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以勤:我所知道的国民党党产历史(6-2) 党营事业有成 即转国营或民营

陈果夫先生成立国民党党务学校,最后改名政治大学,为当初的国民党党营重要机构之一。 (图取自/政治大学网页)

作者简介:

叶以勤先生是立夫先生的姨甥,称陈立夫为姨爸,对陈立夫的哥哥陈果夫先生,则随表兄姐们叫大伯伯,陈果夫先生是国民党党产创始者。叶以勤的先翁叶学皙先生历任美援运用委员会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财政部国库署长、开发基金执行秘书等要职。实际参与、规画、推动九年国教与十大建设等台湾重要经建人才培育计划。

因家世背景关系,叶以勤先生长期听闻长辈讲述国民党产的来源、演变与运用,有许多第一手资料,是相当珍贵的历史纪录。如今目睹国民党产被扭曲、追讨,感慨之余,振笔写成万言以上长文,其间可见中华民国成立以来的种种建国艰辛以及国民党产在关键时刻对中华民国的挹注与贡献,均为首次批露。由于文长,中时新闻网分5篇及最后全文1篇,共6篇,今日刊出第2篇。

民国14年3月12日,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愿。所谓「革命尚未成功」也就是指国家尚未能统一,虽然已经构思好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实业计划等,造福全民三民主义伟大理想未能实现。这是孙中山先生ㄧ生最大的遗憾。这也是作为孙中山先生最忠诚追随者,三民主义忠实信徒的蒋介石终其一生努力不懈的目标。可惜的是,蒋介石也仅在其有生之年,将三民主义的部分理想在台湾实现。但仅这一小部分,已足以证明国父三民主义理论的高明。

民国15年北伐到17年东北易帜,统一大业大至完成。唯有最后一个未能统一的势力,就是由苏联在背后支持的中国共产党。因此,军事部分,由蒋介石持续努力。民生建国部分是不能等待的,则由陈果夫先生启动。

事在人为,人才的培训是建国的第一要务。因为,五千多年的帝制下,人们对于民主宪政体制和观念完全无有所知。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的实践方法上,就规划了训政时期。在这个时期,以弘扬三民主义思想培养人才教育全民为主要工作

所以,陈果夫先生首先成立了国民党党务学校,然后改名为政治学校,最后改名政治大学。「政治」一辞起源于国父说:「政者众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也。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政治大学就是培养训练治国、经理国家事务,为民服务人才的学校,为建设台湾各方面的发展,培养出了许多精英人才。政大也是当初的国民党党营重要机构之一。

建国事业,百废待举。首先要弘扬主义,宣导政令,教化百姓。传播媒体不可少。陈果夫先生创立了中央日报。因为当年经营证券交易所时,见上海有外国人设立的小型电台,作播报股票行情之用,十分有效率。陈果夫先生想到,何不设立一个大型广播电台。于是,有中广公司的成立。有电台,没有收音机是不行的,又设立收音机制造厂,生产适合大众化的收音机。于是,有了党营生产事业。在当时,电影事业刚开始萌芽。陈果夫先生已看到电影的巨大传播教化力量,想到可以利用电影将正确的思想教育传播到各个角落甚至偏远乡镇。于是,建立电影院,也设立流动放映车队到各地巡回。同时,成立中央电影公司,自己拍摄电影。后来,蒋公为改善国人生活习惯,推行「新生活运动」社会教育,中影公司发 挥了很大的宣传功能。多年来,中影公司也为国人在精神生活上供献良多。

北伐时期,陈立夫先生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负责机要和情报工作。北伐最主要的敌人军阀是直系的吴佩孚与孙传芳,占据华中,华北一带,势力强大。陈立夫先生的情报工作十分成功,破解了敌方电报密码。

因此,军阀间的联系和军队调动,都在蒋公掌握之中。龙潭一役,彻底瓦解了军阀势力,接着北上,势如破竹。北伐得以顺利完成。蒋介石曾经夸奖陈立夫先生说:「立夫一人,抵得上十万军」。北伐完成庆功,蒋介石颁发一笔不小的奖金给陈立夫先生。

陈立夫先生将这笔钱,一半用于抚恤牺牲的同志家属,一半用来成立了正中书局,并将书局捐给了党部。也成为党营事业之一了。正中书局的功用,主要是平面文宣的出版及教育文化工作。到抗战时期,全国中小学的教课书都是由正中书局负责印刷。台湾早期,在尚没有民间印刷厂有能力印制数量庞大的小学课本前,也都是正中书局印制。在国民教育历史进程中,正中书局功不可没。

当时,虽然仍有共产党尚未肃清,统一大业不能算是完成,但国家建设工作已积极展开。十年建设突飞猛进的荣景,至今仍为大家怀念。既然是国家的创立者,又是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国民党自然扮演了建国工作重要角色。在制度组织尚未健全,党国不分情况下,当时并没有所谓的国营事业。有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像橡胶,火药等化学产品,陈果夫先生设立了齐鲁公司,也设立不少各种生产事业。由于民国20年淮河泛滥,安徽、苏北受创严重。

陈果夫先生后出任江苏省主席,治理淮河为重要工作,同时推展民生建设,将江苏省建设为三民主义的模范省。由于导淮河入海,产生新生地,为实施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领。成立「土地开发公司」。设立「农民银行」。为防止中间剥削,造福农渔民,提倡合作事业。成立「合作社」,(也就是台湾农,渔会的前身)。资金方面,成立「合作金库」;为筹措交通建设资金,成立「交通银行」。许多事业应造福大众需要,均一一成立。绝大部分都在事业运作正常后,归属国营或改化为民营。这是国民党一贯的政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