能长长久久,先是「三个月」,再是「三年」,最后是「第三代」,这当中便包括了一些老店,父辈传子辈还算耳濡目染,但再到孙辈,往往观念摩擦而再无法传承。

王浩一指出,台南的美食精神是很家庭,很生活的,「台南是富了八代九代的地方,常可以看到当地的士绅是穿着蓝白拖和短裤,早上诚品书店一开门,就请店员把新书区台面上的书全包一本,然后去吃阿公咸粥。」这也说明了台南人对老味道自有其品味与坚持,「心之所好的餐厅没有上榜米其林,对台南人而言反而是松了一口气」。

对台南的饕客或店家而言,日常的、健康的新旧客比例,反而是更舒服自在且长长久久的,米其林的名声固然是带来华丽而热闹的掌声,但大多数的台南人在冷静过后反而会认为,突如其来的加持虽然梦幻,「但也没那么需要!不在其中或不参与反而是好事。」

「和世界上许多的古城一样,三分之一的人正在吃,三分之一的人在吃的路上,三分之一的人在讨论待会要吃什么。」王浩一说,老城市吃巧不吃饱,以及在饮食中反映文化与移民色彩的特色一如其城市的缤纷与历史,在地人有其长时间打磨的自我认知和其美食地图,作为外地食客,记得每到一个地方,吃「应该吃」的而不是「喜欢吃」的,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