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美中台新局下的新思维系列2》做好港澳两制 开放看待台湾方案

报社

美国国际关系大师艾利森日前提出「两岸新方案」概念,引起两岸学界见仁见智的讨论。外界多聚焦在「新方案」三个字,却忽略艾利森立论的背景是认为「一国两制」已无法解决两岸问题,才会提出「新方案」。台北北京都不会接受艾利森的论述,但2年来中美关系香港台湾内部情势都发生重大变化,两岸都需要务实地从艾利森的逻辑中做更多思考。

一国两制需与时俱进

2019年初《习五条》横空出世,其中「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是北京提出的远景,却在台湾掀起超级风暴,这应该是陆方决策层始料未及的。一方面因为《习五条》发布的时间点刚好踩在2020选战开端顺势成为民进党操弄民粹的「抗中神器」,导致蓝军大败。另一方面就不得不提到当年6月爆发的香港「修例风波(反送中)」,逼迫北京不惜以改变香港政治游戏的规则为代价,大刀阔斧整顿治港体系、重塑在港权威,因而受到西方及台北官方强烈的质疑与批判,「一国两制」成为全球舆论的众矢之的。

两者效应叠加,造成「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尴尬处境,北京多谈无益,台湾蓝营避之唯恐不及,让民进党独享话语权优势。问题的核心在于,香港实施「一国两制」原本是用来向台湾示范,两制应足以解决制度差异问题,彰显统一的优越性,如今却在香港出了大问题。

一国两制需要与时俱进,如果把「台湾方案」视为一种进化,那么「一国」与「两制」的基点何在?如何解决两岸制度与价值观差异的问题?如何过渡?这一切都是空白。应从这个逻辑理解艾利森提出的「两岸新方案」,北京若不放弃和平统一目标,就需要深度思考这些问题。

陆方常指责台湾对香港政治的评论是「说三道四」,宣称「一国两制」在香港总体上是成功的。但实事求是,正是因为「两制香港模式」运行20多年来出现了不少问题,才会促使北京在「修例风波」后透过订立《国安法》、新设立机构、大幅人事调整等形式强势介入,以落实北京口中「填补制度漏洞」的目标。因此,客观地指出「两制香港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台湾现行体制、主流民意提出务实建言,点出「两制台湾方案」难以回避的深层次矛盾,应该不属于「指手画脚」。

普选关键性难以回避

如果从善意角度来理解,「一国两制」是寻找最佳平衡点的统一形式,那么,背后的理念应是「求同存异」,「同」即一个中国,或者一个政治共同体,「异」即港澳乃至台湾,都可以在一个国家之下保留自己的特色、实行当地民众愿意接受的制度,这也是习近平「心灵契合」的关键。如果北京认为,目前香港「两制」还有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完善,需要重新赢回港人信任,那么对「台湾方案」就要更加审慎,更需要纳入台湾的民意基础,而不是由北京单方强势主导。

香港两制最具代表性案例就是对普选的讨论。普选是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与《基本法》中最有分量的内容之一,香港民意对普选的执念,构成当地民主派持续获得支持的动力,香港政治情势短短几年内急转直下,自然和2014年普选进程中断有关。在台湾,无论民进党,还是蓝营、台湾普遍民意,都把北京是否愿意让香港实现普选,作为观察「一国两制」是否有效、有吸引力的指标。

在现阶段情势下,北京不会考虑普选,更担心特首选举成为外部势力介入、颠覆政权的工具,加强国安、解决好经济问题,才是当前北京治港要务。当然,北京大可以辩解,当年人大常委会早就提出北京认可的普选方案,只不过是泛民无理阻挠才让普选案夭折,但事实上正是因为普选方案在港争议巨大,连亲北京的建制派议员都「跑票」,才会形成僵局

北京强调「一国高于两制」、「国家安全优先」、「爱国者治港」,但难以回避普选是落实「港人治港」、体现「一国两制」优越性的关键。毕竟普选是主流香港民意期待的目标,也是台湾自1980年代以来已经选择、巩固的制度,这是台湾社会对大陆「统一方案」能否产生信任和认同的关键。

当然,台湾对台海和平与两岸关系的良窳,同样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系列三将着墨在民进党政府应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