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美中台新局下的新思维系列1》正视两岸经济内卷化威胁

报社

编者按:辛丑年将是美中两岸关系改变的开始,《旺报》期待两岸重新建构和平稳定关系,愿就当前两岸关系的三大变数就教各方智者

农历春节前夕拜登总统和习近平主席通电话,综合两位领导人及相关幕僚近期谈话可以理解,拜登政府将继承川普与中国激烈竞争的既定政策,但不会延续美中经济「脱钩」思维,台湾面对来自美国的「经济抗中」压力可望减轻。

两岸关系真正警讯不在脱钩

过去4年,台湾被川普推到美中博奕最前线,民进党亦有意摆脱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双方一拍即合,两岸经贸脱钩一度被视为美中脱钩的前奏但川普政府及蔡政府都低估了经贸联结的紧密度融合度。《日经》最近刊发的《两岸企业在靠拢,与美国意向相悖》报导显示,两岸高科技企业结盟趋势更加明显,凸显美台试图排除大陆建构5G供应链,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两岸经济脱钩不仅难于上青天,更是对台湾的自伤拳。若加上疫情全球产业链对大陆依赖度普遍上升的因素,未来几年「脱钩」将彻底成为伪命题,美中经济不会脱钩、大陆与全球经济不会脱钩,两岸经济更不会脱钩。

两岸经济关系的真正警讯不在脱钩,而在「内卷」。过去一年「内卷」成为大陆舆论热议流行语,这个概念原用于描述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无法发展到资本主义,现泛指某种模式或体制成熟后,出现效益递减、自我循环、固步自封,难以进化到更高阶段的社会现象。两岸经济关系从传统视野中的互利伙伴、共同市场,到近几年提出的融合发展,在战略方向、思想观念层次上的确是一次进阶,但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由于近年来政治和国际因素的干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内卷化」的趋势:

第一,在看似亮眼的经济数据之下,要正视目前两岸经贸成长大部分是由现有「存量动能驱动,不仅缺乏「增量」新动能,还面临原有「存量」逐渐流失萎缩的危险。研究显示,尽管去年两岸贸易相互依存度创下新高、同比增速上升,但很大程度上是2019年美中贸易战导致的低基点所致。以去年台商对陆投资额59亿美金为例,虽较前年成长41.5%,但远低于马政府时期年均111亿美金。去年几项台企赴陆投资大案,如和硕收购铠胜国乔设立泉州子公司、广达增资达富电脑、裕隆增资纳智捷,都是原有的扩厂和投资计划延伸,故表面上的成长数据并不能掩盖台资登陆动力转弱、在陆台企持续撤资关厂根本性结构问题。

惠台政策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

第二,在两岸政治僵局延续、恢复对话遥遥无期之下,北京面向大陆境内台企、台胞台青大力推动的「单向融合」措施,很难让生活台澎金马的2300万民众产生直观的获得感。从北京的角度看,透过「国民待遇」吸引台湾人才登陆、获得更大机遇、享受更多红利,对生活在「岛内」的台湾民众将产生示范效应,也会加强大陆对台吸引力与正面观感。这种思路当然值得肯定,亦有助于大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与制度效能。但问题在于,在大陆生活的台湾民众毕竟还是少数,北京曾经提出的惠台政策「入岛入心」,在两岸协商中断5年的现实下,仍然与预期效果相距甚远。

第三,在两岸民间氛围对立、社会交流受疫情和政治阻隔之下,尽管两岸货物贸易维持,但不应忽视两岸庶民经济的「脱钩」风险,以及对台湾民心民意的影响。2019年大陆叫停自由行,2020年疫情又彻底让两岸社会交往跌至冰点,马政府时期两岸民间交流热络融洽的情景早已一去不复返。台湾的庶民经济虽然体量小,但对民众日常生活影响最直接,现阶段台湾的庶民经济正在离两岸关系、离大陆愈来愈远,这绝非好事。

美中缓和大背景下,两岸经济不会脱钩,但大陆应思考如何避免惠台政策「内卷化」。例如,大方邀请台湾以适当身分加入RCEP等区域经济组织,允许各国以大陆同意的条件和台湾洽签FTA,毕竟台湾以WTO会员名义加入多边经济组织,和一中原则并不抵触,提高台湾经济活力对大陆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