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培丽/跟苏东坡一起煮寒食

文/萧培丽

故宫除了翠玉白菜,清明上河图之外,其实有好多让我们骄傲的国宝,只是在美的世界里,视觉上对于颜色的感受最为强烈,也最容易被接受。

画出世界名画达芬奇就说过,虽然在选材诗人也有和画家一样广阔的范围,诗人的作品却比不上绘画那样使人满意,因为诗企图文字来再现形状动作和景致,画家却直接用这些事物的准确的形象来再造它们,试想一想,究竟哪一个对人更基本的,他的名字还是他的形象呢。名字随国家变迁,形象除死亡之外是不会变迁的。

中国书法作品和有色彩瓷器玉器或准确形象的图画相比,可能较不容易引起共鸣。因为有色彩和无色彩引起的美感强弱感觉是有差异的,快感也是不一样的。

不如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欣赏书法、读诗!认识诗人在写诗时的思想环境,进而认识它的美。

天下第三行书美称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寒食是中国人的习俗,大概是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到一百零六天,节俗当天要禁火,只能吃之前准备好的食物,所以吃的是冷食。这三年来每一年他都想要珍惜春天,(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无奈春去留不住。春雨绵绵海棠花被雨打残,就像是岁月偷走了时光一样,仿佛说着他自己被流放的孤凉。    第二首诗说到他住的小屋子,摇荡在苍茫淹水中。煮食物的灶破了,用的也是湿的芦苇当柴烧。他在遥远的黄州,过着流放的岁月,见不着国君无法祖先扫墓。诗中用的空、寒、破、湿,句句都表现出他的心情

书法的形态,字由小渐大,最后一段(破灶...)是第一个(自...)的字体三倍大。其中的(年、中、苇、纸)都拉长笔划,形成疏密的视觉美感和情绪的停放,读起来有感概叹息节奏感。字体浑厚,笔力雄厚放逸、自然圆转。读来情绪感触深刻,书法之间有着郁郁气息

寒食帖诗心情孤凉,回到我国也是经历一番挫折英法联军火烧名园,寒食帖被烈火烧边,差一点被毁,由颜世卿等五个人轮流收藏,1922年颜把帖卖给日本菊池晋二,1923年东京地震差点被毁,菊池冒着生命的危险救出,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才用重资从日本买回珍藏在故宫。苏东坡用生命的波折写出他自己行草书一生代表之作,寒食帖也经历一生的死亡流离,书法的美不用颜色,从他的诗中,书法的形体美故事里,是不是也像翠玉白菜一样那么令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