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培丽/引领时代的线性与结构 现代水墨大师吴学让

▲与张大千合作作品

文/萧培丽 图/国美馆提供

中国台湾美术馆从二月十八号开始至五月七号举办线性符号、几何、吴学艺术特展,集250幅精彩创作,让我们广泛且深入的了解这位战后代表性的画家的创作思想美学

约从 1950 年代初开始,战后台湾画坛即展开一波历经半个世纪的现代化改革风潮,对台湾艺术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时期有许多位艺术家引领时代的创作,吴学让先生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认为中国画要具有时代性,应该反映时代的造型结构。不拘临摹传统水墨,甚至他也尝试用多种媒材的创作素材表表达他的美学思想,因此吴学让的创作能量极为丰富,举凡书法、彩绘木作指画、篆刻、陶艺、水墨、蜡染,呈现多元有开创性的艺术风格。

他的多元也显出他对文化的包容力,而创作的这份包容成为他创作的能量,兼容中西又纳古今,开创中国绘画的现代化。更以其金石画派及传统花鸟扎实的笔墨实力,不断简化的线条将虫、鱼、鸟等呈现造型结构美感。让结构空间释放出生命美学之语言。

双鹤图

吴学让曾回忆自己早在 1950 年代左右即开始摸索,并在近 30 年的实验及演绎中,已然完成的中国画现代化目标说:「利用线条书法之美来表现空间,发挥组织、结构的原理,以表达大自然律动之美,以及中国的儒家、道家形而上的哲理⋯⋯追溯宇宙生命的本源。」因此吴学让可说是战后初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主流。负责此展览策展的逢甲大学郑月妹教授说:「吴老师的艺术成就承传自杭州艺专陈之佛潘天寿郑午昌大师,其注重传笔墨及古典设色形质,以及林风眠李可染等中西兼融并蓄的主张。又受赵无极李仲生等鼓励现代绘画思潮影响,他「无古不成今,通古不泥于古」接续了传统,挥洒出现代水墨新境界的永恒之美。」ˋ

另一位策展人艺术史名师白适铭教授则在文章提到:「吴学让老师巧妙运用古代艺术如青铜纹饰、瓦当砖铭、易经八卦、古瓷图案、星象图谱等象征宇宙自然、民族文化秘义的抽象几何符号,透过不同媒材技法的灵活运用,营造出千变万化的几何造形与构成意象,使其作品超越纯粹的西方形式模仿,传达出东方文化神秘、博大、深邃的精神性。媒材上的广泛运用及推陈出新,是同一世代的艺术家所望尘莫及的,在1970年代渐趋成熟,1990年代达到高峰。」吴学让还创新水墨技法形成独特的「线条构成兼渲染法」、「水墨压印法」、「浸染法」等特殊画法,在 1970 年代当时,可谓相当前卫。

吴学让一生低调谦和自称是『退伯』,对学生极为照顾,因材施教。哲人已远却让学生们仍永铭在心。

郑月妹回忆说:「他在经营新水墨画创作与对传统水墨画领域专研的同时,摆脱了现当代水墨画在笔墨形式上的构成问题当中之挣扎,这种只专注于平实自在不矫揉造作的创作风貌,既非古典的,亦非浪漫的,既非自然主义,亦非理想主义,既非传统的,亦非创新的,而是两者兼容并蓄的存在着。他多样面貌的水墨绘画风格与成就,不但彰显台湾现代水墨绘画的轨迹,创造出诠释二十世纪,现代社会的台湾新文化内涵及水墨艺术形式,同时也展现了现代水墨在东方美学上的地位。吴学让地能勾引出人们内心跳动的脉络节奏,擦出火花而引起共鸣,这是吴老师新水墨绘画中最大的魅力与精神所在。」

吴学让大师的好友席德进先生曾赞誉说:「未放弃生活,未放弃艺术的岗位,是一位勇者,何况他还能突破国画的老圈套,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吴学让像一支火箭,冲离了地心的引力,而进入了太空,自在的翱翔。」

尽管现代水墨一直有许多不同的质疑和探究,吴学让大师透过各种创作素材、不同的实验性水墨线条和肌理、甚至水墨的压染等等尝试,创新中国画毛笔与墨的空间的深度与时间的延展性,在战后多是西方影子的创作里,他擅长结合中国的传统,与现代的写生兼容并蓄,建构出最具历史意义的东方几何艺术风貌。

此次艺术盛典,我个人认为也是承载台湾在战后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艺术反思,同时也可以为当今的现代水墨作出解释,看见台湾艺术家在抽象现代与所属时代结合的追求,但大多数在内涵与学养上仍有未逮之处。吴学让先生是最好的学习标竿

……………………………………………………………………………………………………………………………………萧培丽,ETtoday撰述副总编辑。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华梵大学美术文创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财经主播东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财经组长,中广记者,党营事业华夏投资公司顾问,东森大陆事业部顾问,台湾民俗村顾问,卓越杂志顾问、新超科技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