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培丽/有一种美在下凿着槌间

文/萧培丽   图/吴德

2014年石雕艺术吴德和获选美国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艺术家驻村,为他三十余年石雕生涯推向国际舞台,从国中开始在寺庙跟师父学习石刻,到台艺美术系、华梵大学美术文创研究所,他经历传统与现代的洗礼作品也逐渐由具象到造型意象,他的石雕之路是生命刻画也是对石雕的执着、自然水到渠成的美丽境地。

艺术市场较少见到石雕作品,主要因为石雕是艺术家下凿着槌慢慢地完成,作品相对量少、无法复制。即使同样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在现代雕塑创作材料众多的情形下有很多选项,石雕又有其创作时间及数量的限制,自然不容易被雕塑家们所选择。

吴德和年少时在寺庙当石刻学徒,因此对石头有着比一般艺术家更深入长时间的感情与熟悉度,他就读台艺大时摸索过其他素材但是还是选择最熟悉,最能够展现生命时间能量的石雕。为了从寺庙石刻到艺术领域,从传统跳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感成分如何重现?造型脱离具象等等,都无法速成,必须逐步累积。他就是这么一步一步地着槌,在时间的累积里,作品似乎也水到渠成。从较早的具体人、事、物到现在以传统符号作基础,造型意象的石雕创作,在其间获奖无数,更在2013年荣获金爵奖,2014年中国文艺协会雕塑类文艺奖章,赴美艺术家驻村。

走出台湾赴美驻村半年,是他从本土跨出思考的一大步,也是造型能量充电的重要时点。赴美期间活跃了他的创作思维,让他成功跨越了过去自己的思考模式,在波士顿当代艺术中心『就地石材、就地创作』的概念下,以绘画创作概念发想,把不能搬动的石堆当作一块大画布,他选择中间的一块石头,呼应前一年美国雕塑家在右下方的一块石头上刻的右手,他雕刻出一只取名『友谊之手』的左手,获得好评。喜爱画油画的他,把绘画概念里线条肌理、明暗都运用在石雕创作上,因此他的作品美感成分浓厚,造型线条流畅,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变化。

过去他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多是有生命故事的雕刻,这几年艺术性不断的向上提升,作品里有着浓厚的哲学意涵,线条简单却充满能量。去年圆形系列,以『吕』为名,造型就是极简,意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过去他只是专注艺术创作,不擅言语,成为是石雕艺术家的佼佼者后,还接任台湾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台艺大美术书画系友副理事长,圆形系列作品,也像是他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与反思。他的石雕从具象的人、事、物到造型创作、近期更加入极简造型作品与观众的对话,雕塑创作趋向心灵共感,越来越少了具体的形象物体,成就他目前雕刻的想像空间。

目前他专心雕刻百件石狮系列,这似乎像是为他少年时在寺庙学习石雕作圆满的刻画。在目前完成的四十件石雕中,风格从具象进入造型阶段,也是他提升美感的过程写照。2008年他发表一个佛心狮子情。雕刻方式比较接近传统。但结构肌理已经有改变,跟他以前寺庙雕刻石狮不同。从那时开始有创作狮子的念头。当时只是造型上的摸索。赴美后有新的想法,西方的创作抽象为主,他说做立体的少有这种概念。吴德和以造型狮子为创作主轴,加入人性化,他说狮子是一个符号,再进行延伸。早期有盘身,慢慢的身体呈圆形走向造型。艺术作品要有当下时代性的语言,以前是形象的创作,这几年是造型创作。

雕塑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思考不一样的表现。他引亨利摩尔的话说,一个艺术作品不要太重视外表的表象,而是在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本质是我们东方讲的一种意境一种感觉。作者要去感受才能超脱自己。有能力创造而不是摹写。慢慢去改变,到最后的跳脱。

从具象到造型。他的福狮造型生活化、造型化。六月份他展出二十件石狮,就是跟观赏者有对话的关系。有当下的视觉语言、有社会视觉动态的感觉隐喻。台湾时代反转的动态社会性的思考。艺术家心灵透过作品传达时代观、社会性人性观。造型和作品肌理则表现内涵意境。

未来该观察的是,他一旦离开石狮雕刻,他的石雕生命会不会失去方向,应该会是在百件石狮创作后,心里最为挑战的一个问题,又该如何导向下一个生命的印记?但可以确定的是,吴德和的石雕永远有着台湾本土最贴近生命底蕴的美感,简单而充满能量,唤醒我们对生命的尊敬和反省,这是他下凿着槌间最动人的美。

……………………………………………………………………………………………………………………………………萧培丽,ETtoday撰述副总编辑。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华梵大学美术与文创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财经主播东森新闻采访中心副主任、财经组长,中广记者,党营事业华夏投资公司顾问,东森大陆事业部顾问,台湾民俗村顾问,卓越杂志顾问、新超科技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