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流浪博士登大陆寻职求稳定 350封简历只有70人可参加交流会

台湾优秀博士(生)与上海高校交流会吸引海外人才参加 。(图/翻摄自上海台联官网,下同)

记者高敏凤综合报导

惠台31条的政策发布后,不管是大陆的不同形式征才,还是台湾人才赴对岸发展情况都纷纷浮上台面。日前举办在上海的第二届台湾优秀博士(生)与上海高校交流会上就透露,共有18所沪上知名高校加入,收到简历350多份,比去年多了快1倍。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傅及光从台湾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已经3年,仍每天流浪于4所不同的大学兼职教课,拿着每节700多元新台币时薪,还要面临寒暑假没有收入,很多福利办法保障等问题,像他这样的「流浪博士」成为当前台湾内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人拥有高学历,却奔波于各所大学,以兼职代课方式赚取微薄收入。

傅及光说,「我兼职的学校算比较少,身边很多朋友都兼着六七所学校的课,读完博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希望能有稳定的研究环境,找到一份在高校专职任教工作。」年近40岁的他开始把目光投向大陆高校,并参加第二届台湾优秀博士(生)与上海高校交流会最终会,而同样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有1人。

交流会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陈宏信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收到的简历多了近一倍,最终会挑选出两岸知名大学及海外一流大学毕业的70名台籍优秀博士(生)参会。在台湾已有17年工作经验、毕业于交通大学博士的曾振瑞说,「就我所在的半导体领域而言,台湾发展差不多已经停滞,每年公司招的博士少之又少,理工科尚且如此,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博士处境更艰难。」

台湾大学的博士张立本表示,惠台31条措施对台湾博士越来越有吸引力了,他一拿到宣传册,便开始仔细研究里面的惠台31条措施,刚刚听了几个大陆高校的宣讲,感觉措施有被真正落实。

实际上,台湾博士共有3类,即台籍海归博士、台籍大陆毕业博士和台籍本土博士。当前已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公共事务学院任教的台籍本土博士黄宗昊表示,就台湾博士这个群体而言,台籍本土博士实际上是惠台31条措施的最大受益者

黄宗昊认为,台籍海归博士和台籍大陆博士的选择余地比较多,而台籍本土博士在台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惠台31条措施实际上给他们打开了一条新的道路,也解决了台湾的一大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