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财术-助民众享乐退 金融业能一起做什么?
图/本报资料照片
高龄化明确的台湾社会,市场上举目可见五花八门的退休理财商品,但是提供理财咨询服务和销售商品的机构,扩及银行、保险公司、投信公司,甚至证券公司,这些机构彼此之间是否有完善的合作机制,站在退休族群的整体立场思考?金融主管机关的政策愿景,是多元需求的退休族客群能获得一站式购足服务,期盼台湾市场能早日实现。
退休的本意,是说人们从工作状态或职业中退出,且停止经常性的工作收入,因此在经济层面会出现「经济安全」的新状况。如果在退休生活开始之前就有所准备,包括财务支持、生活保障等,发生安全疑虑的机率较低。只要是从职场退出的人就会面临退休情境,但不代表因为退休就会面临退休理财的议题。
近年来因台湾社会高龄化快速,法制、社会的诸多层面并未跟进配套调整,因此能同步掌握退休和退休理财,先是被理财商品销售端当作行销议题,资讯密度极高的都会区民众成为首波加入者,因应退休「自由和愉快」生活需要的理财准备成为台面要务,为许多民众勾勒美好的晚年期望。
台湾的法定退休年龄,在民国106年有所修改,修法之前以60岁为法定退休年龄,修法之后,107年提高为61岁,109年提高为62岁,112年提高为63岁,114年提高为64岁,116年以后为65岁,即51年次以后的劳工都要到65岁才能请领全额的劳保老年年金给付、新制劳工退休金等项目。
令人遗憾的是,退休族被定位为「银发族」,许多金融商品已被限定选购,目的是保障退休族的理财风险驱避。市面上,经过主管机关允许的新推出商品,有高龄者安养信托、商业型逆向抵押贷款、保单活化、年金保险、长期照顾保险与生命周期基金等等,出发点多是顾及老年人的经济安全问题。
金融主管机关倡议高龄化金融商品与服务的发展,对本地金融市场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举例来说,金管会倡议高龄者安养信托,高龄者或其亲属将包含保险金在内的交付金钱、有价证券或不动产等财产,向信托业者办理信托,作为老年安养的财产管理、安养照护、医疗给付等项目。在鼓励业者加入近五年后,进一步推出信托2.0计划,银行业才开始领悟「金管会是玩真的」,逐步将银行内部昔日冷衙门的信托部门,配置人员、预算资源、客户开发等。
实际上,金管会对于国人的退休理财政策研拟,包括民众可以建立预算,储蓄,投资,预备金,确定退休目标,检视保险与保障,与专业人士咨询,在多元金融机构辅助下,建构自由和愉快的退休生活。但是以未来台湾高龄社会范例的日本来看,发现退休族群与金融机构经常处于敌对立场。日本生命保险学会的《老年人对生活管理的认知度调查》显示,老年人对于金融产品发生损失厌恶度极高,且保险商品选购仅限于过60岁和高端财富客群的退休族,退休后再进行资产规划老年人只会选择寿险。
在台湾,退休理财十分明显会由银行主导把资金放在储蓄,透过定期存款或储蓄型保险等方式进行;如此安排下,多会排除投信业的基金商品,长照安养机构的金融安排也不在其中,退休族可能会因个人接触的不同类种,不自知已陷入「选择的偏颇」,或许金融机构未来彼此的横向合作才是主管机关前瞻高龄化金融商品与服务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