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培丽/中国水墨画发语权的崛起 罗青

文/萧培丽 图/罗青先生提供

绘画美的呈现借由构图、色彩线条技巧蕴含着思想,每位画家都在其间寻求自己的技巧和表现方式,有的是新的技巧画旧的题材,有的是新题材却用过去的技巧,在每一次的画展里追求不同的表现。甫在今年得到第七届中国桂冠诗歌奖组委会颁发中外首创的首届中国诗意绘画桂冠奖的罗青,却是在不同时期努力追求中国水墨画的创新与突破,除了构图、线条、色彩、技巧外还让我们看到在画中带入时空与声音、甚至是中国诗歌思想与美学理论,大大创新了中国水墨画的格局罗青曾表示西方绘画带领世界太久了,中国水墨画该拿回语权

▲2017溪山行旅图第九图-视窗山水系列

罗青从25岁在美国西雅图第一国家银行举办首次书画展开始,四十五年来他在国内外举办了大大小小的个展多达六十回,可说是创作丰沛,但是每一次他的画都能以创新的面貌、充满撞击性的主题与思想令人惊艳,可说是极具能量的画家。他以诗人灵魂,中国文人笔墨,时代的探究,专业的语言学知识建构独一无二的罗青式的中国水墨画。也是台湾少有的诗书画三位为一体的文人画家。

▲1992刀刃过客岁月系列

八月开始在国父纪念馆受邀的兴游美学---罗青「回到未来」七十回顾展览,罗青说「跟过去近百年的艺术家的展览出发点上的不同,一般的画家首先在技术上突破,而我的画展同时在题材上、更重要是美学上的突破 。一般的画家技术与题材互动关系,可能发现一个题材,旧的技术无法表达,或没有题材表达,但是发现一种新的技术就用新技术画旧题材。至于艺术家要跟美学理论扯上关系通常不多,有关的好像也不多。事实上艺术家只管画画不讲理论不是中国的传统,这是西方工业化分工专业化后,西方艺术家画的方法。画家是画家,艺评家是艺评家。中国传统是艺术家、理论家、生活家这三者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 我要回复这个传统。」

▲1971群树雾中升似烟

在罗青的水墨画里我们看到深厚的根基,它的创新是札札实实在传统水墨上下功夫,然后再求创新,他在十四岁起就入寒玉堂溥心畬堂号习画,后随任博悟习泼墨。从传统入手也跳脱传统画法,但不变的是他一直把中国美学思想放入画里。早在二十出头他就以别于传统水墨的创作,表达出他的诗人特质的画风。1980年罗青的台湾首次画展就被梁实秋先生赞誉,称是文人画,梁实秋先生文中说:「罗青以新诗著名,前几年相遇于美洲西雅图,得见其早年所做传统山水画,同时也看到他几幅水墨小品,这几年来,他的水墨小品有了新境界。在布局用笔方面推陈出新,别有一番风貌。而在情趣格调方面,也有他独到的地方。」

▲2000流星雨

因为诗的创作,如泉涌般的灵感,罗青每次绘画创作上都有诗的语言,七十回顾展,兴游美学的「兴」就是诗经里赋、比、兴的兴。是一种托物起兴,从一件事物再兴起其他想法,到另一件事物。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罗青的「视窗山水」「钢铁山水」「碎镜中国」系列创作里,都有耐人寻味的美学,他甚至借着泼墨泼彩画作与他最尊敬的张大千先生对话。也借着傅抱石的抱石皴法与大师对话,罗青对中国绘画的突破与传承总能精准的走在承接点上,然后开创出一条中国水墨画的新路线,他甚至在画中引用彩陶文化的线条,用线条作为创作的主视觉,跟彩陶文化对话,他说较之于他最崇敬的张大千先生 跟敦煌对话,他自己是更往前了一步。

▲2017春月海无人机世界之一

罗青的水墨画不断地创新,例如可以看见他把自己放在画里的中心位置,巧妙地把印当作是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他在山巅处用印,仿佛是自己在观看着全景,又似与山对话。如(江烟叠嶂—高呼王铣),(松奇石怪-青眼看黄山系列),(何处是顶峰—青眼看黄山系列),(险峰最危处—青眼看黄山系列),(补天石—青眼看黄山系列)都可以见到。亦如郭熙所言中国山水画是可望、可居、可观、可游。多视点的山水构图,与西方定点视觉极大不同。那方印章像是他自己在画中。萧琼瑞教授称印章出现在屋顶之上,又成为红砖烟囟……。这些表现,都具有一种挪用、多义、隐喻、象征的诗作手法;郭继生就将这些作品,视为「后现代的转折」(Postmodern Turn)。

▲2002我学不像柿子-后现代自画像系列

▲1969旭日初升

罗青的独创性是他的个性,也是他的天分,著作丰富,美学思想更是支撑他绘画不断创新的灵魂。他具有强烈的批判能力,更拥有厚实的文学、哲学、语言学的学识,这些在后现代自画像里,令人有极深刻的印象。(挣扎的灵魂),墨竹在画的中央,周围都是枯竹,(大石推兰飞空舞),整幅画面一颗巨大的石头,配以被推压的兰花,又如(我学不像柿子),整幅画满满的金黄柿子,配以一颗用毛笔书写的柿子,(石裂魂犹聚)里也是裂石白梅皆立于画中央,都有他自我对传统反思的影子,梅兰竹菊正是中国绘画的四君子,他以此为后现代自画像题材,似乎也让人联想到他对传统水墨格局的突破。然而他的色彩又让人觉得有耐人寻味的敦煌韵味。在美学的表现上他用思想领导笔墨,成就中国水墨传统与抽象之间一种特别的形式。

▲2016金龟物语灵芝石

如果从未看过罗青的画却读过他的诗,会发现他的画有诗一般的语言,有诗作上表现方法的借用,有文学般美的意境,更有中国文人的气韵,这位多次在国外各艺术中心美术馆举办或受邀展览的画家,不但获得多次中外艺术奖项,也为中国水墨画在国际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水墨形式,在古今交错间让习惯西方绘画审美观的民众,对中国水墨有了不同的视野。

▲1981想像之梯 现实之石

西方著名的艺术的故事一书(THE STORY OF ART)是英国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E.H. GOMBRICH宫布利希所着,翻译成三十几国语言,至今据说卖出八百多万册,是半世纪来最畅销的美术史书籍,罗青教授认为这本书所谈论的还是西方的绘画,并不是中国的绘画观,更不是世界绘画观。罗青提出的兴游美学,做为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无疑做了最贴切的描述,而他在国际间的知名度,无形中为中国水墨发声。他于1985录影诗学之理论基础的文章中曾说: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谓达到了高潮手卷形成的特色,是把时间次序、空间次序合而为一,全部移到前景或中景来发展,背景的问题大部分都略过了。以《清明上河图》为例,图画开始的时候,时间是春晨,地点是郊外,然后慢慢沿河发展,画家要给观众看的景物,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依次画出,完全不受定点透视法的限制,到了图卷中段「虹桥」以后,时间便转换成秋天,表现手法脱胎于汉赋,或周邦彦的〈汴都赋〉。以前关于此图有「春天派」与「秋天派」之说,两派争论六十余年,实属无谓。西方透视法,仅可就一地一事做详细的描写;只能看到「前、中景」,「背景」就总是模糊一片了。 北宋画家所展现出来的「散点透视法」,或「兴游」的手法,成就惊人,准确无比,有透视之利而去其弊,可谓综合「时、空次序」的最佳表现手法。观者有如亲临河畔,沿河而飞,且飞且观,一直「游」到中午,到了「虹桥」上的热闹市场,进入全画的第一次高潮,方才初步尽兴。如此的绘图构想方法,我称之为「兴游式手卷思考」。

▲2009小人物

这次全球巡展,从2017台北九十九度艺术中心开始,巡回了西雅图、德国;马来西亚吉隆坡,上海,深圳、美国马利兰大学、伦敦,在国父纪念馆展出后,据悉明年2019年将受邀至大英博物馆展出,兴游美学走遍世界多国,让西方国家看见中国水墨画的美学,而不是只有绘画技巧,或是创新,更能了解罗青以理论总结艺术经验的创造性表现。

▲1997万卷诗社

……………………………………………………………………………………………………………………………………萧培丽,ETtoday撰述副总编辑。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华梵大学美术与文创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财经主播,东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财经组长,中广记者,国会助理,党营事业华夏投资公司顾问,东森大陆事业部顾问,台湾民俗村顾问,卓越杂志顾问、新超科技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