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笑「同性恋是病」 女大生忍泪:我就是啊!勇敢发声提告「恐同」教材

西西举办非公开展览,希望以艺术方式让公众关注同性恋议题 。(图/澎湃新闻

记者蔡仪洁/综合报导

同性恋群体在大陆仍面临诸多不认可,20岁的广州大生西西却勇敢发声,更起诉暨南大学出版社及销售平台,在教材中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成为首例「恐同」教材产品质量纠纷案。3年的等待中,西西数度迷茫,也曾自我怀疑,但还是磕磕绊绊坚持了下来,因为她相信「总有一些改变默默发生」。

据《澎湃新闻》报导,西西18岁那年第一次确认自己是同性恋,她和留着一头长达的同校女生在一起了,不过这不是她第一次喜欢女生。西西国中时和班上一位女同学彼此写信、互送礼物,那是一种超越闺蜜的感情,回到家她偷偷上网搜索「同性恋」,还迷上Lady GaGa那首鼓励性少数群体接纳自我的《Born this way》。

当时,她所在的音乐特长班女生多,班里有3、4对女同情侣同学们彼此很包容,不过有一次,一个女生给其他班女生写情书班主任发现后开班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开搜寻引擎里关于同性恋的词条,说这是一种病。那一瞬间,她闪过疑惑,心想自己是不是有问题

2015年西西考上广州一所大学,校园里没有同性恋社群组织,她觉得孤独,记得大一公选课上有场辩论,议题是「同性恋家庭算不算是一种家庭」,有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变态,怎么能结婚?」有的说「同性恋是病,不适合养育小孩」,还有的说男同容易感染爱滋病等,这些说法有的援引自大学教材。

西西当下忍不住站起来反驳,一名男生讽刺道「如果你身边是同性恋,你会怎么样?」,她当下脱口而出「我就是啊」。100多人的课堂顿时哗然,夹杂着起哄和笑声,她无力地坐下,眼泪忍不住往下掉,「觉得自己太弱小了,没办法去对抗敌意和歧视。」

▲西西和朋友给出版社和编者工作单位送「鸭梨(编按:与压力谐音)」。(图/澎湃新闻)

西西迫切想要做些什么,她之后认识一位叫秋白的女生。秋白2015年在就读中山大学大二时,曾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教育厅递交举报信,举报高校教材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与恋童癖、露阴癖同属心理疾病,有教材甚至指出用电击治疗同性恋。

「秋白案之前,大家可能不会觉得教材是需要去关注的东西」,西西说,现在网上不断有人讲,某某高校教材出了问题,「我要和老师去聊,你能看到,不论社群还是大众对同性恋的认知度在上升,大家会用行动去改变现状。」

▲ 同性恋被归为性心理障碍。(图/澎湃新闻)

2016年5月,西西和朋友聊天时,偶然得知暨南大学公选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3版)中,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认为它是「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而该校一名男同性恋学生,就因抑郁症跳楼自杀,遗书中向父母坦白自己的身份以及内心的苦闷。

西西忍不住想,那个男孩是不是也看过这本教材,在偏见和歧视的包裹中无法呼吸。她之后显示向编者、出版社反应,交涉无果后,她同年10月决定起诉暨南大学出版社,以诉讼方式获得回应,同时延续秋白案对「恐同」教材的讨论,没想到这一告就是3年。

▼ 西西将出版社告上法庭 。(图/澎湃新闻)

起诉后,她听到过一些不友好的声音,骂同性恋是变态,说她借机炒作,辅导员也劝她不要去参加庭审,「肯定会输,没什么意义」,但也有人佩服她的坚持、感激她所做的,「请原谅我这个懦夫」。

今年4月一家陆媒报导这个案子,上了新闻热搜,吸引了12万评论,195万点,很多人说同性恋不是病,这让西西好像看到「坚持下去的成果」。7月初,西西再次收到开庭通知,因疫情她申请网上开庭,法院以双方证据多、需要到庭质证为由,没有通过,她再次申请延期开庭,也没有通过。

无法亲自在法庭上陈诉自己的意见,西西觉得很遗憾,毕竟这是她等待了3年的机会。胜诉很难,西西知道,但她很想赢,希望不再有同性恋者因「恐同」教材受到伤害,大家都能拥有一个不用遭受污名与歧视的空间。

►专为亚洲女孩打造,一拍就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