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TW/朝向共好发展而非「朝贡」 台湾切勿妄自菲薄

文/郑文翔 图/多维TW提供

在2018年伊始,欧洲国家法国总统马克宏(Emmanuel Macron)及英国首相梅伊(Theresa May),都不约而同以拜访中国大陆作为新年首次的出访对象。

事实上,不只法国与英国,就连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亦于2017年11月访问中国大陆,其他各国元首于近几年争先恐后拜访中国大陆,并且试图在这个发展势头正健、后势持续看涨的超大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不过,部分欧美的「疑中派」官员与学者,对中国大陆展现出的强劲发展态势,以及在东亚区域乃至全球事务中所处地位,表达出他们的疑虑。这些人士将各国近年来受中国大陆磁吸力,甚至前进中国大陆的态势,诠释为过去封建皇权时期中国的「朝贡体系」再兴,例如美国国防部长马提斯(James Mattis)就曾将中国大陆现今的对外战略,与明成祖时期的「朝贡」(pay tribute)体系相提并论。

然而,这些对中国大陆发展持怀疑立场者,其所提的「朝贡体系」是否符合中国大陆的现今表现,也受到相当多质疑。基本上,「朝贡体系」是分析古代中原帝国对外关系的概念,若回顾历史,周代即出现周边封国周天子为尊的「朝贡体系」,各国与周天子间是「君臣」或「宗属」关系,不论各国的国力高低强弱、周天子本身的状态是兴盛或衰败,各国仍遵守君臣体制,定期定时前往周都进贡奉献、参与祭祀,表达对宗室之主、众臣之君的尊重与敬仰。

此后,历经汉、唐、明、清,各代均发展出雷同亦存有差异的朝贡制度。简单来说,朝贡体系是以中原帝国为尊,欲与该帝国进行政治交往或贸易通商等行为的他国或是外族,须称臣或纳贡、以获得帝国认可、双边有正式协议,才能够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间至帝国进行商贸行为,或取得帝国庇荫,成为帝国的属国或附庸。亦即,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呈现出不平等的国际格局,中原帝国位处金字塔顶,其他朝贡国则位在其下,表现出阶级式的景象。特别是在东亚区域内,中原帝国鼎盛时的国力、版图幅员、商贸机会等都带给周边如日本、朝鲜、琉球、安南(现越南)各国极大的压力,以至于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分别加入朝贡体系之中。

大陆未重建「朝贡体系」

有趣的是,难道中原帝国仅存在朝贡、而无其他的国际互动模式吗?事实不然,清代时期除了朝贡体系而来的「属国」外,亦存在与清王朝订有对等条约的「与国」以及获准进行贸易行为的「互市国」等。也就是说,中国虽曾有过「朝贡体系」,但仅是中原帝国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情况,朝贡并非具延续性或永久性的国际关系架构。因此,不能将中国过往的对外关系简单以「朝贡体系」带过,会造成对历史的误解,甚至也会影响到对中国大陆现今在国际局势下活动的解读。

其实,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后,改变以往封闭锁国政策,开始吸引各国前往投石问路。近年来,中国大陆的经济成长在全球普遍疲软的情况下,持续有不错的表现,其所拥有的市场潜力、市场规模以及为追求发展而在国际间表现的柔软态度,相较于川普上台后强调的「美国优先」,以及欧洲部分国家受到反移民与失业问题影响而高举的保护主义旗帜,中国大陆呈现开放与多元的心态,并和有意与之相交的国家互动友好,大为提升其在区域与全球的影响力。

中国大陆目前最受瞩目的是「一带一路」建设及「亚投行」成立,两者皆吸引各国竞相参与。由于规划的发展路线与历史曾出现的陆上与海上丝路高度重合,加上大陆积极吸收外资与各国进入投资,因此部分人士怀疑其是否欲建立一个新的「朝贡体系」。不过,以往的「朝贡体系」是以强国力、壮军威作为基准,军事武力与经济市场的压力扮演重要的角色;再者,过往的朝贡体系是指前述所称的阶级式国际体系,位处金字塔顶端的是中原帝国,附庸国位处其下,各国间是不平等的关系。

相较于朝贡体系的阶级式格局,中国大陆目前与他国的互动,是以双边或多边条约、准则、备忘录等形式进行,且自1949年以来均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律平等相待,无论对方国家规模是大是小,只要愿意合作相交,双方即可透过谈判协商发展关系,近似西方的「西发里亚体系」(westphalian system)。目前不论从形式或内涵看,中国大陆无意重建朝贡体系,因为中国大陆并非以军事武力或强势经济作为手段,强迫威逼他国与其进行贸易或互动;也重申「绝不称霸」的理念,这与历史上各帝国的霸道、当代美国的霸权心态有所不同,更遑论要建立一个「朝贡体系」,现况明显与过去有所不同。

现今中国大陆的确是聚光灯焦点,在整体发展上确实是背负着各方期待,不应称「朝贡」。中国大陆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是由于多年来的累积与努力改革「实干」得来,并非用武力或枪炮「打」出来,谈不上称霸,更不用说要求他国向其「朝贡」。

全球聚焦大陆 台湾如何自处?

另一方面,台湾在历史上一直处在东西方的夹缝中。明清之交是海盗聚居之地,曾被荷兰、西班牙各据一方;后有郑氏家族及清朝正式收入版图。然而,台湾被清朝收归后依然处于帝国边缘,直到1885年中法战争后才建省,建省后不久又因甲午战败割让给日本。

二战后,台湾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反共的需求,在内战和冷战背景下,进而加入以美国为首的「盟友体系」;虽是盟友,但因美援的关系,反使台湾处处受美国掣肘。即便1979年后台美断交,依然长期受到美国制约,自主性受到限制。

两岸在1987年恢复交流后,部分台湾企业界与商界人士开始前往中国大陆进行投资,成为「台商」,凭借同文同种的优势,迅速在中国大陆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由于台湾内部政治局势的诡谲,不同背景的政党上台后往往将前朝政策弃如敝屣,对中国大陆的态度亦呈现钟摆式变化,近年来,两岸因种种因素呈现冷和甚至冷冻的状态。可以说,台湾目前依旧处于东西两大强权、美国与中国大陆的夹缝中,自主性依然薄弱,这是无奈的现实。

台湾想多争取自主权,仍须看清局势。即便民进党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企图分散台湾对大陆的经贸依赖程度,但据中国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两岸双边贸易总值人民币1.35兆元,年成长14%,占该年大陆外贸总值的4.9%。台湾是大陆的第七大贸易伙伴,其中大陆对台出口为人民币2,979亿元,成长12.2%,大陆进口台湾产品高达人民币1.05兆元,年成长14.5%,台湾出口到大陆产值是大陆出口到台湾的3.5倍。贸易逆差达到人民币7,534亿元,约为新台币1.227兆元,年增率为15.4%。

数字会说话,在两岸双边贸易上台湾获益远高对岸,因此,台湾根本没有所谓「进贡」的情况,本身不必有自卑或受打压的心态,应该更正面积极地面对全球、朝向中国大陆,追求「共好」,参与共同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