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陈国祥》爱国者治港的割席效应

大陆全国两会决定调整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治港」。图为香港湾仔街头醒目的标语。(中新社

北京正从方方面面落实「爱国者治港」,重中之重是建立严密的筛选机制,让「反中乱港」者出局,确保每一位参选者以及当选之后的表现都坚决拥护中央和建制。由于谁是「爱国者」完全由其委任者决定,所以标准可能偏狭,致使香港及内地都有人怀疑,未来稍有自由意志者恐怕都难以过关,极可能造成人才反淘汰,而沦落为「爱党者」治港。

中共之所以要「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关键在于认为近年政治乱象揭示了现行机制存在隐患,唯有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在香港依照中央意旨施政和有效治理,才能使「一国两制」的实践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此而大大扩充选举委员会的规模和职能,同时建立一套全流程选举资格审查机制。换句话说,由于认定大多数港人根本不明白「爱国」的标准,没有能力筛选爱国者与港者,所以无法信任这个多次发生反中央暴乱的边陲城市,而必须采取强硬措施扼杀各种可能威胁其全面管治权的风险和隐患,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香港人的爱国教育。经过国安法的颁布和选制的调整,香港简直回到「训政」时期,离民主目标越来越远。

港人普遍认为北京的「爱国」标准失之严苛,可能无异于「爱党」,如果强行将其跟「爱党」等同起来,则事实上不仅将和「港独」及泛民主人士「割席」,恐怕也会和多数港人分道扬镳。选举新制出炉,象征央港互信跌落谷底,过去几年的政治抗争社会动荡让北京感到多数港人离心离德,所以非用重重关卡约束「反中乱港势力」不可。事情发展到这步田地,除了要归因于北京及香港当局长期误判民情,香港的泛民主派也责无旁贷,因为他们始终与破坏繁荣稳定的「揽炒」派与推翻中国主权的「港独」关系暧昧,不愿明确割席,北京担心他们也成「反中乱港势力和本土激进分离势力」,并非出自疑心病。由于无法遵从国家主权安全底线,所以自认的「爱港者」无法被北京确信为「爱国者」,反而将「爱党者」标准套用在「爱国者」的衡量上。

北京出此计策其实也是最后的选项,其他路子走不通才走这条险路。5年多前,当时的香港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就在报刊发表题为〈以制度自信推进有香港特色的普选〉的署名文章,指出:「香港的一些政治力量和人物也才能知所趋避,逐渐调整政治立场,以实际行动寻求与中央政府的政治互信和良性互动,从而谋取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奈何事与愿违,一厢情愿的政治诉求无缘获得香港社会及泛民派的正面回应,导致央港关系愈来愈紧张,近一年更丧失回旋余地

按照北京的标准,所有民主派几乎都是「反中乱港」势力,斗争成为正办,任何统战都无必要,因此团结对象的圈子越画越小,未来愿意或者获准循着体制参政者必然也局限于建制派人士。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虽说中央仍旧判定「香港社会绝大多数中国公民是爱国的,站在爱国者对立面的是那些少数反中乱港分子」,但未来被认可的「爱国者」,有可能是只少数人。

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出手改变香港选举制度,香港建制派纷纷鼓掌称好,他们基于个人选举竞争压力大减而附和,没有选举纠葛的内地学者有人却当头棒喝:「中央不要忠诚的废物」,这个诤言确是一矢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