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造成了什么国际影响?

笔者认为香港早在「612」镇压前已在思考如何安然地在中美两国对抗中生存,而对中国的恐惧与不信任正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根源。(图/美联社)

叶国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客席讲师

发生在香港金钟的「612」镇压,被特区政府定性为公然有组织的「暴动」。其间警方共发射超过150枚催泪弹并首次射击橡胶子弹,其弹压规模与强度远超过2014年的雨伞运动,最后至少造成72人受伤,事件后警方更进入医院与大专院校学生宿舍搜捕参与者,企图营造恐怖气氛。

此次镇压之快、狠、猛,超出不少香港市民的想像,进一步撕裂官民互信。这除了表示政府充斥着「极左」与鹰派好斗思维,放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不仅为北京添烦添乱亦不利于香港独特国际商贸地位的维系,可以预见林郑月娥政府将只会运作一届,香港整体局势将继续向下沉沦。

北京对于香港的态度从来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充满现实的思维。在近年大国崛起的背景下,除一贯地利用港资及其特殊的国际地位,更有助于包装美化中国形象并向外扩张其影响力。尽管如此,香港在北京的政策议题设定上却又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触及主权与领土红线(如主张港独),北京重视的更多是权力的掌控与政权的稳定,简而言之,香港是「重要而非核心」的问题。

时序上,中美贸易战并非导致「612」镇压的原因,美国历经了长期的「拥抱熊猫派」思维,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会跟随美国所建构的国际政经秩序,被证明只是一厢情愿的误判,副总统彭斯于2018年10月在华盛顿公开地强烈批评中国,普遍被认为正式揭开新冷战的序幕。

新冷战之下,香港成为中美对抗性竞争的最前线,她既是中国主权下的一个特区,也是充满各国利益的国际金融与情报中心。华为孟晚舟案中持用香港特区护照、中资在港上市集资或包装成港资进军海外、利用空壳公司进出口敏感的高端军用、商用器材设备等更广为人知,香港已然成为中国向外扩张其「锐实力」(sharp power)的桥头堡,在其「一带一路」等重要国际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凡此种种在澳洲、纽西兰、加拿大与台湾等地均有学者深入研究。

特区政府指控「612」镇压中的参与者受境外颜色革命」所影响,意图打击政府威信与争夺管治权,这样的说法指鹿为马、似是而非。确实在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过程中吸引了包括美国、英国与欧盟等地关注,也有香港公民社会团体与个人前往美国进行游说、争取支持,但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自保的积极策略(尚且在充斥现实主义的国际环境下未必成功),若以为百万民众上街抗议是受境外「颜色革命」所蛊惑,一来既轻视了市民的智慧、推搪了政府的责任,同时也夸大了境外的影响,此种解释完全不值一哂。

北京对于《逃犯条例》修订的立场值得深入分析。首先,在5月中开始透过中联办官员放话支持修例,使建制派逐渐归队;随后再借由中联办主任王志民表态支持修订,并配合在北京的港澳办主任张晓明表态支持,使本地商界难以公开质疑;再借由要求人大、政协代表到中联办开会全力支持政府,外交部批评民主派至美国游说,至此《逃犯条例》修订在香港已经注定没有转圜余地,待百万人和平上街游行而完全不为政府善意回应时,事实上已为「612」冲突与镇压埋下伏笔

▲笔者认为林郑月娥政府可谓错判了国际情势,骑虎难下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必须为镇压负上最大责任。(图/翻摄香港政府网)

然而镇压之后,北京则操作一手切割、另一手谴责的两面手段。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接受BBC专访中公然宣称北京从来没有指示香港修订条例;《环球时报》则在其社评指责美国的政客「煽动」香港的骚乱。因此林郑月娥政府可谓错判了国际情势,骑虎难下使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窘境,必须为镇压负上最大责任。

美国政府利用关税为主要武器欲保障本国利益、让其「再次强大」,对中国的就业、经济成长与科技发展已经造成实质负面的影响。中美贸易战同时波及香港经济,2019年首季的经济成长仅0.5%,出口按年下跌4%,股汇市下滑、经济表现疲弱。针对《逃犯条例》修订争议与「612」镇压,美国政府正在研拟《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以及修改《香港政策法》(1992)(该法案把香港区别于中国,可享独立关税区待遇),尽管通过机会甚微,但若通过将能够有效冻结在香港压制民主与自由的人士资产,甚至拒绝有关官员与议员入境美国。

公民联署也同时在韩国、英国等地展开,希望施压政府表态。国际社会普遍都对「612」镇压抱持同情的态度,《时代》杂志亚洲版以「抵抗」(The resistance)为题,展示在催泪弹烟雾中遗落黑伞;《经济学人》杂志则以镶在手铐中的香港象征《逃犯条例》修订后对自由以及其商业利益的危害。尽管如此,香港仅会是中美贸易战后续协商中的次要议题,美国将更强硬地应对中国的崛起,却不可能实质改变北京治港的思维与手法。在吸引国际关注与支持的同时,香港付出了惨烈的血汗代价。

香港早在「612」镇压前已在思考如何安然地在中美两国对抗中生存,而对中国的恐惧与不信任正是《逃犯条例》修订争议的根源。特区政府与御用学者喉舌传媒自然必须与北京站在同一阵线;公民社会也明白国际社会的现实与无奈。香港过往成功的关键是建基于与中国的不同与区隔,如今一方面政治经济的整合大潮将香港的特殊性逐渐消磨殆尽,另一方面外国也警觉香港不过是中国向外扩张的踏脚石与白手套。与中国太近使香港无可避免地被逐渐「大陆化」,如今欲维持「一国两制」中的高度自治原则也不可能。「612」镇压成为香港在大国博弈关键时刻下的一道历史伤痕。

热门推荐》

►「反送中」有理?台湾人不该忘记英国罪犯林克颖

►香港股市的质变与量变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思想坦克。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