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第一天做什么?
示意图。(图/shutterstock达志影像提供)
百年人生下的退休日子,
如何面对?如何部署?这是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其中有技巧与工具、更需要前辈经验的鼓舞,
带领我们走向更充实的乐龄每一天!
本书特色
本书从理论到实践、从练习反思到个人经历,引领我们实验、设计属于自己的下半场人生蓝图,打造一个有健康、有成就、有游戏、又彼此相爱的第三人生。
◎真人图书馆,听听高年级学长姊的人生经验!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故事,分享人生的迂回绕路、也分享人生的柳暗花明。年纪大了之后,让我们也期许自己能成为拥有丰富社会经验与生活历练的高年级生,避免沦落为老而无用的咸鱼。
【精彩书摘】
美国退休人协会曾在官方网页发表过一篇有趣的文章, 标题是:「退休第一天做什么事?」(What to do on your first day of retirement?)
这篇文章列出了几点建议,包括:睡到自然醒、到附近咖啡座享受一顿丰富早餐、开始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打电话邀请已退休的朋友一起餐叙等等,但文章也特别提醒一点:不要去公园的板凳上发呆。
很多人在退休的第一天心情特别好,「哇,终于解放了、终于自由了,从此不必再看老板的脸色了!」不过,这种好心情通常只维持了三天、五天、十天, 接下来,面对大把空出来的时间,开始感到闲得发慌,每天从早餐等到晚餐,从黑夜熬到天明,益发觉得度日如年。
别让退休成为一场悲剧
《乐在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 A Book for the Retired, Unemployed and Overworked)的作者、加拿大退休达人尔尼‧柴林斯基透过研究观察,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多数人在退休之前,往往都会心神向往那种再也不需要辛苦工作的时光,把「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当作终极目标。然而,许多人却也犯了相同的错误:还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充裕的休闲时间,就一头栽了进去!
「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错觉, 错把退休当成工作压力的避难所,」尔尼‧柴林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在财力、体力各方面都有足够的条件,但如何排遣休闲时光却变成最大的负担。」这并非危言耸听,美国做过统计,男性在退休时期的自杀率比其他任何阶段高出四倍。尔尼‧柴林斯基做了一个简单的结论:「无法退休是一个悲剧,但如愿以偿退休,也可能是一个悲剧。」
往心的方向前行
奥斯卡金像奖影帝杰克‧尼克逊(Jack Nicholson)二〇〇二年主演过一部电影《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故事一开始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六十六岁的施密特先生(Warren Schmidt)在退休前夕的最后一天上班日,枯坐在已经打包妥当的办公室里,双眼瞪着墙上的挂钟倒数计时,当指针卡在下午六点整,施密特先生提起公事包,走出门,正式告别他的工作生涯。
施密特先生开始赋闲在家,整日无所事事,颇感无聊。他每天依旧维持七点起床,陪伴他的是一成不变的填字游戏和结褵多年的老妻。不料,隔了没多久, 妻子突然无预警心脏病发作猝死,让他的生活显得更加冷清孤单。施密特感觉需要找点事情做来改变生活,于是决定赞助慈善机构,认养一名非洲孤儿恩度古(Ndugu),并经常提笔写信给恩度古。
某天,施密特临时起意,回到从前上班的场所,主动提议要给他的年轻接班人一些「指导」,却是换来一桶冷水,年轻人不感激、也不领情。施密特热脸贴冷屁股,带着失望的心情独自驾着休旅车去旅行。他去了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勾起很多回忆,也顺道去探望女儿和女婿,发现女儿的婚姻并不幸福,平庸的女婿和不怎么和睦的家庭气氛,他虽然对女儿的未来担忧,但也使不上力,女儿甚至嫌他多管闲事。
一种「强烈不被需要」的失落感深深笼罩在施密特身上。旅途中他不停地写信给非洲孤儿恩度古,叨叨叙述着无趣的生活和困惑。旅行结束归返,施密特回到家,意外收到恩度古的回信,信中并附上一幅天真无邪的图画「大手牵小手」,大手代表施密特,小手则是恩度古,看着那些真情流露的文字和充满童真的色彩线条,施密特顿时泪如雨下。电影最后的镜头停格在施密特先生脸上的表情:原本的一张苦瓜脸,刹时转变为开怀笑脸。
施密特先生认真工作了一辈子,却从未想过不工作的时候要如何好好生活。 恩度古让他重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当他不求回报地为他人付出,结果得到正面回馈,并且让他深感被人需要,施密特那颗漂泊游移的心,最后在一名从未谋面的非洲小男孩身上找到停驻点。
台湾从二〇一六年起,平均每年增加十万名从职场退休的「施密特先生」, 你认为他们都准备好如何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吗?很不幸,并没有,绝大多数人就像施密特一样,那颗心始终游荡漂泊,找不到停驻点。当然,不可能大家都去认养非洲孤儿,但总得找些什么事情做做,才能「消化」大把空闲的时间。
现年已七十一岁的退休达人柴林斯基,列出了一张清单,建议从事一些较积极的活动,包括写作、阅读、运动、跳舞、散步、绘画、演奏音乐、到社区大学选修课程等等,因为这类活动能让人四肢与大脑并用,比起看电视、滑手机这种消极活动更令人感到兴奋与满足,也可以维持较佳的身心状况。
柴林斯基建议,年过五十或六十岁、甚至七十或八十岁,还是应该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只要不是四肢无法动弹,都不该拿年龄当借口,不该放弃积极的活动,否则不是岁月催人老、而是岁月催人懒!
你呢?退休第一天要做什么?心的方向要往哪里去?如果你丧失了追求积极生活的态度和兴致,绝对是因为懒惰造成的!
(本文摘自《乐龄的幸福课》/四块玉文创)
【作者简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教授、高龄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二〇〇七年,在大学设置全国第一个以教育与学习为主轴的高龄研究中心;二〇〇八年,建立教育部台湾乐龄学习的理论、架构与培训机制,持续倡议「学习」是关键的活跃老化策略;二〇一五年,开始专注于乐龄人生设计课程与研习的开发;二〇一九年下半年,在嘉义县香草山乐龄休闲农场推出一个被誉为「星级」的乐龄学习与照顾据点,迄今仍不断研究开发能够「强体」与「活脑」的自主健康管理课程。有「台湾乐龄学习之母」的称号。
资深新闻工作者,曾在主流媒体工作三十年。
二〇一二年底,离开朝九晚五的职场,成为自由作家。二〇一五年初,加入苏帆海洋文化艺术基金会担任志工,协助高龄者、身障者与成人视障者从事海洋独木舟冒险,并借由「不老水手」做为「活跃老化」、「翻转高龄歧视」、「打破恐海教育」之公共倡议主轴。
二〇一六年夏末,进入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研究所,成为名符其实的「高年级研究生」。二〇一九年初,顺利完成硕士学业,并再接再厉报考就读博士班,研究范围以中高龄族群相关的公共议题为主要方向。
《乐龄的幸福课》/四块玉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