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男首把「兹卡病毒」带入台 孕妇感染恐生「小头婴」
▲孕妇感染恐生「小头婴」,泰男首把「兹卡病毒」带入台。(图/记者严云岑摄)
兹卡(Zika)病毒是由蚊子传播,孕妇感染后可能会生出「小头畸形儿」,为我国第二类传染疾病。疾管署今(19)日公布首例境外移入感染个案,一名泰籍男性10日入境时,因发烧遭到拦检,经血液检查后确诊为兹卡病毒,这是疾管署自2003年实验室检验5万件检体以来,首次发现感染个案。由于兹卡病毒好发在中南美、加勒比海籍东南亚地区,疾管署已针对6国提升旅游建议等级。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刘定萍表示,这名首例感染的个案,是一名居住在泰北的24岁男性,10日入境时因发烧被拦下,9日在泰国时即有发烧、头痛等症状,虽然登革热快筛呈阴性,但检体送实验室检验后,却确诊为兹卡病毒。
她说,这名男子是首度来台工作,当天还有2同事同行,1人有喉咙痛、头痛症状,就医后已改善,另1人轻微喉咙痛、有痰,2人经采检兹卡病毒、登革热皆为阴性。目前个案病况稳定,恢复情形佳;台湾同住者5人及同事10人均无疑似症状,卫生单位已就个案工作地周边进行孳生源清除与病媒蚊密度调查等防疫工作。
根据疾管署资料显示,兹卡病毒为黄病毒的一种,目前被认定为是由蚊子传播的虫媒病毒,最早是在西元1947年于乌干达的兹卡森林中分离出来。目前依据基因型别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种型别,在中非、东南亚和印度等都有发现的纪录。2015年下半年起兹卡病毒疫情于中南美洲快速扩散,截至目前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至少17国出现本土疫情。除上述地区外,非洲维德角也曾出现本土病例,欧洲及美加地区则零星出现中南美洲及东南亚地区移入病例。
防疫医师罗一钧说,兹卡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靠病媒蚊和灵长类动物「循环传播」,但也有研究显示,兹卡病毒可透过人与人之间的性行为传染。另外,母体传染也被认为是可能的模式,如果生产时胎儿碰到母体的血液,也可能遭到传染,但目前还没有因为哺乳传染给婴儿的案例。
由于近来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发生小头畸形病例遽增,对孕妇可能具有风险,疾管署宣布即日起提升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旅游疫情建议至警示(Alert),亚洲地区的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与马尔地夫6国,因为已有移入病例传入,疾管署也将旅游建议提升为注意(Watch)。
疾管署建议,怀孕妇女请暂缓前往流行地区,怀孕妇女及计划怀孕妇女如必要前往请先告知医师并于当地做好防护措施,如穿着浅色长袖衣裤、皮肤裸露处涂抹卫福部核可的防蚊药剂等;一般民众如计划前往,可先至国内旅游医学门诊评估感染风险,并做好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