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拟调行政区 未来每区30万人口为原则
新北市由于各区域发展略有差距、人口分布不均等问题,再加上行政区划分源自日治时代,已不合时宜。自升格后,行政院要求,未来一区人口规模以20万至30万人为原则,包括板桥、新庄等人口规模大的区,可能面临一分为二,行政区域重划势在必行。
新北市幅员辽阔,土地约是台北市的8倍,城乡风貌与生活形态差距极大。以人口数为例,板桥区有55万人口,面积为板桥区14倍的乌来区,仅5000余人。市府分析,行政区域调整是依据当时时空环境需要适度调整,可以强化地方治理能量,也提升区域及国家整体的竞争力。
新北市的行政区域划分,大多承袭日治时代制度,现今早已不合时宜。新北市府表示,为因应未来空间改造,这次规划案,是台北县升格为新北市后,首度面临行政区域重新调整,可望让人口数较接近合理规模。
新北市府委托中国地方自治学会规划,计划主持人是铭传大学教授纪俊臣;市府民政局已在芦洲、板桥等地举办3场公听会,听取地方基层、民代意见。依规划调整方案的草案,以人口数、面积及生活圈等因素,提出5种方案,大方向区分为都会区、非都会区及乌来原住民聚落区。
变动最小的为第一方案,将现有的29区调整为22区,在不影响民众生活习惯的原则下,尽可能不分割行政区;因此原台北县人口规模较多、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县辖市,都维持原辖区。此外,莺歌、三峡、五股、泰山与林口因人口数已接近10万人,因此维持原辖区;其他行政区,综合考量生活圈与人口数,透过合并扩大人口规模。
变动最大的是第五方案,结合选区划分,以立法委员选区规划,新北市缩减成为13区。受冲击较大的,人口55万的板桥区及人口40万的新庄区,基于生活圈考量,除维持原辖区域方案,也有分割为2区的规划,以追求人口规模均等化。
现在新北市人口密度最高的永和区,当年也是从中和分家出来,依据新北市府委托规划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草案,41万人的中和区与23万人的永和区,因生活圈接近,还是需要调整区界,使人口规模较接近合理规模。另外,三重区与芦洲区也有类似区界调整的必要。